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河间金栋,2023-12-31 06:13
金栋按: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曾说,为医者,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素问·气交变大论》《著至教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度者,可以制日月之行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周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灵枢·邪客》说:“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文、历法乃中医理论体系阴阳五行之本源,而干支又为历法而设,故为医者皆当知之矣。有人认为,“干支与阴阳五行”源于《易经》,殊不知,实非如此!兹不揣浅陋,就其本源之说,简述如下。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已有数千年之历史,乃中国天文历法之重要基础,颇具中国文明特色。
据相关史料,在上古伏羲氏(或以前)时期,无论是天干还是地支,皆各自独成体系,分别用于纪年、纪月、纪日。在上古黄帝(轩辕氏)时期“大挠作干支”、甲子相配从而有干支纪年法。然而据相关史籍记载,干支纪年法,东汉以前未见有之,经多方考定,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始用干支纪年法,这一年是乙酉年。自此以后,连续至今没有间断。而我国第一个甲子年是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4年)。
天干与地支,春秋战国之前称十日、十二辰;秦汉之际又称十母、十二子;两汉之际又称十幹、十二枝,即十日为树幹,十二辰为树枝,合称幹枝,后简化成干支。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说:“支干之称,东汉以前无有也。古人称十干为十日,称十二支为十二辰。”
因“十日”象征十个太阳,实即代表太阳一年在十条不同轨道上运行所致的太阳月,故十日为阳性。日为阳,阳为天,故十日又称十天干,先秦典籍《左传》谓之“日之数十”、“天有十日”,《内经》亦有之,即天干有十的十月太阳历法。日,天之太阳、太阳历也。
而“十二辰”则代表一年十二个朔望月、阴历月,乃由月亮圆缺周期所决定。月为阴,阴为地,故十二辰又称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辰者,斗柄所指判定一年季节气候、月建月份之准则也。
斗柄所指
1、伏羲氏创建甲历
据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记载,伏羲氏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历法——甲历(非甲子),指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制定的历法,即以十天干计月序,一年十个月、一个月36天的上古时期十月太阳历,亦名阴阳五行历。如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卷一·包犠以来纪·包犠氏》云:“包犠氏……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建五气,立五常,定五行,始名官以龙纪,有甲历、五运,象法乾坤。”
十月太阳历,指用木、火、土、金、水五行将一年分五季,每季七十二天分阴阳两个月,每月三十六天,一年十个月共三百六十天,外加五至六天为过年日。五行,即是五季、五时、五气,亦即一年十个时节、五个季节气候物候之准则。
一年十个月,用十天干表示,即“天有十日”之谓也!十天干就是太阳历之月名,其中五个阳月,用甲、丙、戊、庚、壬表示;五个阴月,用乙、丁、己、辛、癸表示(天干配五行,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奇数为阳月,《淮南子·天文训》谓之刚月,彝族十月太阳历谓之公月;偶数为阴月,《天文训》谓之柔月,彝族十月太阳历谓之母月。上半年是阳年(苗族历法谓之阳旦),下半年是阴年(苗族历法谓之阴旦)。
十月太阳历,有阴阳、有五行、有干支,干支可以分阴阳、配五行,故又名阴阳五行历。
据《说文》《尔雅》《史记》《汉书》等对十天干之解释,其字义(十个时节)概括如下:
甲:物种破甲之月;
乙:屈曲生长之月;
丙:天气明亮之月;
丁:丁壮之月;
戊:丰茂之月;
己:纪识之月;
庚:成熟之月;
辛:更新之月;
壬:怀妊之月;
癸:揆度之月。
据相关史料、少数民族彝族历法典籍《土鲁窦吉》及现代学者相关考证,干支是上古圣贤(伏羲氏、或以前时期)据天文、制历法判定时节物候之准则,用黑白点洛书、河图符号表示。
(1)洛书符号表达的是上古时期十月太阳历法,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计月序,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或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以记日序。乃“干支与阴阳五行”之本源,如下说:
①十月太阳历对五行之解释:十月太阳历一年360天分五季(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表示,即春季是木,夏季是火,季夏是土,秋季是金(铜),冬季是水。一季72天,五季360天,剩余5~6天为过年日。五季即是五行(运)、五气(五种季节气候)。行,运行、循行之义。太阳历一年平均是365.25天。
②十月太阳历对阴阳之解释:阴阳之解释有两种,即月分阴阳与年分阴阳。十月太阳历每季两个月,月分阴阳,奇数一、三、五、七、九月为阳,偶数二、四、六、八、十月为阴。年分阴阳,前(上)半年为阳,后(下)半年为阴。
③十月太阳历对天干之解释: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达的是十个月的月序,依次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
十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月为阳,乙、丁、己、辛、癸月为阴。
十天干配五行,甲乙配木,丙丁配火,戊己配土,庚辛配金,壬癸配水。
④十月太阳历对地支之解释:十月太阳历每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或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循环递次以记日序。依次为子(鼠)日、丑(牛)日、寅(虎)日、卯(兔)日、辰(龙)日、巳(蛇)日、戊(马)日、未(羊)日、申(猴)日、酉(鸡)日、戌(狗)日、亥(猪)日。
十二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戌日为阳,丑、卯、巳、未、酉、亥日为阴。
十二支配五行,寅卯配木,巳午配火,丑辰未戌配土,申酉配金,亥子配水。
(2)河图符号表达的是十二月阴阳合历,十天干记日序,十二地支记月序。
要之,干支最早(上古伏羲氏、或以前时期)皆各自独成体系,十月太阳历,十天干记月序,十二地支记日序;十二月阴阳合历,十天干记日序,十二地支记月序。
伏羲氏创建的甲历,中原大地久已世传(幸被彝族历法保留),但中华传世典籍仍有其痕迹,如下:
(1)先秦典籍《管子·五行》说:“日至,赌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2)西汉典籍《春秋繁露·治水五行》说:“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3)西汉典籍《淮南子·天文训》说:“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
以上皆从冬至日到冬至日为一岁,用木火土金水五行表示,每行各七十二日,始于木行七十二日,依次为火、土、金行,终于水行七十二日,剩余五至六日为过年日。
2、黄帝时期“大挠作干支”
“大挠作干支”,相关典籍记载如下:
(1)《世本·作篇·黄帝》说:“大挠作甲子。黄帝令大挠作甲子。宋衷曰:‘大挠,黄帝史官。’”
(2)《吕氏春秋·尊师》说:“黄帝师大挠。”
《吕氏春秋·勿躬》说:“大挠作甲子。”
(3)《大戴礼记·五帝德》说:“黄帝……历离日月星辰。”
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说:“离……谓七政行所次也。《世本》曰:‘大挠作甲子,容成作历。’皆黄帝臣。”
(4)《史记·历书》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说:“按:《世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5)蔡邕《月令章句》说:“日,幹也;辰,枝也。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幹;作子丑以名辰,谓之枝。枝幹相配,以成六旬。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
(6)萧吉《五行大义》说:“支干者,因五行而立名。昔轩辕之时,大挠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幹;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阴阳之别,故有支干名也。”
据相关史料及传说,大挠(桡)乃黄帝时之史官(或为黄帝师),曾受黄帝之命创建“干支”历法,名《黄帝历》。《黄帝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建子之月为一年开始;开观象授时之起点,创制干支表达阴阳五行,以闰月定四时而成岁,当是干支纪年法。据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历》乃古六历之一,其余有《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据相关历法记载,干支(甲子)最早用于记日,已使用几千年。甲骨卜辞皆以甲子纪日,可见中国最古的纪日即为甲子。学者们普遍认为,至少从鲁隐公三年(前720)二月己巳日至今,我国干支日从未间断。殊不知,干支最早并非用于记日,而是各自独成体系。
又,干支纪年法,东汉以前未见有之。经多方考定,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始用干支纪年法,这一年是乙酉年。自此以后,连续至今没有间断。而我国第一个甲子年是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4年),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大挠作干支”始于黄帝时期,为战国秦汉人之假托、之附会,是有道理的!如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说:“古书中有关黄帝的传说特别多,如用玉(坚石)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黄帝正妻)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这些传说多出于战国、秦汉时学者的附会。”
(2)吕思勉、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说:“黄帝之所以成为制器传说之中心人物,盖因基本由上帝神话所演变……因黄帝为古代传说之中心,制器传说亦集中于黄帝……皆非其实。”
(3)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下册》说:“汉时所传古六历……学者们多怀疑是周秦时代所假托。”
3、《黄帝内经》中的十月太阳历法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有十日……三百六十日法也。”(待商榷)
《灵枢·邪客》说:“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趾,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增补本》说:
十月太阳历是《黄帝内经》的第一大基石,阴阳五行学说就诞生于十月太阳历。要想认识与弄懂阴阳五行学说,必须从十月太阳历开始。十月太阳历,是在以下四个论断中出现的。
其一,《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出现的十月太阳历:“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在这个论断中,五行金木水火土——一可以解释人体五脏,二可以解释历中五季,三可以解释五味。以五行论五季,这符合十月太阳历的第一特征。
在这个论断中,出现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十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十个月的月序是用十天干表达的。十天干分五组来表达一年十个月,这符合十月太阳历的第二特征。
一行两个月,一奇一偶,一阴一阳。木行甲一月乙一月一共两个月,火行丙一月丁一月一共两个月,土行戊一月己一月一共两个月,金行庚一月辛一月一共两个月,水行壬一月癸一月一共两个月。十天干分五组表达金木水火土五行,这符合十月太阳历的第三特征。
根据这三个特征,可以得出结论:这个论断中出现的是十月太阳历。
其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出现的十月太阳历:“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春气、夏气、长夏气、秋气、冬气,一共五气。五气即五季,五气五季符合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特征。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这个论断出现的是十月太阳历。
其三、《素问·刺要论》中出现的十月太阳历:“脾动则七十二日。”
脾为五脏之一,脾主72日,以此类推,五脏的每一脏各主72日。一脏主72日,这合于十月太阳历一季的天数。
其四,《素问·阴阳类论》中出现的十月太阳历:“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
肝为五脏之一,肝主72日,以此类推,心、肾、肺各主72日。十月太阳历分五季,一季72日。五脏分金木水火土——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一脏主72日,这符合十月太阳历一季的特征。
五脏各主72日,5*72=360(日),可以得出结论:这四个论断中出现的是十月太阳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1953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