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我院中医科十四五发展规划

已有 3005 次阅读 2022-7-26 16:5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按:最近面临三甲医院复审,又协助他们完成部分材料。

一、依托国家中心平台,打造中医疫病学重点学科

1. 参照北京地坛医院、佑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当前模式,在我院“肝病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中心”、“结核病医学中心”的基础上,争取构建半实体、半松散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基于我院“大综合、强专科”理念,“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分为感染病和非感染病两大部分。

(1)非感染病包括老年病、恶性肿瘤、疼痛性疾病、中医康复、亚健康等特色专业,既有相关的医疗实体(病区),也包括医院其他科室的会诊或中医人员开展中医药诊疗(如妇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

(2)为体现感染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特点,在中西医结合肝病门诊基础上,挂牌中西医结合结核病、艾滋病、感染病门诊,并组建2个中西医结合病区(北京地坛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2. 按照“中医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争取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需要满足的具体条件是:

(1)中医传染病病房床位数≥医院编制床位数的10%。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在重大疫情救治时能够利用传染病院区(中医传染病病房)或者其他病区快速扩充传染病救治床位,迅速提升疫情救治能力。

(2)建立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救治团队和完善的中西医协同疑难危重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救治机制。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组成。核心科室(专业)包括中医科、传染病科、重症医学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呼吸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病科、血液病科、风湿免疫科、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精神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急诊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麻醉科、病理科、输血科、临床护理、临床药学等。

(3)中医传染病科近三年的门急诊人次在本专业国家重点专科中位居前列(或>5 万人次),出院人数在本专业国家重点专科中位居前列(或>2500 人次/年)。

(4)创建两个“国医大师工作室”(即第四批国医大师涂晋文教授和韩明向教授,已联系湖北中医药大学和安徽省中医院,拟近期签署相关协议)及“省名中医工作室”(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名中医张国梁教授),此工作已经开始运作,争取今年下半年完成。

3. 充实“广东省中医传染病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引进实验室主任和中药药理研究人员,并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扩大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过去一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并招收传染病博士后。

二、突出中医诊疗特色,构建新的感染病诊疗体系

聂广教授在《传染病辨证体系规范化实践》一书中,客观地剖析了目前的中医分型辨证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自身局限性,提出了分期辨证的中西医结合新模式。这将是中医临床诊疗的重大改革,也是中医特色与现代医学体系接轨和融合的必然途径。

1. 明年年底之前编写出版《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积极宣传推广感染病分期辨证模式。与此同时,在本院建立各种感染病分期辨证临床体系,实行规范化诊疗,即根据各种感染病的不同发病过程和西医治疗背景,进行证候学调查和证素分析,确定不同阶段的主要病机和次要病机、兼夹病机,优选其基本方剂,以及随症加减策略。

2. 围绕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3个重点病种,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种、病情和病程,结合中医理论和专家的临床经验,制定中医科系列方剂,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3. 借助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的平台,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分期辨证模式的推广应用演讲,以分期辨证取代分型辨证模式,促成中西医结合感染病诊疗模式的根本改变。

4. 在大量临床研究和应用推广前提下,完成“分期辨证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规范化实践”的成果申报,冲击省科技厅、国家级学会一等奖,最终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

三、科研带动临床,促进成果转化

1. 我科独创的“赤芍承气汤”治疗肝衰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它是采用凉血活血、通腑攻下,治疗高黄疸和重症肝炎有效方剂,进行了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观察。其“菌毒并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细胞因子风暴有较好的干预作用,对肠道微生态、肠源性内毒素的有效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可考虑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进行进一步的新药开发研究。

2. 我科独创的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液,对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有一定作用,对其肠道微生态及代谢组学特点研究,肠道微生态菌群重建的研究,值得进一步研究。

3. 我科独创的“正肝方”防治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曾获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对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评估、对肝癌微环境的影响、体外抗肝癌细胞增殖及分子机制研究,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8860.html

上一篇:[转载]中药开发相关问答
下一篇:我院中医科2022年度工作计划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