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赵洪钧说“气”

已有 3721 次阅读 2021-7-26 08:58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洪钧按:本文的写作历经30多年,之所以没有早先发表原因有二。一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自己觉得不成熟时不愿意拿出来。二是文中涉及甲骨文,洪钧的微机操作技术造不出有关甲骨文。下面的文稿还是空缺了有关甲骨文而代以阿拉伯数字。只好请读者凑合着读了。

气字是国人历久不衰故至今极常用的字。含有气字的常用成语、俗语和术语举不胜举。但是,关于气字的来路和概念演变至今不是很清楚,于是笔者勉力写成此文略作探讨。只是预先说明,气字对中医——特别是《内经》极其重要,本文就是笔者研究《内经》的副产品,故文中涉及《内经》的文字较多一些。

1.《辞海》关于气字的解说

   《辞海》第六版(2010年4月第1版)关于“气”的解说如下:

⑴本指云气。杜甫《秋兴》诗:“东来紫气满函关。”引申为一切气体的通称。如:煤气;沼气。亦特指空气。如:气温;气压。

⑵指自然界冷热阴晴等现象。如:天气;节气;秋高气爽。

⑶呼吸,气息。如:喘气。《博物志·辨方士》:“气闭不通,良久乃苏。”

⑷气味。如:泥土气;羊臊气。《晋书·乐志下》:“兰风发芳气,盖世同其芳。”

⑸嗅。《礼记·少仪》:“洗盥执食饮者勿气。”孔颖达疏:“谓不鼻嗅尊长饮食也。”

⑹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太和》)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南宋朱熹则提出“理先气后”说,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是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朱子语类》卷一)认为气是由世界的精神本原派生出来的。

⑺指一种精神状态、道德境界。孟子认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乃“集义所生”(见《孟子·公孙丑上》)。

⑻旧指气数、命运。《二程遗书》卷十八:“问:‘上古人多寿,后世不及古,何也?莫是气否?’曰:‘气便是命也。’”

⑼运行变化于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亦包括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⑽指人的精神状态。如:勇气;朝气;暮气。《庄子·庚桑楚》:“欲静则平气。”

⑾习气或气质。如:孩子气;市侩气。

⑿气恼。如:没气没恼;忍气吞声。《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宝玉已经气的黄了脸。”

⒀气氛。如:喜气洋洋。

⒁气势。如:一鼓作气;气吞山河。《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⒂围棋术语。一个棋子下到棋盘上后,其上下左右有以直线相连的紧邻二至四个交叉点,均为此棋子的“气”。无“气”之子应从棋盘上拿去。

笔者认为,以上《辞海》的解说相当圆满,但还是有欠准确、贴切之处。如:

解说⑶中的“喘气”最好换为“气绝身亡”。所举《博物志》例最好换为《仪礼》例,如“以俟绝气。”(《仪礼·既夕礼第十三》)。

又,解说⑵中有“节气”举例。其实,节气也有时简称气。如:“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素问·六节脏象论》)

解说⑦、⑽、⑾、⒀、⒁最好都归于精神而且不必有“状态”二字。

如:“浩然之气”就是博大的精神;“勇气”就是勇敢的精神;“朝气”就是蒸蒸日上的精神;“暮气”就是衰败的精神;“孩子气”就是小孩样的精神;“气氛”就是精神氛围;“一鼓作气”就是一鼓振作精神。

此外,《辞海》漏掉了作为功能讲的气。《论语》有“血气方刚”这个成语。其中的气字只能做功能(包括精神)讲。

假如拙见无误,气字的含义共12个。

笔者曾经翻阅过多数其他现代字典或词典,其中关于气字的解说都在《辞海》解说范围内,不一一说明。

2.气字的来路

气字虽然至今很常用,它的来路却很蹊跷。为说明此事,介绍一下《说文》、《说文解字注》、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关于气字来路的分歧。

2.1《说文》说:“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

按许慎之说,气是象形字,据理应该很早出现。又,气在《说文》中是540个部首之一,但气字之外,属于气部的字只有一个“氛”字。

再需说明,今简化字“气”就是它的本字,曾经作为繁体的“氣”字最初不是气的同义字。在《说文》中,“氣”在米部,读xi,含义是“馈客之芻米也。”

2.2《说文解字注》说:“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像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是類乎從三者也。故其次在是。去旣切。十五部。借爲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

由以上引文可知,段玉裁同意许慎之说:气是象形字,像云起之貌,本义略同今所谓气体。气表示乞求是假借。

笔者仔细查过《说文》,其中确实没有乞字。换言之,东汉时期的汉字中,还没有乞字。那时借气字表示乞。

总之,按古代最著名的文字专家的说法,气是象形字,来自描画云气。本义略同今所谓气体。然而,现代古文字专家对气字来路的看法与许慎和段玉裁所说完全不同。

2.3 “释气”一文中的看法

据笔者所知,“释气”是甲骨文研究中最重要的关于气的文献。此文可见于于省吾先生所著《甲骨文字释林》。[1]

然而,“释气”一文把甲骨文1.png字释为气,且一字三训,即“气求、2.png止、3.png终”。[2]总之,没有《说文》所说气的含义,也没有今所谓气的含义。问题是,“释气”的见解得到公认。且看《甲骨文字典》的看法。

2.4《甲骨文字典》解气

笔者查考了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其中解1.png字如下说:

“像河床涸竭之形,两横像河之两岸,加一个点于其中表示水流已尽。即汔之本字。《说文》<汔,水涸也。>又孳乳为讫。《说文》<讫,止也。>引申为尽。小篆伪作4.jpg,借为云气之气。”

看来,《甲骨文字典》采用了“释气”之说。即:1.png是个会意字,是汔的本字,义为“水涸”。小篆作4.jpg是伪造的。气作云气讲,是借用的。

不过,也有不同看法。北京大学中文系杜清雨在网上首发了“甲骨文‘气’字构形试析”一文,不赞同气字两长横示河岸,中间短横示河水欲尽之说,而倾向于两长横示天地,中间短横示充天地之物——即大气之说。但该文没有回答:何以“释气”所释之气,完全没有自孔子以来所谓气的含义?

2.5金文研究中的气

为了进一步追查气字的来路,笔者查考了陈初生先生编纂的《金文常用字典》[3]和张再兴著《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论》[4]。陈初生先生解气完全据“释气”为说。《西周金文文字系统论》中,没有气字。

总之,古今文字专家对气字来路的说法完全不同,谁的说法对呢?

笔者认为,还是许慎和段玉裁的见解更可靠。试看,《甲骨文字典》说气作云气讲是借用,有可能。但是,说小篆4.jpg是伪造的就很武断。许慎治学如此严谨,必然不会伪造气的小篆。况且,许慎也没有作伪的必要。又,《甲骨文字典》说“两横像河之两岸,加一个点于其中表示水流已尽。”此说支持1.png2.png止、3.png,但不支持训气求。故至少“气求”之训不可靠——除非也是假借。

3.气字在儒家经典中的分布

为了追查气字的源流,笔者查考了现存儒家经典。

须知,除外甲骨文和部分金文,儒家经典是现存我国古代文化的最早文献。然而,笔者仔细查考有关文献时,却发现了一个似乎从来无人指出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气字不见于现存属于春秋末之前的儒家之经,也不见于多数古文化专家认为是战国时代成书的儒家之传。

所谓气字不见于属于春秋末之前的儒家之经,指今本《诗》、《书》、《易》和《春秋》中,完全不见气字。

所谓气字也不见于多数古文化专家认为是战国时代成书的儒家之传,指今本《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也完全没有气字。

据洪钧所知,从来没有人指出这一点。

众所周知,《论语·季氏》有“血气方刚”这个至今常用的成语。

于是,上述经传中,完全不见气字,颇费解。

4.“三礼”中的气字

所谓“三礼”指《周礼》、《仪礼》和《礼记》。笔者之所以不把“三礼”归入上一个题目中讨论,是因为古文化专家大多认为它们和《诗》、《书》、《易》、《春秋》不属于同一时期。后四者属于春秋末之前的文献,“三礼”则一般认为是战国成书。特别是《礼记》,很可能到西汉还有补充。那么,气字在“三礼”中分布如何呢?

分布如下:

《仪礼》约7万字,气字约3见。

《周礼》约6.1万字,气字约18见。

《礼记》约12.3万字,气字约97见。

显然,《礼记》中,气字字频最高,《仪礼》最低。

这一统计结果,支持多数古文化专家对“三礼”成书时代看法。即《仪礼》成书最早——大概是春秋末到战国早期;《周礼》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礼记》成书的下限是西汉。

5.《内经》和相关文献用“气”字频及其提示

本文开头说过,本文是笔者研究中医、特别是《内经》的副产品。故有必要看看《内经》以及相关文献中的气字。

今《内经》约18.8万字,去掉标点约15.5万字,气字出现约3千次,字频接近2%。如此高的字频,不应该是偶然的。

通常认为,《内经》成书的下限是汉代。

于是,笔者查考了重要的先秦和汉代文献。其中气字出现的频率,大略如下:[3]

《论语》约2.2万字,气字约6见。(血气方刚一段即3见)

《左传》约25.2万字,气字约19见。

《国语》约7.8万字,气字约24见。(周语下即11见)

《易传》约2.5万字,气字约6见。(洪钧按:上文提及今《易经》没有气字,去掉书名和标点,今《易经》计4935字)

《墨子》约9.4万字,气字约19见。(迎敌祠一篇即9见)

《墨子》另本(无迎敌祠等篇)约6.3万字,气字约6见。

《孟子》约4.5万字,气字约20见。

《庄子》约8.6万字,气字约46见。

《荀子》约9.1万字,气字约27见。

《吕氏春秋》约11.9万字,气字约97见。

《淮南子》约16.5万字,气字约236见。

《春秋繁露》约7.2万字,气字约231见。

《论衡》约24.7万字,气字约831见。

总之,可以明显看出,自战国中期开始,气字出现的频率开始增大。进入汉代,突然大增。《内经》如此多见气字,即可理解。

其它先秦和秦汉文献的气字字频不再说。详细统计,结论略同。

6.《内经》和相关文献中气字的含义或概念

怎样看上述文献中气字的含义呢?

详细说过于繁琐。可以《孟子》为分界,简约说明“气”的含义及其演变。

“血气方刚”中,气指功能——包括精神(血指肉体)。但《论语》言气也指呼吸。如《论语·乡党》谓“(孔子)入公门……屏气似不息者”即是。

《仪礼》中,有“绝气”,指人死呼吸停止。气指呼吸。

“浩然之气”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气指精神。

孟子言气也有今所谓空气之义。如“平旦之气”见“告子上”。

然而,《孟子·公孙丑上》说:“气,体之充也。”气指统帅人体的精神。

不过,很容易把这种精神之气发挥为无形的物质。

《庄子·逍遥游》谓:“人之生,气之聚也。……通天下一气耳。”

于是有了物质之气。此种气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

笔者以为,虽然孟、庄大体同时,《庄子》论气,应是在《孟子》基础上的发挥。

战国后期和秦汉学者论气,大都在这方面发挥。不过,呼吸之气和精神之气的含义,没有丢掉。

试看《管子》有:“氣者,身之充也。”(《管子·心術下第三十七》)则人体就是气充实而成。

《内经》言气以无形物质之义为主,也有指空气或精神处, 但全无“释气”所训之义。

如此说来,孔子之前没有他所谓气吗?如果有,初义是什么呢?

自然可以查考《左传》和《国语》,但今本此二书言气,颇近《孟子》。

《左传》首次出现气字,见于著名的庄十年(公元前684年)“曹刿论战”,而且留下了“一鼓作气”这个很常用的成语。其中,气指精神。又,昭二十年有“一气,二体”之说。又,其中两见“血气”,同《论语》之义。

《国语》论气比较抽象。其中也两见“血气”之说,并提到阴阳之气。

看来,无论对《左传》和《国语》持何态度,《诗》、《书》、《春秋》、《易》不见气字,都更加费解。

总之,以上文献中,气有5义。即①人体的功能。如:血气;②呼吸。如:絶气;③空气。如:平旦之气;④精神。如:一鼓作气,浩然之气;⑤看不见、摸不着的细微物质。如:人之生,气之聚也……通天下一气耳。

看来,以上文献中,气的含义比上文所举《辞海》所说要少。那么,《辞海》多出来的气的含义何所据呢?下文略作补充,并对《辞海》解说不当处略作说明。

6.1关于本原之气

上举《辞海》说:(气)“通常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此说不确。把气上升为世界的本原是宋儒的见解。最先提出气本体论的是张载。他说: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洪钧按:即客观规律)也。”(张载集·正蒙·太和篇.北京:中华书局,1978:3)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 [5]

不过先秦、两汉已经有气本体论的苗头。试看《淮南子》说:

“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属属,故曰太昭。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阳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6](按:淮南子·天文训.上海:上海书店,1986. 诸子集成本35页,此段无“元”字,遵注文加入)

笔者以为“元气”之说就是气本体论的苗头。

总之,作为本体的气,就是极细微的物质,不分种类,也没有别的说法。

6.2关于中医用语的气

《辞海》说:(气指)“运行变化于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亦包括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此说不确。最好引用经文。如《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7](《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8](《素问·六节藏象论》)。总之,《内经》中的气,以微细物质之义为主。

6.3关于气数、命运

《辞海》说:(气)“旧指气数、命运。”

“气数”来自邹衍的“五德终始”论,用于解释朝代更替。他说:“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吕氏春秋·名类》)

总之,邹衍的这套政治哲学虽然是无稽之谈,古人还是经常运用。权威辞书就此略作解释是必要的。按浅见可以解释为:古代按五行说讲的朝代性质。如:气数,指某朝代延续时期。

7.关于气的基本含义以及气概念的发展史

近来有国外学者研究气概念发展史,认为“毫无疑问,‘氣’的基本含义是“呼吸”(breath),而所有其他感官(senses)都从它派生出来。” [9]

笔者以为此说太过武断。我们无法想象,眼睛(视觉器官)、耳朵(听觉器官)等怎么能从呼吸(breath)派生出来。

气的基本含义还是如《说文解字注》所说:“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像雲起之皃。”今人有气体、空气之说,就是本于《说文解字注》。其实,气义为呼吸也是从云气引伸来的,因为呼吸出入的就是空气。冬天人的呼吸也呼出水蒸气——略如云气。如果气的基本含义是呼吸,就不可能派生出精神之气,更不可能派生出哲学上的气。

总之,笔者认为,气概念的发展史是:①先有云气之气;②其次是各种气;③再次是呼吸之气;④再次是气味之气;⑤再次是闻嗅之气;⑥再次是天气之气;⑦再次是功能之气;⑧再次是精神之气;⑨最后是哲学上的气——构成世界万物的微细物质,特别是元气。

8. 关于“气”和“乞”

于省吾先生在“释气”中说:“(气)俗作乞。”[?]于是他释的“气”不过是“乞”,只是他把1.png隶定为“气”而已。

于先生此说应该本于许慎。《说文》中没有“乞”字。许慎借云气字表示乞求义。

只是,“乞”出现得很早。今本《春秋》白文中,没有一个“气”字,却有7个“乞”字。其中一个是人名用字。其余全部是乞求之义。

今本《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乞字更多,基本上都是乞求之义,不详说。上文提及,这两书今本都没有“气”字。

今本《左传》中,有约52个“乞”字,又有约19个“气”字。含义全不相混。可见古人早就把“气”、“乞”二字严格分开了。

9.关于《内经》重要的气的概念的统一

《内经》中有近3000个气字,必然有多种气。由于《内经》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关于重要的气的概念很不统一。至今,中医基础教材和有关文章在统一有关概念方面做得也不很好。

比如有人看法如下:

“首先,对《内经》(含《素问》和《灵枢》)进行逐章逐句的分析和统计,确定各种气共2997个,气名有271种。笔者将其分为5类:①物质性内气(如真气、陈气等共109种);②功能性内气(如气化、脱气等共79种);③物质性外气(如天气、杀气等共69种);④功能性外气(如气交、气迫等共9种);⑤内外气(即有时指内气,有时指外气,如真气、邪气等5种)。而《内经》所涉及的气学理论决非‘精气神’‘气血津液’和‘五运六气’等所能概括。其内容宏博多采,是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核。”[10](王明辉,王风雷.内经中的气.1998.1.14上网)

此文按物质、功能、内气、外气等将《内经》中的气作了分类,却暴露了作者的思维混乱。比如若问:“功能性内气”难道不是物质吗?如果是(显然是),那么和“物质性内气”有何区别呢?故此种分类意义不大。又,把“气”说成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核”也不准确。如何总体把握气,见下文。

由于古人关于物质的详细认识太少,关于气大多是思辨的概念。笔者认为,以下重要的气的概念应该统一。

《内经》中,重要的“气”分以下几种情况。

(1)综看全书,无歧义的。如:

“谷气”约21见,均指由食物消化而来的、肉眼不可见的营养物质,即现在所谓食物的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邪气”约122见,均指外邪。

“上气”约19见,几乎无例外地指呼吸困难。

“气血”约19见,含义均与现代理解相同。气指功能。

“血气”约131见,含义略同气血。

(2)略有歧义,但应该按经文定义理解的。如:

“精气”约39见,应该理解为后世所谓“正气”。即既包括先天之气,也包括后天呼吸以及水谷消化之气。试看《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应该以该篇为准理解精气。其中,精气与邪气相对,故“精气”即后人直至今日所谓正气。

“正气”约11见,除一处歧义外,均与《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精气”含义相同。今人多说“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故精气应并入正气。

“真气”约19见,应该理解为先天之气。

《灵枢·刺节真邪论》说:“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故真气指先天之气。

“营气”约15见,含义即血液。

《灵枢·营卫生会》说:“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卫气”约74见,大多不是后世所说卫外之气,而是指食物所化的血之外的营养物质。

《灵枢·营卫生会》说:“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3)无须详解的。如:

阳气约153见,阴气约82见;天气、地气各约52见;水气、火气各约10见;金气、土气各约2见,六气约18见,五气约22见,经气约15见,均无须详解。所谓无须详解,是因为它们可以按照“气合而有形,因变而正名”的原则直接理解。

(4)多歧义的。如:

神气约17见,有时指正气,有时指血液,有时指精神。

清气约17见,大多不是与浊气相对,而是指清湿或寒凉之气。

浊气约13见,大多指与营气相对的营养物质。

此类概念不很重要,又有严重歧义,不必勉强统一。

10.关于气字的英译

如何把气字译为英文,无疑基于对气字的理解。但是,如上文所说,如何理解气要看具体语境。作云气讲的气英译就是Nebula;作呼吸讲的气英译就是Breath;作闻嗅讲的气英译就是Smell;(洪钧按:气的此意后世不用,古代文献中也仅一见);作精神讲的气英译就是Spirit或Vigor;作气体讲的气英译就是Gas;作功能讲的气英译就是Function。最难英译的气是物质之气,我看最好译为aeriform matter。当然也可以音译为Qi再另加说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96987.html

上一篇:赵洪钧:《易经》的大人、小人、君子解
下一篇:[转载]知识分类的十大方式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