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唯行乐,闲愁奈我何
世间纷扰过云烟
唯愿行乐山水间
闲愁落叶随风散
任它世事多变幻
我心自有桃花源
无忧无惧享欢乐
豁达乐观好生活
功名利禄聚散无
快乐生活主旋律
内心压力得释放
积极心态去生活
享受人生好时光
【梅雪交织的绮梦】
浅 忆
【寒】梅抱雪立崖边,
【冷】絮纷扬落瘦肩。
【玉】骨冰肌同焕彩,
【漫】绽芳晖遍岳原。
【梅】绽霜天韵万千,
【雪】飘沃野覆山川。
【映】辉熠熠添祥瑞,
【春】讯悠悠至眼前。
【寒】梅数点傲霜丘,
【雪】絮纷飞覆九州。
【飘】旋玉蕊添幽韵,
【洒】落琼英逸趣悠。
【梅】怀馥郁情无尽,
【花】映清辉梦未休。
【且】候东君轻拂际,
【山】河焕彩韵长留。
寒意料峭之际,世界被雪温柔包裹。一片片雪花如灵动的精灵,纷纷扬扬飘落,
为九州大地披上纯净的素裳。于此洁白之中,寒梅悄然登场,点点红梅傲立霜丘,
在凛冽寒风中舒展身姿。
雪花飘洒,与梅花深情相拥。梅瓣轻颤,似在诉说无尽情思;雪絮曼舞,
仿若回应这热烈的爱意。二者交织,绘出一幅绝美的画。
置身其间,尘世喧嚣皆被隔绝。且待春风拂过,山河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而此刻梅与雪的浪漫,会化作心间永恒的绮梦,岁岁令人回味。
2025.01.19.于北京
中国传统八雅是指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八种艺术形式代表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琴
琴的创始人是伏羲,琴音与情感紧密相连,知音难觅。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更是体现了琴与情对人生的重大影响。
棋
书
书法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等,体现了和谐的美。古人形容书法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画
诗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炼的语言形式,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韵律和音节。孔子认为诗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酒
酒是中华民族的古老礼仪与文明载体,传说酒是杜康酿造的。酒文化追求清雅意境,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花
古人通过莳花养草、吟风弄月来陶冶情操,体会天人合一的雅致。
茶
茶原本是神农发现的,经过演化改进成为今天的饮茶文化。茶道讲究精行俭德,体现了朴素的生活观。
这些传统八雅不仅代表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传统八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0715065705552613&wfr=spider&for=pc
【迎春花开】
文/秦传利
朔风凛冽天气寒,
杨柳摇曳舞翩跹。
麦如绿毯添画意,
阡陌纵横化诗篇。
北国风光旖旎景,
南疆碧水绿如蓝。
苍松翠柏傲然立,
迎春绽蕾笑开颜。
国泰民安增福寿,
逍遥自在颐天年。
海纳百川容乃大,
风月无边景无限。
尊老爱幼心灵美,
天涯海角共婵娟。
七绝《甲辰腊月寄情偶得》十二首
文/辉叔(广东_许日辉)
(一)
四九寒来腊月情,
年关集市涌春声。
天增瑞彩人增寿,
火树烟花映满城。
(二)
腊月街头集市喧,
民丰物阜朗乾坤。
城乡渐把桃符换,
年味浓浓锁故园。
(三)
福字楹联耀眼红,
烟花爆竹唤春风。
新桃挂满屠苏熟,
瑞舞祥蛇绘彩虹。
(四)
岁末寒梅映雪开,
银蛇欲舞意徘徊。
烟花璀璨炊年味,
展望新春酒一杯。
(五)
冬深瑞雪覆轻尘,
预兆明年万象新。
鹊报东风谁把酒?
一窗梅影解开春。
(六)
银蛇报喜舞乾坤,
社稷祥和腊酒浑。
巷陌街边年味漫,
春临瑞入万千门。
(七)
鹊啼窗外唤春君,
爆响年关腊鼓闻。
岁杪龙辞蛇岁近,
且将诗酒醉芳芬。
(八)
腊月将辞瑞气临,
屠苏酒暖一杯斟
诗怀岁末晴来晚,
远在天涯动客心。
(九)
异乡羁旅苦无言,
腊晚年终酒未温。
袅袅炊烟飘白带,
茫茫大漠掩黄昏。
(十)
喜鹊登梅物候新,
且吟熙景告乡邻。
蛇来运至财源滚,
腊尽龙辞福骈臻。
(十一)
闻听腊鼓又年关,
岁至三冬数九间。
欲近新春情更怯,
今时几个踏乡还。
(十二)
冬寒岁末日方晴,
腊写春联粉太平。
举债年关多少客,
不知何处吐心声?
作于他乡2025.01.16.甲辰腊月十七日晚
《墨韵书道》“从此唯行乐,闲愁奈我何”。这是唐代诗人李建勋的《春日东山正堂作》诗句。
意思是说:自此以后,世间纷扰皆成过往云烟,唯愿行乐山水间,闲愁如落叶,随风轻轻散去。
任它世事多变幻,我心自有一片桃花源,无忧亦无惧,只尽情享受欢乐。诗句提醒我们要珍惜
生活中的每一个快乐时刻,学会在忙碌和压力中寻找快乐。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
走不通的路。人生,有哭泣就没有微笑,想不开就不想,得不到就不要。不管是什么样的
生活,只要看开了,豁达乐观,就是最好的生活。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
就是美好的一天。看淡功名利禄,看开聚散无常,以豁达的心境面对生活,调整好自己
的心态、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快乐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让内心的压力得到释放。
用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享受人生的美好时光!(尚廷震)2025·1·19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许培扬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46939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