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地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fei906

博文

乡村记忆:那些还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石器(1)

已有 9863 次阅读 2010-7-9 16:2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石器, 乡村记忆, 石臼, 石磨, 石水缸

    从农村考进大学刚好9年了,9年前的今天(2001年7月9日)我还坐在高考的考场里准备最后一门课的考试。时光转眼即逝,这九年来,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家乡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唯有不变的是那些从小留在脑海中的乡村记忆:那些人,那些物,那些童年往事。
    今天,在电脑中看见我2009年春节回家的照片,其中那几张还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石器,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石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可石器这些玩意仍是现代中国一些落后地方的主要工具。石器也是父辈以前几代人的主要工具(当然只指我出生的地方),石器使父亲那双手早早的布满了茧(我父亲才50来岁呢),石器也成全了我读书的梦想,石器也锻炼出了我坚强的身躯和顽强的毅力。
     记得小时候在家见得最多的就是石器,有石对(臼),石磨,石水缸,石猪槽,石水磨,石垒钵,石梯,石碑,石狮,石桌子,还有健身用的石器材等等,这些石器大多出自父亲的双手。那山上看似不起眼的石头,经过父亲那双手精细的雕琢就变成了父老乡亲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或者工艺品。由于小时候,家乡不通路,不通电,父老乡亲吃的米、玉米面靠石对、石磨,生活用水盛装器皿用的是石水缸,喂猪的盆是石猪槽,这几样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末,家里才通电,才有了电动打米机、磨面机,石对和石磨才不是每家每户的必需品,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目前也还有人偶尔也要用一下,比如08年冬季南方大冰雪,停电一个多月也是这些未完全遗弃的石器才让家乡的人有了过年米、豆腐等。而在家乡还未通电的地方,这些石器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离我家大概10公里以外舅妈家就好像是2006还是2007年才通电的,而离我家更远的一些偏僻地方,2009年仍没有通电,现在不知道通电没有,就不太清楚了。那些地方石器仍然是生活中的主要工具。
    那为什么说石器成全了我的读书的梦想呢?小时候读书回家,除了放牛、打猪草以外,有时候还要帮妈妈磨面、盅对(即利用石对打米),特别是每年8月份以后自家的庄稼收完了,爸爸外出给人家打石器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兄妹几人帮忙推磨,由于那石器玩意有点重,一个人用起来较吃力。特别是每年快过春节了,家家户户都要磨面、米很多,为春节过后的农忙季节准备充足的食量,这时候是石磨最忙活的时候,每天都可以听到很多推磨的声音,这时候也是父亲最忙的时候,我们最轻松的时候。父亲帮寨上的人免费修石磨,大火就帮我家推磨,小孩子就可以玩了。记得更深刻的是读小学有一次开学了,家里没有11元钱的报名费,其他小朋友上学读书去了,我只有待在家里放牛,最后不得已,父亲将他那最心意的、准备留给自家用的石磨25元钱卖给别人,才让我去上学。至今为止,我家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家的石磨,都是用爷爷家或邻居家的(当然父亲负责免费给他们修)。以后,我读书小学、中学、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大部分都是靠父亲为别人家打石器,修石器获得的劳动报酬支撑的。虽然,现在家里有了电器,乡亲们也很少用石器了,可是父亲仍然不愿丢掉他那打石器的手艺,现在每年农忙空闲季节还在家乡为人打石碑、石猪槽等石器。
  下面是我拍摄的几张石器照片,更多的石器图片,等我下次回家的时候,再拍摄后上传到这里,与感兴趣的人分享。


石对(臼)

石磨

石水缸
后记: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生活也美好了,但是还有很多人觉得社会这里不公,那里也不公,如果你真正去农村去看一下,去感受一下农村的生活,你才知道什么才叫不公平。特别是科学网上的博主,相信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农村那种类似原始社会生活的磨练,所以有时候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无聊讨论和谩骂,我感觉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那么多时间,还不如在科研之余,多关心一下民生,有时间到中国偏远的山区走走,有能力可以助他们一臂之力,即使不能为他们提供帮助,也会对你自己的心灵造成很大的震撼,更加享受自己的生活,专注于自己的学习、科研、事业。我相信我的家乡也不是中国最穷的,那就说明有更多的地方需要我们关注。社会的良好发展不能仅靠精英阶层,更要靠普通大众新中国的成立,四川、贵州、重庆、湖南等地的农民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今天我们幸福的时候,可是今天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记住这些人或者继续留在这些地方过着类原始社会生活的人们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1597-342583.html

上一篇: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有感
下一篇:农民工的避暑问题谁来解决
收藏 IP: .*| 热度|

9 丁甜 吕喆 金小伟 苗元华 张天翼 魏玉保 侯成亚 唐常杰 曾新林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