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第三代中医》网聊(1):我们还能发挥余热吗,怎样发挥?

已有 618 次阅读 2024-1-17 20:10 |个人分类:比较医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聂:一直想建个群,回顾我们这一代中医之路。有了余新华学弟的参与,但愿此事梦想成真。

余:我尽全力推荐、协调!

谈:哈哈,很多老朋友同学都在里面,40年过去,话题依旧.

王:谢谢聂兄拉我进群。这个群叫“第三代中医”。我毕业之后一直做的是精神科,没做过中医,自觉有愧于这个称谓,只能在此向大家学习了。

聂:走出去看中医,可能不至于“只缘身在此山中”。

聂:该书的导论“这一张旧船票”正在修改,主要介绍医学思想史三部曲的构想。一是《医学思想通史:从轴心时代到科学时代》,二是《专科思想史:人类征战瘟疫的足迹》,三是《专病思想史:30种重大疾病认识与干预的重大转折》。修改后请各位指教。

重点揭示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从时代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发生学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导致的发展动力学模式和运行规律,并探讨古代医学融入现代医学的可能性途径。

谈:从传染病学史去说医学思想史,是个很好的视角。与瘟疫的斗争,是早期医学形成和近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聂:2016年4月18日,湖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学生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概述”讲座在昙华林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万永红学弟(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基因治疗中心科学家)在演讲中指出:“我们学的不是中西医结合,而是中医的现代化”。不知道学弟是怎样阐述这个观点的,但在大多数人看来,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的现代化几乎具备同等内涵,至少当代研究生的课题几乎是没有区别的。我猜想学弟的意思是: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是两张皮在临床上的凑合,其理论体系存在不可通约性。“中医的现代化”也不是中医理论的现代阐释(贴标签),而是整个话语体系的现代科学化。是吗?

轴心文明与科学文明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个是地方文化,一个是世界文化。古代医学为什么五花八门,“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现代医学却能够一统天下,尽显霸道?问题出现在认知方式上,前者满足于臆测,后者在臆测的基础上往前走了一步,即“实证”。所谓实证,通俗地说就是没有止境地追究“真相”,没完没了地否定之否定。前者的治学方式是“注经”,读经典至高无上;后者的治学方式是“质疑”,直面问题,找出真相。

最近有一个说法很有趣,认为西方科学只传入中国一个很小的部分,即结论;而论证和发现的过程并没有传入。因此,中国人缺乏原创思维。这个说法暗含一个寓意:中国人西化不足,或者说仍然亟需进一步的科学启蒙,而不是保持特色。

20年,杨振宁批评易经影响了中国人接受科学思维,引起轩然大波。但他又说,年轻时学过易经,对他发现“宇称不守恒”有重要启示。这看起来十分矛盾,难道后者是他迫于舆论压力所言?其实是统一的:科学的基本逻辑是抽象思维,但科学家的重大发现往往离不开直觉思维(顿悟)。这是科学发现的辩证法。即直觉之后,必须借助实证,需要严谨的测量和计算,需要客观事实的检验,不能够止于臆测。

在西方,人们十分警惕“科学主义”;大多数中国的科学哲学家也跟着反省“科学主义”。这实在是“全盘西化”的跟风习惯。殊不知,中国的问题是科学启蒙不足,启蒙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地域性文化的干预。10年前,人们在提高中国人科学素养的内容中添加了“阴阳五行学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或鼓与呼,或贬与损,大打出手,最后不了了之。

提高科学素养的最好办法是科普,尤其是中小学生的科普。科普最重要的内容,不仅仅是传播科学知识,而是学习获得科学知识的路径。因为孙女的教育,我曾经想在这方面做点工作,初步拟写了两个题目,一是《50个科学概念的演变历程》,一是《生命科学的中国故事》。

为什么要写《50个科学概念的演变历程》?因为概念是理论的基石。轴心时代的先贤,创造了很多很多的概念(或者说是名词术语),到了科学时代,许多概念被淘汰了,如以太、灵气、燃素等,走进了历史的博物馆;许多概念被继承下来成为科学概念,如元素、星等、炎症、能量等,但赋予了新的内涵,且不断演进。这些,不单单是传播知识,而且介绍各种知识的演进过程,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发现知识的能力。

为什么写《生命科学的中国故事》?“科学”实际上指的是现代科学,那么“生命科学的中国故事”也只能够发生在现代的中国科学家之中,是现代中国人在生命科学里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是如何取得的,有怎样的历程?我拟了个提纲,放在下面:

药物篇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青蒿素发现的关键环节

麻黄药理,独辟蹊径——陈克恢科学研究中药故事

消灭天花,中国痘苗——“天坛株”的精彩往事

方舟渡人,终结“脊灰”——中国糖丸的故事

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故事

毒药砒霜,点石为金——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故事

诱导分化,治愈血癌——发现全反式维甲酸的新用途

基因组学,进军本草——李士林解密药用植物的分子遗传

疾病篇

抗疫先驱,国士无双——伍连德与肺鼠疫的提出和防控

沙眼探源,汤氏病毒——衣原体的发现与遗憾

基因诊断,频获大奖——无创产检之父的成果

几经周折,水落石出——发现SARS病原的故事

临床会诊,前哨擒寇——发现H7N9人禽流感病毒纪实

世纪瘟疫,现场辑凶——新型冠状病毒归案记

乙肝病毒,感染受体——李文辉发现肝炎药物新靶点

动物篇

克隆技术,以鱼为先——童第周与杂交鱼的故事

转基因鱼,一波三折——朱作言从鲮鱼到冠鲤的探索

金鱼博士,弘扬国粹——鱼类遗传学先驱陈桢的故事

子非鳝鱼,安知雌雄——刘建康发现“黄鳝雌雄同体”的故事

敲除基因,减少鱼刺——高泽霞探索“无刺鱼”的征程

博士论文,一举成名——李汝祺的黑腹果蝇发生遗传学研究

湄潭祠堂,惊人发现——谈家桢对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的研究

细胞重建,贝氏学说——从南京丰年虫到鸡胚卵黄颗粒的故事

吴宪教授,生化先驱——蛋白质变性理论的提出与拓展

剪接过程,阐释机理——施一公对真核剪接体活性部位的解析

考古巨擘,蜚声中外——裴文中追寻中国猿人的故事

从鱼到人,重庆证据——中国生物考古的新成就

亿年婚飞,再现西湾——张前旗巧遇蜉蝣化石

植物篇

杂交水稻,育种大家——袁隆平梦想成真的故事

水稻增产,决定因素——李家洋发现决定分蘖数和穗型的关键基因

双水双绿,优育优种——“转基因水稻王”的故事

优质玉米,未来可期——巫永睿克隆玉米高蛋白基因的故事

粟类作物,进化之谜——李先闻师生的细胞遗传学成就

化石植物,重新复活——胡先骕、郑万钧发现水杉的故事

半夜醒来,想到这些,不能入寐,就记录了下来。抱歉各位,打扰了!

王,有否兴趣写《50个科学概念的演变历程》?

王:没想过。我要先了解一下关于这本书的构思和要求,我能做些什么。

聂:用你的理解承担它的写作。

在轴心时代,中国的“上火”与西方的炎症是对等的。后来通过实证,炎症的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的历程,有助于提高“发现”知识的乐趣。

王:因为平时这方面的资料积累不多,写这样的东西有困难,有些勉强了。

聂:实际上,网上的资料很多,汇集起来就可以了,关键是故事性、生动性。

王:上火与炎症,算科学概念吗?如果写的是中医科普,确非我之所长。

聂:上火不是,炎症是。这个思路的来源就是,在考察中医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差距时,联想到孩子们的科普问题。

王:我觉得炎症大概也只能算是技术范畴的概念。可能我们需要先定义一下什么是科学。

聂:炎症的概念通过实证研究,可以测量和计算,有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炎症是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的重要概念,涵盖了现代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方方面面。

王:炎症只是客观描述现实的一个概念,但仅凭这还不足以说它是科学的概念。大概只能说它是客观的。

聂:实证是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式,追求客观性是科学的根本目标。

我睡觉去了,我们稍后再讨论。

王瑞文:我对科学的理解:科学至少必须包括如下要件:

1.一个或一组作为公理的命题。(锚)

2.这组命题成立的条件。(域)

3.与要研究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模)

4.可量化的量度。(度)

以炎症为例说明之:

1.炎症只是一个可用于构成命题的概念。须有“炎症是......”这样的判断才能构成命题。

2.关于炎症的命题适用于什么样的范畴。如所有生物?或所有动物?或......

3.炎症与时间、体温、激素水平等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4.如何进行客观的度量,而不仅仅是抽象的定性描述。如能对“上火”进行客观定量描述,同样可以成为科学研究对象。

聂:概念体系是学科的骨干要件,由内涵与外延构成。内涵由定义确定,外延由划分确定,定义和划分必须遵守相应的的逻辑规则。内涵强调确定性,反对歧义性,因此而上升到科学概念,即可操作性(测量和计算)、可检验性的实现。炎症当然基本明确的定义(可以检索),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有其演进的历程。

上火与炎症,在初期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可见东西方的先贤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天才的想象力旗鼓相当。但上火停留在古代医学的层面,炎症经历过实证研究的凤凰涅槃,获得了浴火重生,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科学概念。10多年前,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承担了“上火”研究的863项目,为这一传统概念进行了自以为是的贴标签研究,也顺利结题了。

聂:[链接]科学网-星言星语与星月(229):中药药理学开创者

王瑞文:完成了你第一段所说的工作,只是具有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可以进行客观现象的描述了。但科学基本含义是对客观规律的表达。仍以炎症为例,炎症概念表达了什么样的科学规律?

聂:[链接]科学网-《传染病学史》札记:“炎症”的前世今生

这个,我没有继续考察,只是完成了它作为科学概念的初步论证。看来,你对炎症颇有考察,说说你的观点和证据。

王:我不是对炎症有考察,而是表达的一种思维方式

谈:聂,就像你说罗伯特议事规则,我们得先定规则。关于科学和科学思维,这个不需要讨论,就是现在现代医学、生物学或其他学科都在遵循的,我叫他现代人的操作系统。凡是说科学有局限的,要在科学之外找所谓新范式的,都不在同一个频道。科学有局限,就是不够科学。“上火”,它本身不标准,所以很难有共性的科学对应,好像毛主席都说过,我们不能只说上火了。我还是坚持三段式,一个人上火了,你得尽可能地知道他得了什么病(现在医学的病)、哪种应对方案最佳(西医、中医、还是自愈)、应对的目标终点是什么(病好了吗?)。你说上火我就是上火,不知道什么病,那时暂时的,不能满足于此。你说我吃黄连好了,什么叫好了,今天好了,明后天还好吗?我们现在门诊中医(西医也是)常见的好了,很多就是暂时好了的情形,治疗终点没有达成。你说有些病治不好,那也是暂时的,不能满足,可以长期吃药(高血压就是)、可以找到新方案(丙肝就是),但不能今天都不晕就说好了。现代的好中医,都是好西医+,你说我不懂现代医学,就是好中医有疗效,以前有,将来没有了。一是你不能诊断基本、选择最佳方案(可选),二是你说的疗效好是暂时的、有限的。你这种有限的好,还应该能告诉大家,接受大家的重复,这就是经验,这可能是我们中医中最优价值的东西——几千年来的经验来带的疗效和给现代医学带来的启示(常山、青蒿就是可以治疗疟疾)

王瑞文:我觉得,“炎症”概念已经得到相对清晰的定义,可以将其用于构建现代医学体系。“上火”概念尚无明确定义,这导致它和“炎症”概念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更棘手的问题是,没有足够多的学者懂得并愿意去做这样的基础性工作。比如,清晰明确定义什么是“上火”,然后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判断是否上火,包括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同一个人使用不同的方法,和西医的炎症判断进行比较。这样就可以明确回答如下问题:

1.上火是否是一个同质的概念,对它的判断的信度、效度水平怎样。

2.它与我们以为有关的表现相关性如何,比如口渴,脉数,发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的是这个概念的内部一致性。

3.上火与炎症的相关性如何。至少它们是高度相关的,才能说它们可能是“一回事”。

4.通过聚类分析和多远回归分析,可以探索哪些表现与上火概念同质,哪些表现属于同一个类型,具有潜在的同质性。

等等。中医需要有大量的这样的基础性研究。

聂:二位所言极是。古代的上火和炎症都缺乏确定性的定义,有的只是或然性的划分:炎症最先的表述是红、肿、热、痛,后来增加了功能障碍。今天看来,该划分并不严谨,它没有囊括全部的外延。上火也一样,连或然性的划分都没有进行,临床上的随意性更大。炎症的定义,来自于病理解剖学的对应,它有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随着物理学、化学的进步,病理生理学的研究也与时俱进,一路走到今天,才有了内在本质的定义。中国人常常把科学定义为“正确的知识”,这是很大的误解。当然,科学的定义至今还是言人人殊,但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有责任帮助大众走出误解,消除一些完全不靠谱的理解。

谈,你说的现代人的操作系统,即科学时代的话语体系。现代人往往是身子走到了科学时代,思维还停滞在轴心时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18374.html

上一篇:岳母的最后时光(1)
下一篇:岳母的最后时光(2)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