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拓展王伯祥教授“肝络瘀阻”学说,构建中医肝病分期辨证体系(2)

已有 1945 次阅读 2022-7-14 18:21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  假说构建

“毒损肝络”假说有什么意义?总体上讲,就是构建一种契合现代肝病临床实际的中医药诊疗体系。首先,现代肝病包括哪些疾病?

2.1  假说服务的诊疗体系  现代肝病包括病原体感染、肝脏占位性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先天性或遗传性肝病、肝硬化(图1)。

1.png

图1 现代肝病的临床体系(插图来自Cressner Olav A,et al. Comparative Hepatology,2007,6:7)

2.1.1  感染性肝病  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肝病,是肝病临床最常见的一大类疾病,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肝脓肿、肝结核、肝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等。

2.1.2  中毒性肝病  由各种药物等引起的中毒性肝病。

2.1.3  酒精性肝病  由于过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伤所致,严重者可发展为脂肪肝和肝硬化。

2.1.4  代谢性肝病  如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糖原沉积症等。

2.1.5  自身免疫性肝病  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重叠综合征、红斑狼疮性肝炎等。

2.1.6  先天性或遗传性肝病  包括先天性肝纤维化、多发性肝囊肿、海绵状肝血管瘤等,还有家族性的高胆红素血症,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升高1型和2型综合症、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

2.1.7  肝硬化  如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病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充血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2.1.8  占位性肝病  如各种良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等。

2.2  “毒损肝络”假说与现代肝病诊疗  结合图1,笔者描绘了“毒损肝络”假说概括的中医肝病演变历程(图2)[115],今进一步探讨如下:


图2  毒损肝络假说概括的中医肝病病理过程

2.2.1 相关概念  “毒”在中医学中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为了获得概念的相对确定性,它在本假说中仅保留“邪毒”一义,但仍然有内外之别。外毒如病毒(包括肝炎病毒和其他可引起肝损害的病毒)、细菌(伤寒、副伤寒等)寄生虫(血吸虫、血吸虫、疟原虫等)、化学毒物(酒精、四氯化碳、二甲氨基偶氮苯、二乙基亚硝胺、黄曲霉毒素、内毒素等);内毒如自身免疫性、遗传性等。其发病学特点包括暴戾性、顽固性、多发性、内损性和依附性等等;其证候特征为凶险、怪异、繁杂、难治等等。

肝络属于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又有支络、别络、孙络、浮络之分。从西医角度看,肝脏血流供应非常丰富,有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液供应。门静脉是肝脏的功能血管,入肝后不断分出侧支,将富含营养的血液输入肝血窦,肝血窦中的血经与肝细胞充分物质交换后汇入中央静脉,经小叶下静脉入肝静脉;肝动脉是肝脏的营养血管,入肝后反复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部分营养肝脏被膜和小叶间组织,部分进入肝血窦。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状排列形成肝板,肝血窦是肝板之间的血流通道,经肝板之间的孔隙相连构成血窦网。门静脉血中富含来自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在肝血窦中经交换被肝细胞摄取,其中的毒物和体内内生的毒物经肝脏解毒后随胆汁尿液排出体外。肝血窦的这种结构和功能与祖国学医学所描述的络脉具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是肝络的基本构成。

2.2.2 “毒损肝络”过程中的正邪关系(图3,图4)  古人有“无虚不成积,无瘀不成积,无损不成积”“瘀为积之体,虚为积之根,毒为积之因”之说。可见,在“积”的形成过程中,毒、瘀、虚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络损致虚、络损致瘀;络虚致损、络虚致瘀;络瘀致虚、络瘀致损。“毒损肝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毒瘀作崇、阻滞于肝络,其中络虚是内在因素,毒邪入侵是始动因素,络脉瘀阻为肝病形成的病理基础,而化毒为害则是络病迁延和深化的关键所在,它标志着一种正虚邪实、病势胶着的病理状态。其中,“毒”是启动因子,即“肝络之损”由“邪毒”启动;“肝络之损”导致“肝络之瘀”和“肝络之虚”,引起“肝络之变”(一是癌变,二是坏证之变)。“瘀”是其枢纽因子,是各种慢性肝病的中心环节,也是“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的关键环节。这可能是由于“毒自络入,深伏为害”,易致“络伤瘀阻”。“气不虚不阻”,“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络虚气聚”。从现代医学看,肝络之虚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是免疫耐受,或者是免疫清除不足,导致乙型肝炎慢性化和病情反复活动;二是肝窦毛细血管化,致使肝窦内皮细胞失窗孔及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从而阻碍血流与肝细胞的直接接触,致使肝细胞发生缺血、缺氧、变性坏死,功能障碍(络脉失养)而损伤的持续存在又产生、维持和加重纤维化的发展,甚则形成肝硬化);三是慢性肝病反复发作,影响肝脏和其他系统的病理损伤,导致合成和代谢功能障碍,机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

图3 毒、瘀、虚在“毒损肝络”过程中的正邪关系


图4  HBV感染的“毒损肝络” 演变历程及正邪关系

2.2.3 “毒损肝络”的病机演变过程  以HBV感染为例来分析“毒损肝络”的病机演变过程(图1,图4):

(1)毒伏肝络期:邪毒自血脉侵袭人体,正气强盛则逐邪外出,成为一过性感染;如稚阴稚阳之体,先天禀赋未足,或后天失养,正气亏虚,则形成慢性HBV感染,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络脉失养,毒邪侵入肝络,伺机待发,日久营卫失调,气血津液生化不足,肝络益虚,毒邪深伏,正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2)毒损肝络期:①正气旺盛,驱毒外出:若邪毒(HBV)侵袭,正气未虚,则正邪交争,肝络受损而致胁痛、黄疸等病症,不久即正气强盛,驱毒外出,症状体征消失,机体康复。②正邪互搏,邪盛正衰:若邪毒壅盛,正气力争,两强相搏,正不胜邪,则邪毒嚣张,内闭心神,外迫血道;瘀阻肝络,脏腑衰竭,则变证丛生。③正虚邪恋,缠绵难愈:导致“毒邪侵入”的原因,往往由于失治误治、饮食不节、劳逸太过、七情所伤、复感外邪等。一方面使急性病变迁延日久,成为慢性;另一方面是打破正气与毒邪的“相对平衡状态”,使伏邪更盛,正气益虚,或外邪触动内毒,引起正邪交争,缠绵难愈。作为正邪交争的战场,正盛欲驱毒外出,邪实则全面顽抗,肝脏络脉累累受损。若正气虽盛,但不足以驱毒邪外出,或治不得法,导致正虚邪恋,均可致毒邪复伏肝络,反复发作,病情缠绵,屡治难效,最终演变成积聚。当然,正邪交争的结果,还往往取决于正气的盛衰,或者最终战胜邪毒,邪去而正安;或者正不胜邪,脏腑衰竭,而变证丛生。

(3)肝络瘀阻(肝纤维化-肝硬化)期:疾病反复,缠绵失治或毒伏肝络日久,毒损瘀结,壅阻络道,形成典型的肝络瘀阻证。有两种不同的演变过程:一是正邪交争,病情反复发作的显性过程;一是正虚邪恋、缠绵难愈的隐性过程。同时,它也有两种不同的结局,关键取决于正气的盛衰:一是正盛邪衰,虽然毒瘀尚存,机体仍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病情稳定,脏腑功能正常;一是邪盛正衰,由于毒瘀久聚损络,反复地伤津耗气,损伤脏腑,败坏形体,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变证丛生,难以逆转。

(4)毒瘀阻络(突变生癌)期:毒瘀久聚肝络,可以出现的严重后果是突变生癌。它可发生于“毒损肝络”的不同时期,但常常继发于肝络瘀阻之后,是正邪交争的后果。由于邪盛正衰,毒瘀互结,阻滞肝络,气血不通,日久生变,导致癌症。此时内外之毒,相互引动,一般病情进展较快,最终各种变证相继发生,出现终末期表现。

(5)变证丛生期(毒瘀逆传):正邪交争和毒瘀互结均可形成本期的病理变化,由于毒瘀逆传到不同脏腑,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腹部、脑部、血脉、肾脏和肺脏等:①瘀血不去,久可致水;②瘀阻脉道,血行脉外;③瘀血阻络,邪毒内发;④瘀血内闭,邪毒封肾;⑤痰瘀交阻,蒙蔽清窍。

2.3 “毒损肝络”假说指导下的辨证模式

2.3.1 辨病征 临床上,疾病表现可区分为“表征”(外在资料)和“里征”(内在资料)。在确立诊断的时候,可以各个“表征”和“里征”的贡献度为依据,制定一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并进行较为严格的临床验证。关于“表征”和“里征”的相互关系,笔者在论文中[1]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2.3.2 辨病程 见图1、图4,根据毒伏肝络期、毒损肝络期、肝络瘀阻期、毒瘀阻络(突变生癌)期和变证丛生期等不同疾病阶段的病机和证候特点,以期理法方药的一致性。

2.3.3 辨病情 采取“拿来主义”,对毒损肝络期(慢性肝炎阶段)按照西医轻、中、重的划分,对于肝络瘀阻期(肝硬化阶段)已经有了现成的肝脏储备功能的Pugh-Child分级方案,我们即按照A、B、C分级来区分病情轻重。

2.3.4 辨兼夹 在各种肝病诊疗中,根据“毒伏肝络”“毒损肝络”“毒瘀壅阻肝络”和“毒瘀变生坏证”等不同病程(临床分期),若出现“阴液亏少”“湿热壅阻”“肝郁脾虚”“气血亏虚”“肝胃不和”“血热毒炽”“阳虚水泛”和“痰湿凝结”等兼夹证候,则随机而辨,审证求因,在确立主要证候的前提下,进一步分辨次要证候,形成“主证分期”、“兼证为辅”的肝病辨证论治体系。

2.3.5 辨坏症 即“变证丛生期”(终末期)最主要的5个并发症表现,如瘀毒内结,水湿泛滥(毒瘀移腹);瘀阻脉道,血行脉外(毒瘀移脉);瘀阻气络,毒发于肺(毒瘀移肺);瘀血内闭,邪毒封肾(毒瘀移肾);痰瘀交阻,蒙蔽清窍(毒瘀移脑)等。

2.4  “毒损肝络”假说指导下的分期论治  剔毒、通络和补虚作为“毒损肝络”的基本治法,并列举了相关药物[1]但是,“毒损肝络”假说提供了分期论治取代分型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

2.4.1  毒伏肝络期  我们认为,在毒伏肝络期,如无临床表现,可以观察为主,暂不用药;合并兼夹证者,可随证治之。因为任何治疗都有利有弊,如果患者不能从治疗中获益,就只能从治疗中获害。有时候,不治疗是更好的治疗。当然,我们也可探讨“毒伏肝络期”的“剔毒通络”治法。

2.4.2  毒损肝络期  即正邪交争期,正气虽盛,但不足以驱毒邪外出,导致正虚邪恋,治疗以驱邪为主,配合剔毒通络,根据不同的兼夹证随证治之。但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尽量采用抗病毒治疗,以减少对肝脏的损害;②实验研究表明,某些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明确的肝损害作用,采用剔毒通络治法时,应该注意避免应用;③应该根据不同的病期、病情和兼夹证,探讨适当的药物组合和治疗方法。

2.4.3  毒瘀互结期  以剔毒通络为主,根据不同的病期、病情和兼夹证辨证论治。但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应该探讨不同的病期、病情和兼夹证的“剔毒通络”的具体方药和治法,进行规范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②应该区分肝硬化和肝癌两类不同的毒瘀互结期的肝络瘀阻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如有病毒复制,应该采用抗病毒治疗;如为肝细胞癌,必须采用抗肿瘤或手术治疗。

2.4.4  变证丛生期  以救逆为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根据不同的坏症,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配合针对主要病机的剔毒通络治法。

  分期论治的宗旨是:根据不同的病程,通过证候学调查,确定不同疾病阶段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兼夹病机(或称之为主要证候、次要证候和兼夹证候),根据主要病机确定基本方,根据次要病机、兼夹病机确定主方加减策略:①兼阴液亏少,治以补益肝肾,如山茱萸、枸杞、沙参、麦冬、山药、生地等;②兼湿热壅阻,治以清热利湿,如茵陈蒿、栀子、大黄、金钱草、海金砂、蒲公英、虎杖等;③兼肝郁脾虚,治以疏肝健脾,如柴胡、郁金、枳壳、白芍、黄芪、党参、白术等;④兼气血亏虚,治以补气养血,如黄芪、党参、白术、白芍、当归、熟地、川芎、鸡血藤,对提高白蛋白、改善气血功能亢进有一定疗效;⑤兼肝胃不和,治以舒肝和胃,如柴胡、郁金、姜半夏、黄连、木香、神曲、煅瓦楞、炒灵脂等;⑥兼血热毒炽,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如丹皮、生地、水牛角、紫草、大黄、三七、丹参、茜草、赤芍等,提高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比炭类效果好;⑦兼阳虚水泛,治以温阳利水,如炮附子、干姜、肉桂、茯苓、泽泻、防己、车前子、大腹皮等;⑧兼痰湿凝结,治以化痰软坚散结,如牡蛎、穿山甲、鳖甲、王不留行、川贝母、皂刺、海藻、昆布等。

3  应用范围(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7252.html

上一篇:五国走了
下一篇:拓展王伯祥教授“肝络瘀阻”学说,构建中医肝病分期辨证体系(3)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