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谭行华积极运用中医药治疗广州本土病例

已有 2157 次阅读 2021-6-6 11:33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博客资讯|文章来源:转载

目前,在广州收治新冠肺炎的定点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隔离病区对感染新冠病毒b1.617.2变异株的新冠肺炎患者全部采用中药治疗,其疗效如何?针对病毒的特性,如何增强患者免疫力以加速清除病毒?

1.png
▲ 谭行华查看患者的病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中医科主任谭行华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时,详细解答关于中医中药治疗此次新冠肺炎的情况。

咳嗽、咽痛、发热,本次新冠患者首发症状与以往无异

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一开始,谭行华就一直在市八医院的病区救治患者,每个阶段遇到的患者特点各不相同,这让他对付新冠肺炎有了丰富的经验。

“每一波疫情都会有不同特点,病人的情况也略有不同。”谭行华说,“此次广州的疫情,虽然感染的是b1.617.2变异株,但症状与以前新冠肺炎患者相似,均出现咳嗽、咽干、咽痛、发热等,CT检查常显示出炎症表现。”

据其介绍,唯一不同的是,此次发现大部分新冠肺炎病人的上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的Ct值只有10-20,这个指标比以往的病人要低一倍,这意味着病毒载量高于以往,病人身体清除病毒的时间会久一点,核酸转阴所需的时间长一些,自然住院时间也会延长。

积极运用中医药治疗

在治疗此次广州本土病例上,市八医院还是按照国家推荐诊疗方案:对症处理、氧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

谭行华说,在轻型和普通型的患者中,中医中药发挥了主要作用,目前看其效果也是明显的。

“中药能够减少由轻症转为重症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病人的免疫机能以及减轻了患者肺部炎症的严重程度。这就是中药最重要的效果。”

在谭行华看来,无论是感染b1.617.2变异株还是普通的新冠病毒,中医药都可以结合病患体质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广州地处岭南,天气炎热,加上发病的患者年龄较大,大部分的体质上以脾虚、湿重、阴虚等为主。本次发病的人群年龄偏大,50岁以上病人占了一半以上。因此他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适当地添加了健脾、滋阴、祛湿的药物,也取得不错的疗效。

“大家熟知的75岁的郭阿婆,她就是我主管病区的病人,从头到尾一直给她用中药治疗,6月4日我看她的肺部CT片子,炎症吸收不少,情况明显好转。”

让谭行华欣慰的是,中药对患者的免疫调节比较明显。临床观察中,喝了中药的患者,隔三天后做检测,发现其淋巴细胞的指标变好,这个指标正是判断病情是否会向重症发展的重要参考。

2.jpg

▲ 从去年1月开始,谭行华主任一直在治疗新冠患者

在这一波疫情中运用中医药治疗,对病人的病情观察更为细致。谭行华介绍,“每天都有好几组中医专家进入病区,针对每一个患者个性化开方。我们上午开了药方,病人吃了中药后,医生下午去巡诊了解病情变化,第二天一早根据病人情况及时调整药方,真正是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增强身体免疫力 加大清除病毒的能力

“虽然郭阿婆各项指标都好,精神状态也不错,但住院时间会延长一些。”谭行华表示,“我们最近一次检测发现她的Ct值在20左右,临床上我们认为Ct值应在40以上为好。这意味着,清除病毒、核酸转阴还需要一些时间。”

从以往病人的统计数据看,核酸转阴平均需要9-10天,谭行华认为,对于b1.617.2变异株,估计清除时间要长一些。当体内免疫机制发挥作用,病毒会随着患者体内环境好转逐渐被清除掉。

3.jpg
▲ 医护人员带领恢复期的患者们打八段锦

在隔离病区,医护人员积极帮助恢复期的郭阿婆锻炼身体,比如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打打八段锦,这对强身健体和恢复免疫力有帮助。另外,市八医院还给年长的患者,细心烹饪了药膳,采用太子参、茯苓、麦冬、五味子等煲肉汤,口感鲜甜又能滋阴健脾,对患者康复大有裨益。

专家表示,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病毒,积极运动、合理饮食、良好的睡眠都不可少。

“对本次疫情还是很多人有存在焦虑、恐惧的心理,其实,我们要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在心理准备。”谭行华呼吁大众要打疫苗。■

【来源:羊城晚报,记者:张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9971.html

上一篇:“中医”与“中药”的现代故事(4)
下一篇:[转载]余向东:落伍的《内科学》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