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从“经断复来”到中医病名的取舍
2022-6-24 22:24
阅读:1817

昨天,余向东写了一篇文章“有些中医病名该淘汰了”(见《棒棒医生》2022-06-23 12:20),提到:

前几天看到某中医院的一份病历,一位84岁的女病人,阴道出血,中医诊断的病名是“经断复来病”。有一位西医专家对这个病名表示无法理解,来问我。

作为老中医,我对这个病名也是很不满意,我无法对他解释,尴尬症都犯了。只好调侃道,中医的月经不是西医的月经。

但是,这个病名里的“经”明明就是西医的月经,这样子胡赖是不行的。

不能怪西医不理解。病人84岁,都绝经30多年了,你说人家又来了月经(“经断复来”),像话吗?

这个病名显然违背基本的生理学,它不知道什么叫“月经”,以为阴道出血就叫月经。大凡受过一点中学生理卫生的教育就应该知道,月经是受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的周期性的子宫内膜脱落和出血。它流出的不仅仅是血,还有子宫内膜。而临床上许多阴道出血仅仅是出血,并不伴随子宫内膜脱落,不能一律称之为“月经”。所以,阴道出血不等于月经!绝经后的出血更不可能是月经复来!

......这样的病名是一种历史错误,难道不应该淘汰吗?换成更准确的“绝经后子宫出血(PMB)”不行吗?......

类似不合理的中医病名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咳嗽病,咳嗽是个症状好吧,引起咳嗽的疾病至少有几百种,笼统地名之为“咳嗽病”,是非常“偷懒”而荒谬的。

黄疸病,唉,一样,黄疸的病因也有好几十种,不能见到皮肤巩膜黄染,就诊断为黄疸病。那样做医生未免太简单肤浅了。

还有古老得令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病名,太阳病。现实中还有多少中医在用?这个病的定位是不清楚的,因为关于“太阳”何指,现代中医至少有几十种说法,如此稀里糊涂的概念早该废除了。

余向东自称“老中医”,他其实是不够格的:一是因为自学成才,二是没有临床经验,但他的观点确实可取。

我温习了一下,“经断复来”确实是中医病名,见于《中医妇科学》第七章 月经病,第十七节(冯晓玲,张婷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07月版),也见于其他多本教材。

经断复来,又名倒经,俗称倒开花。指妇女七七天癸竭后已断经一年以上,又见来月经者。《医学教育网》提到“经断复来”的定义: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及1年以上,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称为经断复来。亦称为“年老经水复行”,或称为“妇人经断复来”。教材中有系统的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其历史源流大致如下:

宋·齐仲甫《女科百问》问“妇人卦数已尽,经水当止,而复行者,何也?七七则卦数已终或劳伤过度,喜怒不时,经脉虚衰之余又为邪气攻冲,所以当止而不止也”。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调经》:妇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岁忽然行经者,或下紫血块,或如红血淋,人或谓老妇行经,是还少之象,谁知是血崩之渐乎!夫妇人至七七之外,天癸已竭,又不服济阴补阳之药,如何能精满化经,一如少妇?然经不宜行而行者,乃肝不藏脾不统之故也,非精过泄而动命门之火,即气郁甚而发龙雷之炎;二火交发,而血乃奔矣,有似行经而实非经也。此等之症,非大补肝脾之气与血,而血安能聚止。方用安老汤。他的《女科产后编》对老妇行经又补充了“责之肝不藏,脾不统或精过汇而动命门之火,或气郁甚而发龙雷之火所致,二火交发,血乃奔也”的病因病理观。

吴谦等辑著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更为直接而简扼地指出“经断复来审其故,邪病相干随证医”,主张对老年经断复行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并附录血热者用芩心丸或益阴煎,肝不藏血或忧思伤脾,脾不摄血,宜逍遥归脾斟酌用之等方药供参考。也有认为,年逾七七之期而经水复行,如依时如期而潮,且无其他不适,属血气有余之象,不必服药,持其自止之见地者,亦是可资借鉴的经验之论。

当然,余向东的文章中提到“中医的月经不是西医的月经”,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考察中医关于月经的论述,最早来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天癸”。根据中医理论,从性质上看,天癸属水;从其位置看,与肾精肾气关系紧密,处下焦;从功用上看,激发人体性机能后,女子见月事,男子见精溢,皆阴水象。这些,显然是“顾左右而言他”的东扯西拉,不是实证医学的科学论述。但如果按照我们中医的辨证论治,很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即对恶性肿瘤的耽搁。据报道,绝经后出血的患者中,恶性肿瘤的比例曾经达到50%左右,而宫腔镜应用以来,这一数据下降至10%以下[李亚萍. 宫腔镜在经断复来诊治中的应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410-411]。因此,临床上严格采取西医诊断,甚至淘汰中医病名也是历史的必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441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