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天下粮医

已有 3590 次阅读 2021-5-28 12:10 |个人分类:随想|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天下粮医

鲍海飞 2021-5-28

    2021年5月22日的这一天,我国两位著名人物在这同一天离去。一位是心系天下粮仓的袁隆平先生,一位是医者仁心的吴孟超先生。从两位先生的事迹中,发现了许多共同点。

    作为一个探索者,走在科学的这条大路上,总不会一帆风顺,总要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人在职业和专业道路上的选择和是非问题。职业和专业方向决定了一个人的处境,能否做出成果,影响到人生的定位和前程。定位好了,对于普通人,就得到了一个饭碗,则前程无忧;对一个有想法又悟性高的人,则能开天辟地做出一番事业,前程似锦。当然,这都需要个人的努力。但关键时刻,无疑需要前辈或高人的帮助和指点。

当人生面临职业和专业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时,应该怎么办?两位先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1950到1960年代期间,美苏两个国家在许多领域方面进行着竞赛。那时,欧美和苏联的主流农学家都对水稻杂交持否定意见,我们的科研方向又受到苏联很大的影响。1953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的袁隆平投身于育种事业。1960年他开始研究水稻,不久,他发现他所培育的水稻高矮不齐的分离比例,正好是3:1,恰好与孟德尔的分离规律一致,这无疑表明了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的正确性,于是他果断地抛弃了已研究三年之久的苏联米丘林、李森科的理论。1962年,袁隆平专程到北京请教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鲍文奎教授,后者于1940年代博士毕业于摩尔根创立的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鲍文奎指出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是正确的,而米丘林-李森科等的理论是错误的。他还帮助袁隆平在农科院的图书馆看文献,了解国外研究进展有助于袁隆平的研究。

    从这一段史实中,可以看到,当时袁隆平先生在遗传学研究的道路上,受到苏联遗传学的影响而走了弯路,并产生了怀疑和困惑。当时的文献资料和科研都很有限,而他急需辨别其中的是非、研究方向和进展。他通过两条途径解决了心中的困惑,一是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到了与现代遗传学一致的正确结果,二是他亲自到北京找同领域的鲍文奎教授进行研讨,求教当时的理论与发展趋势。困惑一旦释然,便可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这为其后来的研究发展方向奠定了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

    吴孟超先生曾经也有职业方向选择的困惑经历。吴孟超先生于194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的,裘法祖教授是1946年10月从德国回国,到同济大学医学院任教的,于是二人才逐渐开始结下师生缘。1958年,吴孟超先生面临着职业方向选择的困惑,于是向裘法祖教授请教指点。裘法祖告诉吴孟超:“世界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偏偏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从此,吴孟超先生便下定了决心,开始了肝脏外科领域的研究。

他们二人在遇到困难和困惑之时,不是闭门造车、一意孤行,或者得过且过,而是向前人先辈请教,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

他们又是如何身体力行?

    他们自始至终工作在研究领域的第一线。袁隆平先生为了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的水稻,在田间地头,寻找了4年,结果一无所获。他还和妻子一起去寻找。经常的“我早上吃了早饭就去下田,带个水壶,两个馒头,中午不回来,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来。上面太阳晒,很热;下面踩在冷水中,很凉,因为没有水田鞋,都是赤着脚。就是那样差的条件和饮食,我肠胃病就是那样引起的。”

  吴孟超先生更是给我们展示了医学界的奇迹:“做了近1.6万台手术,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96岁高龄仍穿梭于一线的病房与手术台。这双大医之手,总是‘接别人不敢接的病人,开别人不敢开的刀’。2011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正式致函:88岁的吴孟超,在2010年一年内主刀完成190台肝肿瘤切除手术,创造了外科医生年龄最大还坚持经常做手术的世界纪录。这项纪录之后,吴孟超又把传奇延续了好多年:坚守一线,直至97岁才正式退休,成为世界上最高龄的外科手术操刀者。”。

他们二人今天所获得成果的背后,历经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其中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师生情、同事情,难以一一道来。他们在功成名就之后,不是退居二线、高高在上和背后指挥,而是如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依旧亲临一线冲在最前方。

他们质朴的语言展示出他们美好的人格、道德情操和他们心中的根和梦想。

袁隆平先生如是说:“我不愿当官,我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也不感兴趣。我平生最大的兴趣在于杂交水稻研究……有些人退休之后会有失落感,如果我不能下田了,我就会有失落感……”袁隆平曾经说过,自己一直在做一个梦,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他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吴孟超先生讲述,在他86岁时,收治了一位刚刚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女孩,她得了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肿瘤有几斤重,没有医院敢医治她。当时与吴孟超先生一起工作过三十年的护士长跟他说:这样的病人也收吗?风险太大了,一旦手术失败,会影响到你的名誉,晚节不保。但吴孟超先生说:“我吴孟超的名誉和一个人的命比,哪个更重要?”手术室里,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他还说,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要紧。

  他们以天下为公,把成果愿意与大家分享。袁隆平先生的学生找到了野生稻,他便立即与全国的同行分享,供大家一同培育研究。而吴孟超先生一定要亲自带学生,要求学生一定要在他身边工作至少一年,所谓言传身教。

他们始终虚心学习,虔心问道,踏实做事,带领着他们的团队,实现许多突破,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真诚留在人们的心坎里。一个卷起裤腿,走在广阔的田野上寻找他心仪的稻穗;一个挽起袖子,在无影灯下全神贯注的操持着手术刀。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民族的脊梁。

有一首歌,总在我心中咏唱: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

  食者,民之本;医者,仁之心。天下粮仓,天下良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8905-1288596.html

上一篇:五月里的一首歌
下一篇:文献研读‘啃骨头’的学习过程
收藏 IP: 180.169.212.*| 热度|

16 刁承泰 郑永军 李宏翰 武夷山 李学宽 陆仲绩 郁志勇 宁利中 檀成龙 吴晓敏 王毅翔 尤明庆 刘炜 张晓良 李毅伟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