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把一些神经递质称之为“爱情激素”或“婚姻激素”并不确切,促成“爱情”和“婚姻”的即使有生物因素起作用,这几种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也并不这么纯粹,效应也没有这么明显。但是,这种“爱情激素”“婚姻激素”的称呼确实很有意思。
的确,两人见面时为什么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两人相爱时为什么会感觉到幸福?为什么有的人恋爱时热情满满,结婚后就忽然平平淡淡?毫无疑问,体内多种神经递质肯定参与了这些反应,但它们各自的作用特点如何,现在仍然没有研究透彻。
不过,从生物学的角度讲,爱情的产生与特定的人的外表、声音、气味、行为等有关。这些感觉刺激人的大脑,并分泌相应的化学物质,让人产生了浪漫、幸福、快乐、轻松的感觉,形成了早期强烈的冲动,即爱情,人类学家将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爱情激素”“婚姻激素”。
01 苯基乙胺(phenylethylamine,PEA)
有人称,PEA是第一种爱情激素,作为人体自身合成的一种神经递质,能让人有一种极度兴奋的感觉,这种物质使恋人双方产生来电的感觉,并在恋情中不知疲倦(两人热恋时恨不得24小时在一起腻腻歪歪的激情),是信心和勇气的来源。不管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从初见到坠入爱河,爱情里面所有积极向上的感觉都是PEA来控制的。并说,PEA的浓度高峰只能持续6个月到4年左右,平均为30个月左右(2.5年)。这显然是夸大其词。
1980年代初,同是研究者也是1983年畅销书籍《爱的化学》(The Chemistry of Love)的作者迈克尔·莱柏温兹(Michael Liebowitz),对记者谈论到“巧克力含有苯乙胺”。很快,这就成为《纽约时报》文章的焦点,并让电报服务者来了兴趣,后来更引起许多杂志和自由工作者的兴趣,并发展至今日知名的“爱情的巧克力理论”(chocolate theory of love)。
其实,苯乙胺是一种生物碱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在人脑中,2-苯乙胺有神经调节物质、神经递质的作用。苯乙胺也是一种自然化合物,由氨基酸苯丙氨酸借由酶的脱羧作用的方式生化合成。它可以在很多食物中找到,如巧克力,特别是在某些微生物发酵之后。一般认为,来自食物的苯乙胺有足够的用量会产生精神上的某些作用。然而,它到体内很快就被酵素单胺氧化酶所新陈代谢,并防止其有效地集中到达脑部。
现已知,替代性苯乙胺是一类功能广泛,结构多样的化合物,包括神经递质、激素、兴奋剂、迷幻药、同感剂、降食欲剂、支气管扩张药与抗抑郁药等(表1)。
表1 替代性苯乙胺的分类
类别 | 举例 |
兴奋剂 | 植物生物碱麻黄碱、卡西酮,合成药右旋苯异丙胺、派醋甲酯 |
迷幻剂 | 植物生物碱三甲氧苯乙胺与合成药2C-B |
同感剂 | 摇头丸与替苯丙胺 |
降食欲剂 | 芬他命,芬氟拉明(氟苯丙胺),苯丙胺 |
支气管扩张药 | 沙丁胺醇,麻黄碱 |
抗抑郁药 | 速悦,安非他酮,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反环丙胺 |
临床上,苯乙胺在细胞外低水平时常时会出现注意力不足如多动症与忧郁症,而水平过高时则会出现精神分裂症。这个现象和过低的多巴胺会引起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与忧郁症,而过高的多巴胺会引起精神分裂症的状况相关。通常,补充外源性苯乙胺,会很快被单胺氧化酶所代谢,并防止其有效地集中到脑部,因此并不能贡献显而易见的精神方面的效果。
02 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
有文章认为,NA是第二种爱情激素,即“怦然心动”的始作俑者。因为突然之间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些手足无措,这样的感觉在恋爱中太常见了。因为去甲肾上腺素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和神经传导作用,会引起血压、心率和血糖含量的增高。
实际上,NA在化学结构上也属于儿茶酚胺。它既是一种神经递质,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合成和分泌,是后者释放的主要递质,也是一种激素,由肾上腺髓质合成和分泌,但含量较少。循环血液中的NA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
NA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一直模糊不清并存在很大争议。一个为时甚久的假设认为肾上腺素神经系统介导情感事件中的加强记忆巩固部分。研究人员用老鼠条件缺失NA和肾上腺素的突变体以及把用拮抗物药和增效剂处理肾上腺素受体的大鼠和小鼠作为对照,在几个学习任务中检测了这个假设。发现肾上腺素信号对修复中期前后关系和空间记忆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一般情感记忆的修复或巩固并不是必需的。
03 多巴胺(Dopamine,DA)
DA由脑内分泌,是一种神经递质,在体内可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有人把它称之为第三种爱情激素,确实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依据。
可以认为,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DA、NA等。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DA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如同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吸烟、吸毒、饮酒和购物都增加多巴胺的分泌)。DA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身陷爱中。
当然,DA带来的“激情”不可能永久狂热,即一个人不可能长期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
同时,人们还发现“旧情难忘”的生物学基础也与DA相关。据英国《卫报》2016年12月5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对实行终身一夫一妻制的“性情动物”——田鼠进行了跟踪,研究它们的大脑和行为,分析它们的爱情产生与消亡过程。结果发现,当雄田鼠和雌田鼠交配以后,雄田鼠就会一生一世忠于雌田鼠,每当这个时候,雄田鼠的大脑就会释放出大量DA。当他们把这种化学物质注射到从来没有交配过的雄田鼠的大脑里时,发现这些小家伙马上放弃了对其他雌田鼠的追求,而是一心一意地只想获得那只早已倾心的雌田鼠的爱。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DA会改变田鼠大脑某一区域上的“沟渠”,这个区域为许多动物所拥有,包括人类。当已有伴侣或曾有过伴侣的雄田鼠再次结识一个新的异性时,它大脑里的该区域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尽管此时雄田鼠大脑也会产生DA,但该化学物质会被已经改变的“沟渠”导向另一个神经元,导致雄田鼠无法对新异性燃起曾有的激情,遂变得冷淡起来。这一点,把它类比成“婚姻激素”似乎也说得过去。
04 内啡肽(endorphin)
内啡肽亦称安多芬或脑内啡,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这些肽类除具有镇痛功能外,尚具有许多其它生理功能,如调节体温、心血管、呼吸功能。内啡肽的产生与下列行为有关:
(1)跑步愉悦感:长时间、连续性的、中量至重量级的运动、深呼吸是分泌脑内啡的条件。长时间运动把肌肉内的糖原用尽,只剩下氧气,脑内啡便会分泌。这些运动包括跑步、游泳、越野滑雪、长距离划船、骑单车、举重、有氧运动舞或球类运动。
(2)吃辣的快感:辣味会在舌头上制造痛苦的感觉,为了平衡这种痛苦,人体会主动分泌内啡肽,消除舌上痛苦的同时,在人体内制造类似于快乐的感觉,很多人喜欢辣味食物就是这个原因,而我们把这种感觉误认为来自辣味本身。
(3)唱嘹亮歌曲:唱嘹亮的歌曲也有助于内啡肽的产生。
04 多巴胺与内啡肽影响情感的差异
有人为了区别多巴胺与内啡肽对情感的影响,提出“多巴胺式的快乐”与“内啡肽式的快乐”。
所谓“多巴胺式的快乐”,是指情绪低落时,一颗糖、一顿美食、刷个抖音抑或看个电视剧等的躺平方式,都可以带来情绪上的提升和让人愉悦,而且效果立竿见影。这些方式都可以促使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进而改变当下的精神状态。但是,唾手可得的东西,持续性不会太长,所以快乐就会比较短暂,由于多巴胺的释放和活动持续性呈正相关,只要活动一结束,快乐也会立马消失,随之而来的反而是强烈的空虚感,心情会变得更加低沉。因此认为,通过获得多巴胺的方式得到的快乐没有创造价值,不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快乐。
那么,怎样的活动才会带给我们更积极向上的快乐呢?答案是“内啡肽式的快乐”。所谓“内啡肽式的快乐”,比如读书和运动是这个世界上投资最低,回报最高的事情。原因是,当你在读书时,会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的内容上,通过用心地思考、分析和判断,努力坚持最终获得新的认知,从而获得价值感,进而满足了成就的需求,此时大脑就会分泌大量的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的幸福感,并使其长期持续。
运动的过程是一个坚持克服身体极限的过程,当通过自我暗示和鼓励,达到了自己阶段性的运动目标,超越了之前的自己,从而体会到阶段性的成就感,于是大脑的内啡肽也会源源不断的分泌,带给身体上前所未有的放松和心情上的满足与自洽。当有正向情绪时,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会更加积极,思维模式也会比较乐观,于是无论工作学习还是人际关系,都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05 生物学家如何看待爱情?
此外,其他如催产素、睾酮、雌激素、血管紧张素等,都参与人的恋爱过程,也可以说是机体产生的爱情激素。例如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vasopressin),有人认为爱情是否忠诚的关键,它可以使恋人产生一种不言而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感觉是心理上的承诺,也可称其为婚姻激素。5-羟色胺是一种血管收缩剂,它和热恋阶段的犯傻犯嗫有重要的关系。它的多少也和男性的性欲有关,其减少还与“焦虑症”和“压抑症”有关。
在此基础上,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则从人类的生理角度上提出,爱情是由我们身上三种既相互联系又截然不同的生物系统:即性欲(sexual desire)、吸引力(attraction)、依恋(attachment)来控制我们分泌出的物质成分组成的。
性欲(sexual desire):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出的性荷尔蒙(sex hormones)进行调控,使人们产生交媾、生殖的冲动,这种生物信号会促使我们去寻找配偶,进行生育繁衍。
吸引力(attraction):由大脑内分泌出的多巴胺(dopamine)和5—羟色胺(serotonin)调控,多巴胺能让我们在爱情中获取到更多快乐、兴奋情绪的感受,而羟色胺则会让我们保持冲动去不知疲惫的进行对快乐的追逐与索求,让我们拥有一直将情感关系继续维系下去的动力。
依恋(attachment):由人体大脑下视丘与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催产素(oxytocin)来提供和启动我们依恋他人的愿望,沉醉于与伴侣在一起时感受到的温馨、舒适的情感感受。
所以在我们人类的生物本能中就拥有着繁衍的本能驱使而去追寻爱情关系的部分,只是虽然拥有去追求的本能,但关系的维系与经营依然需要我们付出时间、耐心、精力去培养。
06 爱情三元理论
爱情三元理论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J·斯多伯格(Robert J. Sternberg)于1986年提出并发表。认为爱情由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三个核心部分组成。激情是指对于身体的欲望、性的欲望,情绪上令人着迷的部分;亲密是指爱情中的陪伴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是指理性思维对于关系给予的认知和期许。
当时,斯多伯格在激情型爱情和友伴型爱情得到心理学业内的普遍认同的基础上,又受到了齐克·鲁宾(Zick Rubin)的“喜欢对爱的理论”和约翰·李(Jojn Lee)的“爱情色轮模型”(The Color Wheel Model of Love)的影响,于是建立了这样一个三角模型,并对爱情所产生的各种形式也进行了更精确的细化与区分。
斯多伯格认为爱情关系之中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因素组成,而三个部分强弱不同的时候,这个三角模型就会随之发生改变,形成各种以下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1)喜欢式爱情(Liking):主要以亲密感为主,有很高的感情舒适度。和友情、相熟的人之间产生的感情关系非常相似。
(2)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 love):主要以激情为主,会认为和对方之间有很强的吸引力,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和本能来引导,类似于“初恋”“青春期恋爱”等这种充满了冲动但没有亲密和承诺等发展的感情。
3.空洞式爱情(Empty love):主要以承诺为主,例如“包办式婚姻”这种纯粹为了进入婚姻摆脱单身模式进入拥有配偶模式的感情关系,缺乏感情联系与亲密感的“内核”。
4.浪漫式爱情(Romantic love):拥有亲密关系以及激情体验,但是不包括对于未来的长久规划。例如“一夜情”这类关系模式,属于浪漫式爱情的一种。
5.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 love):拥有亲密关系和承诺,但是没有激情体验。比友情关系要强烈一些,但缺乏激情,是比较四平八稳但是能够长期且稳固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
6.愚蠢式爱情(Fatuous love):拥有激情体验与承诺,但是缺乏亲密关系。例如“闪婚”“闪离”这一类因生理上的冲动支配直接进入婚姻的关系模式。
7.完美爱情(Consummate love):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因素,代表着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爱情”关系。
除却以上其中之外,还有一种是非爱慕关系(Non love):缺乏以上三个因素,对待感情持冷漠态度。
爱情三元理论主要用于向人们说明:爱是由多种感觉的混合而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存在,并且是一种“动态”的、能够通过人为努力去调整的一种结构形态。
这三个部分如何爱情阶段中呈现?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默斯坦(Bernard Murstein)在197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提出了著名的爱情阶段理论(Stimulus-Value-Role,即SVR理论),认为爱情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刺激阶段(Stimulus)、价值阶段(Value)、角色阶段(Role)。
刺激阶段(Stimulus):在两个人初次接触时,我们被对方的外貌、身材、性格、谈吐等条件吸引,并由此对他产生好感,被内心极大的好奇心驱动想要更多的探索、了解对方。如果双方都有同样的感觉,那么这种迷恋、激情,会促使我们进入到关系的下一阶段中。
价值阶段(Value):在双方开始逐渐了解彼此并付出时间来培养感情的阶段,我们会确认彼此的三观与兴趣爱好、生活节奏等方面是否相似,对于有冲突的部分能不能够调和与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了默契与亲密感。如果该阶段发展顺利,就会进入下一阶段,若是不顺利,这段关系便可能直接中止。
角色阶段(Role):这个阶段中,双方的感情逐渐趋向稳定,我们会给予对方承诺并向对方提出要求,看看能否扮演好满足我们一部分需要的“角色”。通常在这个阶段,也是关系进入了适合步入婚姻的发展阶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8750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