火星社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nlion - 太空医学与天体生物学

博文

李约瑟与钱学森

已有 3515 次阅读 2013-8-10 10:37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验科学, 系统科学, 实验科学

(网络日记总结)

李约瑟难题

1段:公元16世纪之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为何大量发明创造世界第一?

2段:近代科学诞生在17世纪的欧洲,中国为何失去了创造发明力?

在德国留学,所长宴请国内大学校长的餐桌上,主动提到中国古代大量发明,而现在却见不到了,当时,校长回答说,我们来学习了,然后,独自到林子里吸烟去了。当时,印象非常深刻,回国后,看到钱学森之问,才真正认真思考李约瑟难题。

尽管,在上大学时,看到李约瑟到厦门大学做报告的新闻,这个新闻是同级同学所写,其它同学议论过所谓豆腐块新闻稿,那个印象很深;但是,并未去仔细思考和研究,只是后来购买了一套国内学者著的中国科技史书籍。

在厦门大学,第2个印象深刻的是从生物馆到宿舍路过人类博物馆,在图书馆找来林惠祥著作,书中提出,以人类化石遗址的连线交叉点推测,人类可能起源于西亚。

由于,中学读到《物理世界奇遇记》,于是阅读有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上大学刚拿到图书证,就马上借了《爱因斯坦文集》3卷、波林著《实验心理学史》、贝弗里奇著《科学研究的艺术》和苏联的《科学研究方法纲领》等,以及现代绘画艺术册和西方哲学史等。

真正引起思考中西科技、艺术和哲学的是大学毕业后,青年教师一同午餐聊天,与同事谈到《现代西方绘画简史》中提到的东方文化影响,然而,一口否定也不来查看一下我正在读的这本著作,甚至,有怀疑译者的问题;因而,当到英国时,在我的医学课题申请获得基金会经费时,就开始了进行西文版历史、绘画、宗教和哲学研究。

结论就是:文艺复兴欧洲建立大学以来,通过阿拉伯世界获得大量希腊-罗马古籍的同时,也获得大量中国古代文献资料,包括,欧洲商业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荷兰之后。

不但蒙古帝国与拜占庭接壤时期、郑和7下西洋和地理发现时期,欧洲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都极为重要,其中,包括,传教士双向的文化传播作用,需要考古、文献和史学家深入考察和详细的研究。

同时,经历,20世纪80年代研究科学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然后,提出实验与系统科学整合的再度研究生物系统的方法等,1993-1994年与日本学者交流,1996年与美国和欧洲学者email通信交流,再在以色列、德国和英国的实验室辩论和internet国际通讯交流等,明显,还原论思维转换到系统论思维,并非轻而易举。

因而,可以设想历史的过程:

公元16世纪之前,中国的诸子百家以“儒--道”3分立的社会体制和经验型科学、实践型工匠技术,在欧洲转换成为以“政治-教育-市场”3分立的社会体制和实证型科学、设计型工业技术的文明模式。

钱学森之问

任何一个文化模式、艺术风格和科学范式,应该来说都是一个框架或结构,存在系统的容量和边界或限制,也就是说在一个模式里发展存在一定发展限度。

比如,算术的限度,必须有代数来突破和发展,几何的限度,以函数和数学分析来拓展等。

再如,博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的形态和分类学,经典遗传学和杂交育种发展到分子遗传学和转基因技术等,这都涉及到一个研究方法或范式的限度。

古代中国的经验科学、实践技术范式,也一定是存在一个发展空间的限度,只有实验科学建立了新的范式 新的科学方法、新的科学研究体制等,才带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瓶颈突破,从而得以更迅速和规模发现新的科学知识和规律。

结论就是:妨碍创造发明的因素,一是教育和文化不是启迪、思考型和尝试、实践型模式,二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伦理、科学方法和人格教育匮乏,三是尚未建立有效激励探险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管理机制等。

-20116-20138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952-715668.html

上一篇:文化重建与社会创新
下一篇:论科学研究范式
收藏 IP: 223.68.162.*| 热度|

12 袁海涛 罗利 武夷山 陈安 刘钢 邹西峰 曹聪 杨顺楷 徐传胜 辜英求 anran123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