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再同研究生谈科技文献阅读 精选

已有 19144 次阅读 2019-5-17 10:39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再同研究生谈科技文献阅读

【写于本学期开学季!】

开学了,各位同学从长假中开始恢复各自正常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在此开学之际,我想在“同研究生谈科技文献阅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814701.html )的基础上,再谈谈科技文献阅读的事。文献资料对科研的重要性、如何阅读文献等,已经在前文中谈及,这里再谈如下三点感受,与大家共勉。

1. 领悟文献资料。我们每一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导师,但我们在平素的学习和科研中,不能一味地依赖导师。特别是写论文、改论文等具体工作,不能指望导师从数据资料表达、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所有具体的环节,都由导师来帮助完成。而应自己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去领悟细节、把握要领、寻求合理性。记得我读研究生期间,做论文时,导师只给出一个论文题目。所有野外和室内工作,都是独自完成。只有碰到问题时,才去找导师帮助解决。而且很多情况下,要面对“找导师却找不着人”的情况。因此,很多情况下,是自己通过文献资料来解决问题,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并慢慢成长。虽然现在的情况不能跟我当初的情况相提并论,但科研是相通的,何况现在对各位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论文等)。因此,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领悟文献、领悟自己的科研,是我们研究生寻求学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放假了,一些同学还没到学校规定的放假时间,人就不见了,而一些同学则到元月30日才离开学校回家去。虽然不能以此来评判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成绩,但科研肯定是与勤奋成正比的,是与各自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成正比的。这些年,在修改学生论文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只要给出思路、方法、点子,就能较好地完成论文,而一些学生给出同样的条件,却很难达到目的。为什么?关键在于前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文献资料,去领悟文献资料,去领悟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而能够克服困难,达到目的。后者则不然。

其实,有关论文写作的技巧甚至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都在阅读文献中可以找到具体的答案。诸如:如何组织材料、如何表达数据、如何引证文献(资料)、如何列举参考文献等细节性工作,都可以通过文献阅读来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不需要一一依赖导师。可是,一些同学就是难以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为什么?症结就是没有很好领悟文献、没有领悟自己的科研。连论文的标点符号都要导师来修改。这不是一个研究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

2. 模仿文献写作。我们领悟好了文献资料,写论文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特别是在确定向某个刊物投稿后,模仿就变得十分重要。我自己的科研也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并不是什么见不得阳光的事。学书法,需要临摹;画画需要临摹;唱歌需要临摹……科研也需要临摹,写论文也需要临摹!关键在于你临摹得怎样?能否得到认可?所以,希望同学们在领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模仿如何写论文。这样能够做到不太多依赖导师,却能事半功倍。

3. 站在巨人的肩旁上。文献资料是零散的。文献资料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有地域、作者观点等方面的局限性。阅读文献、把握文献资料的难度在于如何让自己成为文献资料的主人。这期间,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劳动!需要我们就自己的研究领域、方向把握尽可能全面、尽可能新的文献资料,并能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和思考,进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向,进而实现科研创新。一些同学在写开题报告时,就知道将一些文献的作者姓名和论文题目简单地罗列在报告中,没有自己的观点,形成不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就是对文献资料缺乏综合对比分析的表现,也是没有花时间、花功夫的表现。我们说,文献资料是很好的“老师”,但这是一位很特殊的“老师”,他传输知识,但你不理解他,就不知道他传输了什么,也不知道他传输得对与不对,更不知道他对你有何指导作用。因此,跟这样一位“老师”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艰苦劳动的过程。

但如果你舍得花时间和功夫向这位老师学习,他则是一位真正的博学多才的“老师”,他是巨人的肩旁。他提供的知识、学习、思想、方法等,远远超出你自己的导师。站在这样一位“巨人”的肩旁上,成为了知识的主人,你的科研和学习就会如鱼得水,你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的体会,我想也是实验室其他几位老师的体会。希望同学们能够真正重视文献阅读。

The birth of the reader must be at the cost of the death of the author”(Roland Barthes)。这句用了5个“the”的有关阅读的名言,希望各位同学好好体会。谨以此,祝同学们新学期学习愉快,进步。

 

2019223




导师与学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096-1179564.html

上一篇:学界不该以“帽”取人
下一篇:无题
收藏 IP: 42.48.77.*| 热度|

19 王从彦 王安良 章雨旭 信忠保 郭战胜 黄永义 雷宏江 梁微红 王卫 徐绍辉 周春雷 李元昊 彭真明 李鸿滨 陈百利 李万峰 罗娜 唐小卿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