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2024年09月09日 20:21 本报记者 焦桐
这位西医出身的专家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了全国中医医院中第一个大型综合型重症医学科(ICU),并用26年时间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科室——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26岁,正是奋力拼搏的年龄;对于科室的发展而言,26年,也正是勇攀高峰的关键时刻。西医出身的张敏州教授为何华丽“转身”,向中西医结合领域迈进?又是如何勇于探路,用26年时间将广东省中医院(以下简称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科室,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故事得从一次手术经历讲起。
张敏州近照。受访者供图
结缘中医 创立“新”科
“你已经有了这么好的平台,为什么还要去省中医院?”这个问题在1997年的夏天,一直萦绕在这位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耳边。
那时的张敏州已经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大内科副主任,有20年的西医工作经历。7月,他偶然接到广东省中医院的会诊电话,患者是一位心率约40次/分的中年人,头晕不适。他根据病情判断只能靠心脏起搏器治疗。广东省中医院请张敏州来院会诊后决定手术。张敏州不负众望,在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完成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术后第二天,时任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邀请张敏州加入广东省中医院。当时的省中医院在广州影响力较小,设施陈旧,西医技术落后。曾去日本留学的张敏州陷入沉思,到底要作何选择?
考虑再三,最终他还是决定来到广东省中医院。他认为,对于心血管疾病,西医治疗手段有限,中医药或可大有作为。而且,吕玉波具有开拓思维,医院当时购进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设备正在调试中。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张敏州已经接触到很多先进的心脏介入技术,一直希望能使用DSA开展心脏微创手术,两人一拍即合。1997年8月1日,张敏州正式入职。
入职后,他从不以主任之名自居,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秉承谦逊的学习态度,是他能带领好ICU团队的关键。
1998年的7月13日,省中医院成立了全国中医院中第一家大型综合型ICU。“在省中医院建立ICU,意味着首次挑战‘中医是慢郎中’的传统观念。”张敏州表示。心内科出身的他将科室建设聚焦心肺重症,并以“创建全国一流的ICU”为目标,提出“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ICU精神。
张敏州坦言:“这是一个新成立的中西医结合ICU,我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来自不同科室的医生组建成新的集体后一定要凝聚共识,目标明确,团结协作。如果我不懂中医,就无法领导大家、与大家交流。若想发挥好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我自己首先要学好中医。”
西医是张敏州的“舒适区”,他可以指导整个团队的西医诊断和治疗,带领西医骨干陈伯钧、程康林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然而,中医方面,他坚持“能者为师”的原则,与团队中医骨干张忠德和邹旭共同商议心肺重症中医治疗方案,还参加了为期2年的“西学中”培训,其后正式拜国医大师邓铁涛为师。
名师引领 成果卓著
如果说吕玉波为张敏州创立ICU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国医大师邓铁涛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则是广东省中医院ICU建设的重要引领者。
1998年10月,建科之初,张敏州向邓铁涛汇报ICU建设情况及规划,邓铁涛非常肯定中西医结合的工作思路,他认为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利用现代技术。邓老不仅在精神上给予张敏州支持,还到病房指导急性心肌梗死和重症患者的抢救。张敏州深知,只有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将西医学和中医学宝贵的经验融合,才能够走出一条光明的大道。
张敏州也是如此践行的。在他的带领下,广东省中医院ICU大力开展各项现代医学技术,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主动脉球囊返搏(IABP)技术、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人工肝等。2021年,团队联合应用ECMO、IABP、CRRT、呼吸机、起搏器成功救治了一例严重心脏病且外科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同时,陈可冀院士也到ICU“传经送宝”。在陈可冀的指导下,广东省中医院ICU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标准化治疗的建设。2018年,《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正式发布。2019年指南英文版发表,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2023年该指南又被中国中西结合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同时发布。“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指南不仅供中医同道们使用,希望西医同道们也能在临床应用中医药。”张敏州表示。
“医院ICU能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二位国医大师邓铁涛和陈可冀院士的支持和培养。”张敏州感慨。
邓铁涛专门给张敏州赠送墨宝:“张敏州仁棣嘱: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便能超越世界现有之水平。”张敏州疑惑:“邓老,您可以直接叫我学生、徒弟、弟子都可以,为何是仁棣?”邓铁涛回答:“因为你已经是博士生导师又是西医教授,但是你这么热爱中医,此称谓是中医对高徒的认可。”
发扬特色 疗效显著
“我现在头晕,感到天旋地转,不敢睁眼,刚服完降压药。”近日,一位患高血压病的婆婆在参加张敏州的科普宣讲会离场时,突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欲呕。张敏州立即来到会场外围,只见婆婆面色痛苦地仰靠在椅背上。
张敏州搭脉一看,脉弱而手极凉。随后,他通过简易心电图机初步判断排除急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发作,考虑为高血压引起眩晕,随时可发生意外,便将随身携带的宽胸气雾剂向婆婆舌下喷雾2次;同时应用中医外治法,持续按摩其合谷穴、内关穴、太阳穴、印堂穴;延伸应用宽胸气雾剂,将其喷雾在患者太阳穴、百会穴,并配合局部按摩。施救10多分钟后,婆婆的脸上褪去苍白,逐渐恢复红润。再次搭脉后发现,婆婆手部已经回暖,汗止,脉搏恢复有力。在场围观的人员都报以掌声,惊叹“中医药真神奇”。
无独有偶,张敏州带领广东省中医院ICU团队利用宽胸气雾剂辅助抢救102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也曾两次在飞机上应用宽胸气雾剂为旅客紧急施救,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在急救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张敏州创新性地提出了心肌梗死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的救治模式:救心,即强调院前识别高危胸痛,快速开通闭塞血管,辅以速效救心丸、宽胸气雾剂等加强疗效;治心,即中西结合“疗心护心”,张敏州将陈可冀“血瘀证”理论及邓铁涛“心脾相关”学术思想结合,创制益气活血中药复方通冠胶囊,2008年带领团队为一例104岁超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植入支架,术后服用通冠胶囊保驾护航,老人110岁时仍健康状况良好,通冠胶囊现已进入广州市冠心病医保门诊报销目录;养心,即发挥中医优势“养心塑心”,ICU护理团队自创“卧-坐-立”序贯八段锦项目,并于2021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立项后发布。2019年,ICU创立国内首家冠心病公益学校——塑心学堂。
广东省中医院ICU不仅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见长,在脓毒症心功能障碍方面也颇有研究。团队根据脓毒症心功能障碍心阳亏虚的致病理论,以清热解毒活血法、温阳益气活血法干预脓毒症心肌抑制为切入点,牵头心脉隆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诱导心功能障碍影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结果在国际著名的《SHOCK》(《休克》)杂志上发表。
“不论是心肌梗死还是脓毒症,如何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并有效切入是关键。西医专家通过临床实践及研究去认识中医的疗效,才能让中医药传播得更广。”张敏州表示。
打造平台 凝心聚力
独步难行,孤掌难鸣。张敏州深知合作的力量,着手打造联盟、建设平台。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在发达国家被称为“头号杀手”。“西医有多种手段治疗心肌梗死,但远未达到预期。我认为中医药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大有用武之地。”张敏州说。2015年,陈可冀和张敏州牵头成立国内首个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首批共16家医院。联盟致力推广中西医结合规范治疗方案,建立心肌梗死临床大数据平台,并开展基础研究、临床救治、康复预防及管理工作。
此外,广东省中医院ICU于2005年牵头成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又牵头成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每年主办全国性重症医学会议,为中西医结合救治急危重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我作为创会的首任主任委员,成立学会的目标就是要推动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临床事业的发展。”张敏州说。
从创科之初18位成员组成的“小分队”,到现在ICU人才辈出的精锐“部队”,科室现已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急危重症方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先后培养了2位院长、7位处长、18位科主任、30多位护士长,以及2位省杰青、多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等,被誉为“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ICU建设如此成功,有何“秘诀”?张敏州表示,一是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加强团结,三是人才培养,四是和谐医患关系。
谈及未来的发展,初心不改的张敏州说:“勇攀高峰这一科室文化,意味着峰无止境,下一山峰若更高,我们还要继续攀登。十余年后,按照医院目前的发展模式,我们将会继续走在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的前列。”张敏州无惧挑战,作为中西医结合ICU的探路人,他用坚定而有力的话语,鼓舞着ICU的每一个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5081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