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老家聂店(1)
2024-9-13 21:17
阅读:1238

早几天,文军侄子在“广水聂氏家族群”发了一张“聂店古村”的照片(图1),我吃了一惊:旧时聂店早就淹没在徐家河水库之中,古村从何而来?

在网上查了一下,有一张照片(图2)挂在聂店村的介绍中,于是问他:“这是朱家垄吗?”这个名称存在于我儿时的记忆中,应该是现在聂店村的18个自然塆落之一。

他回复:“这张图片里面桥是配的效果图桥,桥和6.5m宽水泥路暂未施工。”显然获得了认可。朱家垄是个什么样子?我小时候似乎也没有去过,只有名称印象较深,而且曾经看到一段描述它的文字,难道“聂店古村”的宣传来自于此?

徐家河东畔,有一个美丽古老的自然湾——朱家垄,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据朱家族谱《家乘》记载北宋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家朱熹后裔的一支顺麻城迁徙至此遂改名朱家垄。朱姓儿女始终保持着先祖崇文明礼的精神,在这里繁衍生息了几百年。......朱家祖屋为清代典型的鄂北民居,古朴紧密,祖屋坐北向南3000平方有余。多半毁于战乱,虽不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也不是雕栏玉砌,但是正厅的横梁、斗拱、花门、窗棂,工艺精细,黝黑深邃的木制回廊,向里进二十米,里头天井会让你觉得豁然明亮,天井里面花坛里种满了栀子,和仙人掌,旁边放多个盛满水的大水缸,因其多为木制为防火所用。正厅横梁下一个雕花的折子,居中一八仙桌,两边各一把木制靠椅,桌上方挂朱熹的画像一张,边上一对联一幅左曰“学问宽仁自有文章华国”,右为“光明正大永能忠厚传家”,横批是“兴贤尚礼”,其为清代秀才朱端辅先生题,朱端辅系民国两湖主席何雪竹启蒙恩师。老人说,只有当时族里的头人才可以坐。祖屋不远,留有几百年前用来舂米的大石凿砚,木制汲水工具——水车、风车、耒等古代农具。湾西头稻场,草垛边上两颗皂角树,树龄超过两百年,历史的年轮向前,它已经不再挂满皂角枝繁叶茂,听祖辈讲树上的皂角用来浆洗衣服被褥必是不可少的。初春稍上,偶尔会抽出几簇新芽,让人惊讶这枯木逢春的奇观。门前九山连成一线,此彼起伏,山下小溪河沟自东向西流水潺潺,春天溪边长满了映山红,姹紫嫣红分外妖娆,煞是好看。

这段文字来自哪里?网上找到的唯一依据竟然是我2018年的博文“老家聂店”,但只是抄写的。原来,网上的东西也会突然消失,竟然找不到出处。

聂店坐落在湖北的第三大人工水库——广水徐家河河畔。它北接淮河之源头桐柏山余脉,东系大别山红色革命圣地-浆溪店新四军部旧址,西毗邻襄随涢水支脉的马坪重镇,南望安陆古泽云梦。聂店村由“聂店街”演变而来,据《广水市志》记载:清同治年间形成集市,因聂姓人家较多,故名“聂家店”。上世纪60年代徐家河水库建成后被水阻隔,集市消失。居民搬迁建立新的集市,取名“聂店街”。

没想到,在 “广水市人口前十的村”(《楚北深南》2023-08-01 09:02)一文中,关庙镇聂店村竟然排名第六(图3-6)。之所以名次靠前,显然与2004年聂店村与莲花村合并为聂店村有关。

据网上资料,聂店村的历史沿革:明朝嘉靖年间属惠化乡;清朝康熙年间属惠化乡;民国时期属肖店乡;1949年属大邦区;1955年属余店区兴隆乡兴隆2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兴隆3大队,属七一公社兴隆管理区;1959年为兴隆3大队,属余店公社兴隆管理区;1961年时设区建制,为兴隆3大队,属余店区肖店公社;1974年为聂店大队,属余店区肖店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为聂店大队,属兴隆公社;1983年底设区建乡,为聂店村,属关庙区(西)肖店乡;1987年撤区并乡,为聂店村,属长岭镇;1990年为聂店村,属关庙镇。

莲花村也有一段演变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属惠化乡;清朝康熙年间属惠化乡;民国时期属太莲乡;1949年属大邦区;1955年为兴隆4社,属余店区兴隆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为兴隆4大队,属七一公社兴隆管理区;1959年为兴隆4大队,属余店公社兴隆管理区;1961年设区建制,为兴隆4大队,属余店区肖店公社;1974年为莲花山大队,属余店区肖店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为莲花山大队,属兴隆公社;1980年为莲花山大队,属关庙公社肖店管理区;1983年底设区建乡,为莲花村,属关庙区(西)肖店乡;1987年撤区并乡,为莲花村,属关庙镇。

我想,聂店村之所以与莲花村合并,应该与聂氏家族的一户人家有关,他就是被我们称之为“老太爷”的聂辑五。2018年10月30日-11月3日,在建忠兄的努力下,表姑王晓蓝(美国康涅狄格学院舞蹈系原主任、教授、编导、评论家)回家乡拜谒先祖聂辑五老太爷(葬于莲花山,属曾经的莲花村),并与广水市、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昌首义学院领导商议推动“聂华苓文学研究推广项目”,我一直陪同并见证了这一过程(图7-15)。

这个项目的瓜熟蒂落是在2023年11月6日,聂华苓文学馆暨湖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在随州广水印台山文化生态园揭牌(图16-19)。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户人家的几个名人:

聂辑五(1869—1937),习称辑五老太爷,著名塾师。清末孝廉方正(副举人)第11名。放知县赴任途中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过讨袁斗争。曾任两湖总师范学堂、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湖北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教员,应山县永阳中学校长,并兴办“武昌聂惠记济荒袜厂”接济应山民工。1937年去世,葬于聂店莲花山。

聂洸(1891-1936),字怒夫,原名绍武,派名渭忠,系聂辑五儿子,陆军中将。1911年参加武昌首义,1914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一期学习。1918年入陆军大学第五期。嗣后任职直系第三混成旅,湖北第一师四团团长。1926年北伐军进逼武汉时,开城门迎接北伐军,随即任唐生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谋处处长。1927年,桂系控制湖北,胡宗锋任武汉卫戍司令,受委就任武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1928年放弃军职,任湖北禁烟局局长,继任宣昌禁烟稽查处处长。此间兼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候补执行委员。1929年任国军编遣委员会第四编造区遣置局局长。桂系失败后避居上海“九·一八”事变后,在南昌充任旅长。1935年夏,任贵州第七行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兼平越县(现为福泉县)县长。1936年1月25日红二方面军长征路过平越,率部阻抗,战败身亡。

聂华苓(1925-),聂洸之女,当代著名女作家,著名文学翻译家。1925年生生于武汉,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随母亲、弟弟、妹妹去台湾。曾为《自由中国》编辑委员和文艺主编。1960年,该杂志被封闭,主持人雷震被捕,她失去台湾法商学院教书工作,同外界隔离。自五十年代起,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其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被选入初中二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课本第5课。

聂华苓已出版的书,包括小说、散文、翻译及评论文章,在中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文地区出版,并有作品在美国、印度、意大利等十多国发表。《桑青与桃红》英译本Mulberry and Peach: Two Women of China 更在一九九○年获得“美国书卷奖”(American Book Award)。获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 University of Dubuque,Coe College三个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2获美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80年代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翻译顾问委员会委员,1981-1982美国纽斯塔(Neustadt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国际文学奖评判委员。1987-1988美国飞马国际文学奖(Pegasus International Literary Prize)顾问。此外,为北京广播学院荣誉教授(1986)、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1988)、匈牙利政府所颁文化贡献奖(1989)、波兰文化部所颁国际文化交流贡献奖(1992)、中国南京大学杰出校友(2012)。

聂华桐(1935-),又名华相,聂洸之子,1935年11月24日出生于武汉市,1957年获台湾大学理学学士,1966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长期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合作,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曾任中国国务院国外智力引进办公室顾问、中美人才交流基金会理事、美国(华裔)科技教育协会会长、世界华人物理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科技政策讨论会海外筹备小组成员、中国科技体制改革讨论海外成员、中国863高科技发展计划咨询小组成员。1997年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荣休教授;1998年后兼任香港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量子引力场理论、引力场理论的拓扑性、中微子在高密度介质中的传输性质。

再说说我与聂店的故事。老家是聂店村的一个自然塆落——“叶塆”。《湖北随州聂氏族谱》把“叶塆”写成“叶湾”,其他的“塆子”也用“湾”,可能以为“塆”与“湾”可以通用。实际上,在我国南方的地名中,是以“塆”字命名的,意为山间或陆地上的弯曲低凹地带,并非在不在水边。老家在当地口语称“ye guan”,塆子里没有一户姓叶的人家,而聂家是当地大姓,我不明白为什么“族谱”中将其称之为“叶塆”,我的记忆中却一直是“聂塆”的。据说,我们家是在太爷爷手里“发”起来的,最先都住在“下塆”,即与辑五老太爷一个塆子。后来,“叶塆”这边有一些田地,分家时爷爷是老大就自立门户到了“叶塆”,二爷爷、三爷爷仍然在下塆。

1958年,因为父亲划为右派而劳改,我们兄妹随母亲、奶奶一起从县城来到马坪卫生院,也是为投奔姑妈、姑姑的。

从马坪到聂店,有20多里山路,徐家河水库修好之后,更是弯弯转转,曲曲折折。这条回乡之路一共走过多少次,我也记不清楚,起码有20次吧。最早是爷爷、奶奶、姑姑、姑妈、妈妈带着一起走,后来父亲离开赵李桥回乡继续劳动改造,我们就一直跟他走,直到1968年搬离。

1959年秋,我第一次回乡也第一次看到了金灿灿的粟米,长长的米穗弯弯地下垂,一派丰收的景象。而且,当晚就吃到了粟米粥,把我的肚子撑得像个大西瓜。晚上,在那个农家的院子里,刚会数100个数的我跟大人们炫耀,他们越表扬,我的劲头越大,数了一遍又一遍。

那时候,我们家与另外两家朱姓的兄弟俩合住一个院子。哪些房子最先是分家前太爷爷盖的,前面有一个小小的门楼,门楼上面可以堆放柴草,一条连廊通向后面的正屋。连廊两边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大蓬栀子花,花开的季节香味扑鼻。我们会摘下几朵插在瓶中,屋子里也弥漫着香气。

屋子前面是“畈上”,一片宽阔的田地尽收眼底,田地下面就是徐家河。我们有时候陪奶奶一起去地里摘菜,回来后帮忙做些家务。父亲回来后,我每个寒暑假都回到乡下,妹妹去的次数不多。最早的时候,父亲用两个箩筐把我们挑着,我不好意思地下来,但妹妹却赖在里面。父亲十分情愿,他似乎在弥补那些年没有尽到的责任,以及眼前不能让我们过得更好的愧疚。

每次临近“塆子”的时候,父亲总要叮嘱见人要“叫”,我却总是把头一低,始终叫不出口。父亲说我是“裤子包的”,似乎责怪也没有用。不过,过年的时候我应该是叫过人的,他带我去附近塆子里拜年,是男孩子才有的特权。妹妹和表妹只能待着家里烤火,也就是火盆上架几块木柴、树坨子,满屋子都是烟气。到下塆大约两三里路的样子,但收获满满:每个口袋都装满了花生、蚕豆、瓜子,还有染红了壳的熟鸡蛋。两个妹妹羡慕的要命。

父亲是个故事大王,常常在傍晚的时候开讲,朱家的和塆子里的孩子们都凑了过来,院子里仿佛成了说书场。但忽然有一天,不堪历史风雨的老房子(我们住的三间)突然塌了,万幸的是父亲刚从屋里出来,后面就轰隆一声。此后,水库的水也渐渐涨起来了,父亲在“大堰”旁的一口水井边搭了一个棚子,再后来就一点点把家安置大家搬迁的村子里。

从1962年寒假开始,到1966年寒假结束,我回老家过了9个寒暑假。有一次与仇非同行,他看望自己的爷爷、奶奶和叔叔们。他们家在聂店街上,离我们家有两三里地,我去过一次,那时候的集市还是像模像样的。

寒暑假是我学习快速进步的一个时间段。除了完成学校的假期作业外,父亲还给我布置了课外作业,有点像现在的家教。比如,每天一篇日记,还有抄写一些自然、生理的读物。我每个假期都带回一本日记,往往是父亲头一天晚上给我讲一个故事,或帮我构思一个选题,中午或下午放工以后再帮我修改。

记得三年级暑假的一天晚上,我们在有些泥泞的池塘里洗完澡,回到家门口的露天板床上。他指着天上的银河和两边最明亮的两颗星星,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二天中午,他将我近一千多字的日记改了一遍,我下午抄写在日记本上。“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那时候最长的一篇日记,所有的日记都是这样的模式:开始写在草稿纸(各种废旧纸张)上,修改后誊写在日记本上。

在父亲面前,我是个听话的孩子,绝大多数时间都能够完成他布置的作业,还常常得到他的表扬。他有一次实在高兴,还把我的日记读给歇凉的农民叔叔听。不过,也有和小伙伴下棋或玩高了的时候,没有完成作业,父亲还是进行了严格教育。

回老家的假期里,头两年还有玩伴,后来他们也出工挣工分了,我孤零零的好不寂寞,想家的情绪越来越严重。毕竟因为我有两个“家”,马坪的家更是我的家。当然,还有夏天的臭虫、蚊子,往往用扇子和“六六粉”也不能解决问题。父亲的做饭水平也很低,从而养成了我至今从不挑食的习惯。

随父亲走在乡村的路上,一直是我非常快乐的时光,无论是前往还是返回。父亲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他一边走,一边讲;我一边听,一边走,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风云之中,是课堂上没获得过的享受。甚至,有时候还产生了想在历史上“画一笔”的朦胧冲动。

1966年暑假之后,我的日记就中断了,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日记可能成为一种罪证。这场运动是触及灵魂的,那些在反胡风、反右派中立过汗马功劳的人,也先后变成了被整对象。父亲还没有从某种幸灾乐祸中回过神来,他自己也被戴上高帽子游了乡。昔日的“聂先生”,又回到“牛鬼蛇神”的怀抱,而且运动起来没有个完。有一次,父亲上街用瓶子打了二两酒,回来的路上碰到熟人问他,他说瓶子里装的是煤油。我很奇怪:为什么撒谎?但只是闷在心里。还有一次,大队干部竟然审问起我这个小“牛鬼蛇神”起来。看我惊慌失措的样子,父亲痛心不已,于是在1968年毅然决然地搬离家乡到西聂家湖的余店村再次投亲靠友。

带我们搬家的那艘木船,沿着水库的上游来到中游,父亲有了一个新的家,也离我们读书的马坪近了很多,只有六七里地。尽管我们后来又回了几趟老家,那是若干年后我已经到了武汉或深圳,短促的访问已经与往昔的心境大相径庭。

微信图片_20240912162159.jpg

1  好宽的马路

微信图片_20240912183014.png

2  如今古村朱家垄

微信图片_20240912183404.png

3  航拍聂店

微信图片_20240912170944.png

2023年2月7日,广水市委政策研究办公室领导在关庙镇聂店村调研“三地一房"改革推进情况。

微信图片_20240912173553.png

5  湖北省水利厅批文

微信图片_20240912193448.png

6 

7  2018年10月31日于莲花山聂老太爷墓前

8

9

10

11  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座谈会

12  参观聂仁豪的工厂

13  在湖北大学文学院合影

14  在武昌首义学院合影

15  陪表姑看望她母亲家在汉口的旧时别墅

16  2023年11月6日于广水聂华苓文学馆前

17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致贺

18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先生现场致辞

19  王晓蓝表姑致辞(因为身体不适未能到会)

微信图片_20240403133025.jpg

20  2024年4月4日于聂明刚新屋前

21  2023年4月3日于聂明刚老屋前

22  冷清的聂店市场

23  2023年4月3日于叶塆老家,曾经的大堰傍

24  2003年夏天,我们和妹妹两家一起前来,我家曾经的旧址残墙仍在,20年后被人盖上了新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5103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