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第1~6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回顾

已有 1566 次阅读 2022-6-8 18:55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为了撰写“从发现到控制:病毒性肝炎研究60年”,笔者查阅了我国病毒性肝炎最初的全国会议情况:

第一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杭州会议)

中华医学会召开的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于1978年11月21日~30日在杭州举行。到会正式代表共206人,包括临床中西医和流行病学、防疫、病毒学、生物化学、检验等多方面的医务工作者。大会期间,卫生部钱信忠部长和全国科协刘述周副主席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544篇。通过大会宣读论文和小组讨论,检阅和交流了十几年来全国病毒性肝炎科研成果,寻找了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探讨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会议最后制订了新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郑州会议)

198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在郑州召开第二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会议交流有关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沙门氏菌属感染,以及其他疾病论文共482篇,有代表500余人出席了会议。

郑州会议进一步修订了《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并报卫生部正式批转全国卫生部门遵照执行。同时以会议的名义向卫生部提出防治病毒性肝炎的合理化建议,其中之一是建议成立中央领导的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加强乙肝疫苗研究及生产,诊断试剂的质控等建议。

第三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南宁会议)

1984年12月25~30日,中华医学会与国家科委、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题委员会在南宁联合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包括临床、流行病学、防疫、病毒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及检验等多方面的防治工作者378人出席大会。国家科委及卫生部派人参加会议,大会交流了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一年来取得的成果。这次会议特点为基础与临床密切结合,论文报告与专家报告相结合。在肝炎的病理学研究及乙型肝炎的防治研究方面都充分发挥了我国的特点。在肝炎的发病机理、病毒分子生理学及诊断技术的研究方面,已接近同时期世界水平。代表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南宁会议对《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部分条文进行补充修改,增加了病理诊断分型标准。修改后的防治方案称为“南宁方案”,广泛地为临床科研工作者所采用,对肝炎防治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四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北京会议)

第四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于1985年12月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国家科委、卫生部及中华医学会联合召开。卫生部陈敏章副部长在会议上致开幕辞,指出这次大会既是一个学术交流会,同时又是一个“六五”计划肝炎科研攻关总结汇报会,也是一个“七五”计划防治肝炎科研工作的讨论会。他还提出:要继续提高肝炎防治水平,控制肝炎的发病。要解决检测技术及试剂标准化的有关问题等。会议报告的乙肝血源疫苗的研究,乙肝母婴传播及疫苗阻断的研究等,均达到国际及国内的先进水平。

此后于1986年3月中华医学会与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题委员会在河南郑州联合召开了全国非甲非乙型肝炎动物模型学术会议,为卫生部拟订了“七五”计划攻关课题提出招标方案。

第五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宜昌会议)

1987年11月14~17日,中华医学会与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在湖北宜昌市联合召开第五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共收到稿件1308篇。这次会议对病毒性肝炎治疗无论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均有很大发展,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治疗方法。

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上海会议)

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寄生虫病学会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于1990年5月15~17日在上海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代表700余人参加会议。本次会议交流的论文有400余篇,大会宣读论文15篇,其余在4个分会场进行交流。其中有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组,诊断与病理组,小儿、老年肝炎与实验研究组,临床治疗与中西医结合组。本届会议论文资料表明,由于我国诊断水平的提高,现已能诊断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并正在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会议最后评选优秀论文12篇,其中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贺江平、汪承柏的“凉血活血重用赤芍系列处方对重度黄疽肝炎退黄作用的总结——附195例分析”,同济医科大学肝病研究所李绍 白的“酚妥拉明、当归素治疗乙型重度黄疽型慢活肝的临床研究”被评为中西医结合组优秀论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2136.html

上一篇:[转载]仝小林:中医自成体系的创新与多学科协同创新是中医未来发展的两条主线
下一篇:[转载]肝炎的名称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