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夏日 寇准 〔宋代〕

已有 2097 次阅读 2021-5-27 05:55 |个人分类:美学诗文|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夏日

寇准 〔宋代〕

离心杳杳思迟迟,

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

轻寒微雨麦秋时。


古诗解读  培扬


初夏傍晚美好风景

宜人气候景物特色

夏日风景清闲生活

诗人遭谗罢相悒郁

不平心情清雅自然

初夏傍晚时分深院

初夏麦熟秋天谷物

收成季节麦子成熟

轻寒微雨燕子归巢

喃喃之声深院长廊

鸟鸣热闹人间无语

杨柳低垂缕缕思绪

诗人寇凖诗学王维

藻思宏逸所成篇咏

众口传写王维之诗

学韦苏州田园风物

语言简淡滁州西涧

离心杳杳久归不去

恋家眷乡韵语“麦秋

农事力穑息息相通

深院无人视线所及

全诗笔触由近及远

无心离去月前思绪

扑上心头下文韵致

全诗主题推演开去

移动视点先写深院

后写长廊广漠麦秋

由近及远一一分咏

韵致徐泄构思自然

平实诗人离心思绪

广袤无垠堪称宏逸



北塘避暑

韩琦 〔宋代〕

尽室林塘涤暑烦,

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

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

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

万柄莲香一枕山。


含蓄蕴藉境界高远

雍容闲适林塘消夏

荡涤暑热胸襟旷然

超脱尘世之外感受

颔联李白襄阳歌句

感谢无价清风慷慨

悠闲度日最大快乐

显示诗人心怀淡泊

联写俯仰眼前景物

一为近景一为远景

北塘避暑首句擒题

抒发感情细细品味

知其不唯写景抒情

象征阐发人生哲理

水鸟那样知足保和”

岭云那样来去无心

至人无己圣人无功

神人无名无为思想

不去追求功名利禄

外在事物都是有限

追求内在精神品格

要表现的主要思想

旷然自得要源所在

宋史本传主动辞位

凡事不便未尝不言

不薄事功兼济天下

独善其身儒家思想

韩琦如此并不矛盾

尾联是讲修养之法

韩琦不需逃入酒乡

以求忘忧酒醒之后

自有清心澄虑之物

衬托胸襟清高脱欲



初夏江村

高启 〔明代〕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七言律诗生动细腻

清新秀丽色调明快

生活气息江南水乡

初夏风光令人向往

轻便衣装轻软鞋子

在江边沙滩上漫步

发现前面树木葱茏

细腻生动真切自然

带进初夏江南水乡

所见所闻近景远景

远处渡口横着渔船

想到渔家生活情趣

树林之外不时传来

缫丝车响蚕丝丰收

让人想见江南水乡

安居乐业勤奋劳作

诗末点题情趣盎然

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点明归路前后呼应

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在艺术上极其成功

景物描写形象逼真

充分表现黄梅时节

江南水乡典型特征

自始至终流露诗人

热爱乡村思想情感

借景描绘自然渗透

注意章法角度变化

远近搭配水中错落

灵活多变首尾照应

诗的结构更显严谨



大德歌·夏

关汉卿 〔元代〕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远方情人猜疑抱怨

相思之情大胆泼辣

开头一句传神至极

冤家妇女情人昵称

一个俏字令人迷恋

如今他却远走天涯

一去不归叫人怀疑

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怀疑流露抱怨情绪

少妇爱极怨深感情

淋漓尽致一语双关

既点明夏日的时令

滞留异乡拈花惹草

负心郎把爱恨交织

埋怨绿杨怨恨爱人

不知早归不惜爱情

远方情人未必如她

猜想那样少妇多虑

正是一种情深爱笃

故虽抱怨并未弃绝

坐南窗下数对清风

万般慵懒无所事事

面对清风倾吐自己

远人情思思量难忘”

平淡无奇词浅意深

清风和美情思更浓

思之弥深爱之弥笃

汉代张敞为妻画眉

夫妻恩爱回味渴望

好事难成终无实现

憔悴瘦弱不堪之状

具体形象传神之笔

戴花体貌自我嘲讽

露出戴花无人欣赏

暗化此意形象生动

难以言状复杂心理

曲贵新奇蕴藉含蓄

尽意未休词的风格

俏冤家是统领全篇

少妇思念怀疑抱怨

美满生活未来憧憬

紧紧挂钩句句落实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0034-1288389.html

上一篇: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纳兰性德 〔清代〕
下一篇:登楼 杜甫 〔唐代〕
收藏 IP: 120.244.116.*| 热度|

3 宁利中 杨卫东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