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生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血小板,碱性磷酸酶)的研究:
国内相关文献:
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吕元庆等[1]研究了鬼针草总黄酮(TFB)对日本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Ⅰ型胶原、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鬼针草总黄酮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BalB/C小鼠制作肝纤维化动物模型,6周末随机分为TFB高剂量组(230mg/kg·d^-1)、中剂量组(115mg/kg·d^-1)、低剂量组(57.5rag/kg·d^-1)和阳性对照组(秋水仙碱0.15mg/kg·d^-1)和模型组,各组均于感染42d后用吡喹酮(400mg/kg·d^-1)治疗1d,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10只。感染14周后处死,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的含量,碱水解法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α-SMA、TGFβ,Ⅰ型胶原、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TFB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肝组织α-SMA、TGFβ1、TIMP-1表达及Hy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TFB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FB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Ⅰ型胶原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TFB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FB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血清H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认为高剂量TFB显著降低血吸虫病小鼠肝组织αSMA、TGFβ、Ⅰ型胶原、TIMPI表达,其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与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胶原合成有关。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贾中伟[2]等观察晚期日本血吸虫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与层粘蛋白(LN)水平,探讨HA与LN在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中诊断价值。方法:358例晚期血吸虫患者,采用B超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随机选取HBsAg阴性的早期肝纤维化患者39例、晚期肝纤维化患者29例,检测患者血清HA与LN水平。结果:日本血吸虫性晚期肝纤维化患者血清HA与LN水平分别为(273.42±216.54)g/L、(152.48±43.32)g/L,其浓度显著高于早期肝纤维化组(P<0.01)和正常对照组(P<0.01)。早期肝纤维化患者血清HA与LN水平分别为(48.88±30.96)g/L、(125.05±19.72)g/L,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认为在日本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中,血清HA与LN水平不能作为肝纤维化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指标,但是可以作为肝纤维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物。
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临床研究室朱剑君等[3]探讨晚期和慢性血吸虫病合并HBV(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即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蛋白(LN)含量的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25例晚期血吸虫病中26例合并“大三阳”、48例合并“小三阳”,51例未合并HBV感染;145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中25例合并HBV“大三阳”、35例“小三阳”、85例未合并HBV感染者的上述4项指标:对照组50例正常人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的含量。HBV标志物采用ELISA一步法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晚血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晚血并HBV“大三阳”明显高于晚血并小兰阳患者(P<0.01);晚血并HBV“小三阳”与晚血未感染HBV者无差异(P>0.05)。慢血并HBV“大三阳”与晚血并“大三阳”组比较。除HA外,其余3项指标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慢血并HBV“小三阳”与慢血并“大三阳”组比较,HA、Ⅳ.C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LN前者低于后者(P<0.05),PCⅢ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血末感染HBV组高于对照组(P<0.05):慢血并HBV“小三阳”组与慢血未感染HBV组比较,前者HA、PCⅢ明显高于后者(P<0.01),LN、Ⅳ.C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血未感染HBV组与控制组比较,除LN外,前者高于后者(P<0.05)。认为日本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均增高,合并HBV“大三阳”者较合并HBV“小三阳”者增高更为明显。
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傅行礼等[4]从形态学和血清学角度探讨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用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家兔,建立血吸虫病动物模型。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动态观察日本血吸虫病急性期、慢性期、晚期肝脏虫卵肉芽肿大小,放射免疫检测仪测定不同时期的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含量的变化。结果:感染第6周家兔肝脏出现虫卵肉芽肿,第12周肉芽肿缩小,周围发现成纤维细胞,至第21周时虫卵肉芽肿明显缩小,肝脏纤维化程度增高,并有纤维组织增生。同时,血清HA含量检测显示随感染时间延长,体内HA水平逐渐升高。认为血吸虫病是一个持续进展的过程,包含虫卵肉芽肿与肝脏纤维化两大病理变化,两者间发病机制不同,肝纤维化是虫卵肉芽肿的间接延伸。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乌文琳等[5]通过检测有关细胞因子及病理学对肝组织标本从细胞、分子水平、组织超微结构等研究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特点,并探讨合理的防治对策。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包括切脾后、未达晚血标准的脾肿大者及晚血夹杂肝炎者分为A、B、C3组,除进行肝纤维化指标、生化检测和超声显像检测外,另对部分患者作淋巴细胞亚群、细胞膜CD35表达免疫学检测。部分患者作肝组织病理学的免疫组化检查。结果:1212例中有94.06%的患者曾接受不同药物的病原治疗。血吸虫问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项或2项均为阳性者3组差异有显著性。肝纤维化4项指标测定中,层黏蛋白、透明质酸3组差异亦有显著性。超声显像肝实质分级3组差异亦有显著性。肝纤维化病理特征研究中,炎症与纤维化呈正相关。晚血肝纤维化时C-Ⅰ、C-Ⅲ型胶原在肝汇管区、中央静脉、肝窦等部位含量均明显增加,肝窦本身出现扩张与狭窄两种病理改变。认为血吸虫病的病理不仅属窦前性改变,肝窦本身病变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彻底杀虫治疗或切脾后,肝纤维化仍可继续发展,今后尚需加强随访与防治,减少晚血的发生与发展。
暨南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张玲敏等[6]研究一氧化氮(NO)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昆明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于感染后第4周末治疗组和抑制剂组分别给予NO前体-L-精氨酸(L-Arg)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G-左旋-硝基精氨酸甲基乙酯(L-NAME),于第10周末处死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剖取肝脏。应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小鼠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程度,同时测定血清NO、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小鼠感染血吸虫后,感染组肝脏有明显的纤维化,血清中HA、LN、AST、ALT等指标显著升高,肝组织内Hyp含量也明显增加。与感染组相比:L-Arg高、中剂量组肝纤维化程度评分降低显著,低剂量组虽有减轻但无统计学意义,同时,L-Arg高、中剂量组血清LN、HA、AST、ALT的水平和肝组织Hyp的含量有所降低;低剂量组HA、LN、AST、ALT的水平虽然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Hyp水平降低明显;抑制剂组血清LN、HA、AST、ALT含量和肝组织Hyp的水平均明显升高。血清NO的水平随着精氨酸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精氨酸抑制剂组NO的水平降低明显。认为NO能明显降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程度和减轻肝纤维化所造成的损伤作用。
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陈四喜等[7]评估强肝胶囊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的效果及可能的副作用。138例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68例)和对照组(70例).试验组服强肝胶囊2.0g/次,每日2次,连续6个月,加维生素类和肝泰乐.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加维生素类和肝泰乐等一般护肝药.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肝脏B超、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即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粘蛋白(LN)检查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结果有无差异。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试验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试验组肝脏纤维化程度从Ⅱ级降到Ⅰ级的人数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二组间转氨酶恢复正常的人数的比例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二组间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值的差异有显著意义(均为P<0.05).服药期间,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试验组一般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认为强肝胶囊有减轻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的作用,用药安全,可选择作为治疗血吸虫病早期肝纤维化的药物.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传染科张志安等[8]评价中药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效果。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新西兰白兔,造成肝纤维化模型。12周后服吡喹酮杀虫治疗,继以复方中药煎剂灌胃,并与秋水仙碱及生理盐水组(对照组)比较,观察血清前胶原Ⅲ(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的含量,并用天狼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胶原蛋白的沉积、分布和含量;用原位杂交检测肝组织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中药组、秋水仙碱组血清纤维指标较病理对照组显著下降,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也明显减少,但均未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认为补气、活血类复方中药具有较好的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
国外相关文献:
Zheng M等[9]研究了应用超声检查对比测定血清YKL – 40和透明质酸评价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价值。认为应用YKL – 40比血清透明质酸(HA)测量肝纤维化的程度较敏感。
Cai W等[10]研究了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吡喹酮治疗一年后超声和两个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对:50例日本血吸虫感染者治疗前和应用吡喹酮治疗后1年进行超声检查和血清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PCⅢ)检测,他们的数据与55个正常者对照研究。结果认为55例患者治疗1年后的肝纤维化指标无论是超声或者生化指标测试显示有显着改善,尽管有些指标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
Hou XY 等[11]研究了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的非侵入性特异性诊断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对七种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透明质酸(HA)、基质金属蛋白酶(TIMP-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谷草转氨酶(AST)等)进行了比较评估。
Zhang AL等[12]研究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 - PCR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RhoA蛋白,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N)蛋白的表达,探讨RhoGTPase对肝脏内皮细胞的潜在机制及其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调节作用。
Shao PY等[13]研究了应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检测( RIA)检测血吸虫病患者外周血的淋巴细胞干扰素yR1,透明质酸(HA),IV型胶原(C -Ⅳ),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水平。探讨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干扰素-γ和I型干扰素- Y受体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临床关系。
Chen F等[14]研究了应用RT - PCR +点杂交技术检测肝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Ⅲ型胶原,Ⅳ型胶原, MMP - 1和MMP - 9 mRNA的表达水平,日本血吸虫病兔肝纤维化的胶原蛋白的转录水平和胶原代谢的动态变化。认为在转录水平上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中胶原蛋白的合成量明显高于肝纤维化的胶原降解。
2、应用超声影像学检查诊断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研究:
国内相关文献: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传染病研究所周承等[15]为探寻能早期、敏感、全面反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指标,对血清肝纤维化诊断及超声诊断进行比较。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3例粪检阳性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和83例正常人群进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和LN)的检测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血清肝纤维化诊断在患者组的总阳性率为79.5%,正常人中仅为6%,两者具显著差异;超声诊断在两组中的检出率则分别为83.1%和10.8%,卡方检验亦具显著差异(P<0.01)。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在患者组中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结果的符合率为74.7%,且两种诊断方法的主要参数指标与肝实质分级呈正相关。认为两种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诊断具较高敏感性及相关性,结果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联合运用能进一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全面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及活动情况,对早期诊断和防治具重要意义。
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蔡卫民等[16]探讨日本血吸虫病患者杀虫治疗后肝纤维化的变化,对粪检阳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用吡喹酮治疗后一年,观察55例粪检复查阴性者治疗前、后腹部B超及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的变化,HA与PCⅢ均用PIA法。结果显示,腹部B超检查门脉Ⅱ级分支外径(D)与内径(d)比值由2.15±0.32降至1.89±0.24,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肝左叶长径、肝右叶长径(Ⅰ)、脾脏长径均有明显缩小(P<0.05)。与自然人群比较治后肝左叶厚度,肝右叶最大斜径、脾脏长径、脾脏指数、门脉主干内径及D/d比值仍有显著差异,治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HA、PCⅢ阳性率分别由35.4%和71.7%降至14. 9%和22.5%,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本研究提示经吡喹酮治疗后一年,肝纤维化程度有好转,但未达正常人水平。
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张桂盛等[17]报道兔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理及超声图改变实验观察。
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附属湘岳医院赵晓贡等[18]比较日本血吸虫病与曼氏血吸虫病肝脏病理损害的超声诊断标准图像。慢性血吸虫病(慢血)167例和晚期血吸虫病(晚血)62例进行了B超检查,同时检查了健康人138名作正常对照。结果:慢血167例中肝实质为Ⅰ级102例,可视为曼氏血吸虫病B图119例。晚血62例中肝实质为Ⅲ级42例,可视为曼氏血吸虫病中E、EC、F图的分别为7、29、6例。认为日本血吸虫病是以肝实质损害为主,图像特征为网状改变,而曼氏血吸虫病是以门脉周围纤维化改变为主,图像特征为环状、圆点、管状改变,伴门脉管壁增厚。
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张奕等[19]研究日本血吸虫对西昌邛海周边地区人群肝脏损害的情况。随机选择该地区4个乡20个村民小组5-60岁村民1060例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经超声检查肝纤维化异常率为26.89%,日本血吸虫感染率与肝纤维化异常率存在正相关(P<0.002),虫卵负荷量与肝脏的损害有直接的关系(P<0.001);不同性别感染血吸虫者Ⅱ级以上肝损害与未感染者差异有显著性(P<0.025);肝纤维化随年龄增长明显呈上升趋势;有血吸虫病诊断依据者肝纤维化异常率明显高于无依据者(P<0.005);未接受治疗的患者肝纤维化异常率与接受治疗者差异有显著性(P<0.025)。认为人群肝纤维化与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感染率、感染度、接触疫水及治疗等因素有关,超声检测能直接评价人群血吸虫病病情。
国外相关文献:
Coutinho HM等[20]研究了应用超声检查肝纤维化和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 – 5、IL - 10和IL - 13,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等)研究人类感染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认为Th2细胞因子可能有助于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生。
Fu X等[21]研究了超声检查门静脉直径与日本血吸虫感染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认为门静脉直径可以用来评估病人肝纤维化程度。
Ohmae H等[22]研究了影像学(X光,超声,电脑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和内视镜活检检查等)诊断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在实地研究中的应用。
Chou YH等[23]报道多普勒超声对47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的研究。
3、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的应用研究:
国内相关文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戴琳[24]等探讨肝、胆、脾超声检查指标与肝脏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构建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CHBC)B型超声诊断模型。回顾性分析39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患者的B型超声检查资料,以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诊断模型。结果肝左叶厚径、右叶斜径、胆囊长径、横径及胆囊指数、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存在相关性,肝硬化患者肝实质回声、血管走行、胆囊壁状态、脾大程度等半定量指标平均秩次及年龄、胆囊指数等计量指标均数均高于非肝硬化患者;超声半定量指标评分、胆囊指数及年龄影响对肝硬化的诊断,诊断ROC曲线下面积0.846;超声模型指数-2.143诊断灵敏度90.30%,阴性预测值94.60%;指数0诊断特异度95.70%,阳性预测值75.00%。认为B型超声肝实质回声、血管走行、胆囊壁、脾大等半定量指标联合胆囊指数、患者年龄构成的超声指数可预测CHBC。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郑瑞丹[25]等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评价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的诊断价值,为其在临床诊疗上的应用提供参考。对131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肝活检的病理学分级、分期,并检测血清指标以计算S指数、SI,FG模型、Hepascore、Forns指数和APRI指数等诊断模型。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等方法验证和比较各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各指标组合模型对肝纤维化程度都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由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小板(PI。T)和白蛋白(Alb)三个常规指标组成的s指数在验证组中表现最佳[S指数:1000×GGT/(PLT×Alb^2)]。其判断有无明显肝纤维化、有无重度肝纤维化和有无早期肝硬化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达0.797、0.880和0.881。以S指数<0.1预测无明显肝纤维化,S指数≥0.5预测存在明显肝纤维化,验证组中40.5%病例可被正确预测。以S指数<0.3预测无早期肝硬化,S指数≥1.5预测存在早期肝硬化,验证组中68.7%病例可被正确预测。认为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能较好地区分存在明显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以S指数最为简便有效,它的应用可以减少一部分慢性HBV感染患者肝活检的需要。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陈永鹏[26]等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人超声波积分及常见血液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相关性,以遴选乙肝肝硬化无创性诊断指标并建立诊断模型。回顾性分析428例肝活检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资料,记录病人血液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甲胎蛋白及HBeAg状态、超声波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诊断模型。结果偏相关分析提示血小板、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ST/ALT比值、凝血酶原时间及超声波积分均与肝纤维化分期有相关性,在肝硬化与非肝硬化病人中有显著性差异;回归分析表明超声波积分、血小板、总胆红素、白蛋白及AST影响代偿性肝硬化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907,肝硬化指数(CI)-0.94诊断准确率84.3%、灵敏度81.7%、特异度85.0%;56.2%病人CI<-2.0,阴性预告值97.0%,漏诊3.0%;18.2%病人CI>0.15。阳性预告值77.3%,阳性似然比11.77。轻度肝纤维化仅2.7%,接近75%病人可免于肝活检。认为慢性乙肝常见检查指标中超声波积分、血小板、胆红素、白蛋白及AST联合诊断模型可有效筛选、预测代偿性肝硬化病人,显著减少肝活检病人数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周琨[27]等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中建立基于常规实验室指标的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为传统的肝穿刺活检提供简便的非创伤性替代手段。采用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386例慢性HBV感染患者的常规实验室指标与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建立诊断模型。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等方法验证和比较该模型与Forns指数、APRI指数、Hepascore及SLFG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各指标组合模型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优于单项常规实验室指标,其中SLFG模型、S指数和Hepascore均具有较好的表现。由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小板(PLT)和白蛋白(Alb)三个常规指标组成的S指数(S指数=1000×GGT/(PLT×Alb2))判断有无明显肝纤维化和有无早期肝硬化时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分别达到0.686和0.762。使用以下推荐界值,S指数<0.1预测无明显肝纤维化的灵敏度为90.4%,S指数≥0.5预测存在明显肝纤维化的特异度为86.2%;S指数<0.3预测无早期肝硬化的灵敏度为84.8%,S指数≥1.5预测存在早期肝硬化的特异度为97.7%。认为由常规实验室指标建立的简单组合S指数,能较准确而方便地区分存在明显肝纤维化或早期肝硬化的慢性HBV感染患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吴赤红[283]等报道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临床应用有一定局限性。联合应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Fibromodel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评价其诊断价值。选取130例CHB患者,行肝活检病理分期,以≥S2为显著肝纤维化的分界点,以S4为早期肝硬化的分界点;同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以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Fibromodel和血清HA的诊断价值;根据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评估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结果Fibromodel对≥S2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2,以0.15为界定值排除显著肝纤维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和NPV分别为81.1%、62.4%和87.5%;以0.5为界定值诊断显著肝纤维化的敏感性、特异性和PPV分别为68.1%、76.9%和64.2%。只对Fibromodel介于0.15-0.5之间者行肝活检,可避免46.2%的肝活检,准确性为76.7%。血清HA对≥S2的AUC为0.789,诊断界值为60ng/ml时,敏感性、特异性和NPV分别为76.8%、78.2%和82.9%;对S4的AUC为0.801,诊断界值为140ng/ml时,敏感性、特异性和PPV分别为85.5%、81.6%和82.1%。进一步应用血清HA评价未被Fibromodel确定的患者,可避免60.0%的肝活检,准确性为83.3%。认为Fibromodel与血清HA联合应用可提高无创评估CHB肝纤维化的诊断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肝活检。
国外相关文献:
Arnaud V[29]等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和干扰素-γ指标与重度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构建评价人类感染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认为白细胞介素-10(IL – 10)和干扰素-γ对肝纤维化具有抗炎和抗纤维化等保护作用。
查新结论
国内外可见有关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生化血清学指标(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血小板,碱性磷酸酶)的文献报道(文献1-14)。国内外可见超声影像学检查诊断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文献报道(文献15-23),国外文献9、10涉及生化血清学指标(血清透明质酸和Ⅲ型前胶原)的检测和超声影像学检查评价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研究。国内外可见有关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应用的文献报道(文献24-30),国内文献未涉及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应用的文献报道,国外文献29涉及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0和干扰素-γ指标等非创伤性诊断模型应用的文献报道。但未涉及综合多种生化血清学指标包括透明质酸,层粘蛋白,三型前胶原,四型胶原,血小板,碱性磷酸酶,谷酰胺转酞酶等,以及超声影像学检查肝纤维化评级等非创伤性指标,设立诊断模型公式的研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51878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