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广
区分植物、动物和人的古今学说
2021-7-31 11:24
阅读:3041

植物、动物和人为什么不同?东西方自然哲学虽然有不同的解释,但都是基于哲学的猜测。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学史》中,将其称之为“灵魂阶梯”理论,并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先采用心灵(Psyche)来分别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界限,但后来他不得不解释说,心灵Psyche或性灵soul是有等差的。从他的著作是这样说:植物(plants)只具有植物性或生魂(vegetative Ornutritive soul);动物(animals)则在此基础上增添动物性或觉魂(animal or sensitive soul);人类则进一步增添灵魂(soul)。这几个概念,早已不为现代科学所用,是因为试验的进步及所用概念愈求准确,无法继续采用含糊而不明确的概念。但是,这一学说一直是该领域的权威解释,直到现代生物学的兴起。

在中国,也有一个非常类似的说法,即是《荀子·王制》所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后来中国方面有许多类似的说法,明朝的王逵在他的《蠡海集》(大约公元十四世纪后期的作品)中说:

天赋气,气之质无性情,雨、露、霜、雪、无性情者也。地赋形,形之质有性而无情,草、木、土、石,无情者也。天地交,则气形具,气形具,则性情备焉。鸟兽虫鱼,性情备者也。鸟兽虫鱼之涎、涕、汗、泪,得天之气,鸟、兽、虫、鱼、之、羽、毛、鳞、甲,得地之形,岂非其气形具而备性情乎?

显然,他荀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笔者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与中国的说法进行了比较(表1)。

表1  “灵魂阶梯”的学说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学者说法之比较


无机界

植物

动物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纪)


生魂

生魂+觉魂

生魂+觉魂+灵魂

荀卿(公元前三世纪)

气(水火)

气+生(草木)

气+生+知(禽兽)

气+生+知+义

王逵(公元十四世纪)

+形(地)

++

+++


实际上,其间还有刘书公元519~570的说法(他的书“刘子”收入道藏No1018)。他显露他受了佛教的影响,因为“识”是十二因缘nidanas之一。此后“宋儒”对此很费了许多心思,程颐采用荀卿与刘书之说,而于人兽之“知”加上“良能”,朱熹有较为复杂的意见,于构成万物之“气”及“现”之外,无生命之物只有“形质臭味”,植物于此外增有“生气”,人与动兽物更增有“血气”及“血气知觉”。

戴埴在《鼠璞》(约成书于公元1235年)认为,高尚的、有益于社会的倾向,是人所独具的,而反社会的倾向则是人兽同具的性格部分,他说:

世之论性者二,善恶而已。人往往取孟而避荀。余合二书观之,孟子自天性见,所谓善必指其正大者,欲加持养之功,大学诚其意之谓也。荀卿自气性见,所谓恶必指其缪庚者。欲加修治之功,中庸强哉矫之谓也……!然则孟子之学,澄其清而滓自去;荀子之学,去其滓而水自清,有补于后觉则一。

王逵之后,儒家继续讨论此问题,如薛公元1393~1464疑植物的生命力即是“主宰心”。顾宪成公元1550~1612亦与佛教徒辩论诸如此类的问题。

儒家对于“灵魂阶梯”的讨论,似乎各点都已说到,只尚缺时的因素,那需要生物演化的知识来供给。中国儒者虽尚有其他新意见,可是中国文化迄未能自己发展到人与禽兽演化的知识。至于人性与物性的辨别,戴埴不是唯一的宋儒着重此项分别。黄晞约卒公元1060在他那本《聱隅子歔欷琐微论》里,曾将孟子的性善与草木的顺乎自然不为人害比拟。他说荀子只看到人性的一方面,那是狠如虎狼的一部分,扬雄主张鼓励善的倾向,压制恶的倾向,他认为干涉太多。黄晞似乎采取了老庄的立场,认为任其自然则一切将趋于良善。

然而,动物和植物的区别究竟是什么?现代科学认为,关键是营养方式:植物为自养,通过光合作用等方式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为异养,自己不制造有机物,利用其他生物制造的有机物。具体区别如下:

1.png

可见,现代科学重视的是实证,而古代自然哲学则仅仅是猜测,及其一些无法实证的概念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9774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