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ongqb 我的博客将登载一些随笔、散文和短论,也会刊登一些照片。

博文

从听和看说起

已有 3653 次阅读 2009-7-5 23:5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童庆炳

        上小学的时候,每当上作文课,我总是很兴奋。因为在所有的小学课程中,唯有“作文”是自己动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一件带有“创造性”的功课。记得有一次写了一篇以“我的祖母”为题的作文,老师认为写出了“特点”和“真情实感”,就在班上作为优秀作文被朗读了,那是我在小学所受到的最高的嘉奖之一,至近不忘。从此我明白了,写作文一定要写出“特点”和“真情实感”来。可怎样才能写出特点和真情实感呢?这个道理是在大学毕业以后才真正弄明白的。
        你看见过蜜蜂采蜜吗?我想你一定看见过。但要把蜜蜂采蜜这件事情描写出来是容易的吗?你试试看,你一动笔立刻会知道不容易。唐代末期有位著名诗人,他的名字叫罗隐,他写过一首《咏蜂诗》,诗只有四句: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这首诗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好在诗人善于观察,写出了真情实感。观察就是从看与听开始。你看,诗人首先观察到采蜜的蜜蜂,在百花盛开的季节,到处飞来飞去,无论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只要有花香的地方,就有蜜蜂的身影,真是无限的风光都被它们占了。诗人又观察到,蜜蜂辛辛苦苦采蜜酿蜜,当又甜又香的蜂蜜真的酿成之后,它们自己并不享用,蜜完全被养蜂人收走了。这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仔细观察蜜蜂生活和劳动的人都知道,蜂群中负责采蜜的工蜂,生命非常短,工蜂的生命最长的只有七八个月,短的只能活一两个月,有的在采蜜的过程中,飞着飞着突然栽下就死了。难怪罗隐发出了“不知辛苦为谁甜”的感叹。如果我们有欣赏眼光的话,我们就会说,罗隐的《咏蜂诗》是写得很好的。好在哪里?好在罗隐写出了“蜜蜂采蜜”的主要特征和特别意义。罗隐并没有罗罗嗦嗦地去写蜜蜂如何爬出蜂巢,没有去写蜜蜂如果成群结队的飞行,没有去写蜜蜂采蜜时的姿势,没有去写蜜蜂所有忙碌的各种情景,因为这些都不是蜜蜂采蜜的主要特征和特别意义。“蜜蜂采蜜”这件事情的主要特征和特别意义是什么呢?它们到处采蜜,可采蜜酿蜜之后,它们自己并不享用,而把它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贡献给了人类,为人类的甜蜜生活辛苦忙碌一生。蜜蜂采蜜的特别意义在于蜜蜂特别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抓住了这个蜜蜂主要特征和特别意义来写,所以罗隐的这首诗被历代的热爱诗歌的人们所传诵。
        俄国十九世纪有位伟大的美学家,叫车尔尼雪夫斯基,他在他的一篇美学论文中说:“任何模拟,要求其真实,就必须传达出原物的主要特征,一幅画像要是没有传达处面部的主要的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征,就是不真实;但是如果面部的一切细微末节都被描写得清清楚楚,画像上的面容就显得丑陋、无意义、死板,----它怎么会不令人厌恶呢?”这位伟大学者的话的意思是,画家假如画人的面容,不要去画面容上的“细微末节”,只要画出面容的主要特征,那么就会使你描画的对象,凸显出来,生动起来。就像我们平常在刊物或报纸上看到的描写人物的速写一样,画家并没有去写这个人物细部的许多特征,只是大略地勾画几笔,也就显得活灵活现了。我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正好说明了罗隐的《咏蜂诗》的诗意来自何处。
        其实,我们每天都要遇到许多事物,但我们往往匆匆投去一瞥,未及细细地看和听,更来不及细细地想,就从它们的身边走过去了。假如我们留心看、注意听,把握住它们的主要特征和特别意义,那么,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不费劲儿了,不是吗?如果你的家在山区,也许那里有许多松林,在大风吹过的时候,那松林发出了阵阵的松涛声,你是否留意过,你能把那松涛发出的声音描写出来,讲给城里的同学听吗?如果你的家在大城里,大城市里有许多高楼,二十层的,三十层的,你每天就在它们的身边经过,你是否留意过它们,把它们的主要特征描写出来,讲给农村来的同学听呢?如果我们平日真的留意看、注意听、深入想,我想你写作文的时候就不会感到困难了,不是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237-242036.html

上一篇:初中生活琐记
下一篇:文论漫笔:文学与灯
收藏 IP: .*| 热度|

2 王立 biofans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