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
与历法相关的两个猜测
2024-1-23 20:16
阅读:1785

1    公历的源头

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采用格列高利历(Gregorian calendar):平年365天,每四年闰一天,但逢百年而非四百年不闰,在1582年10月15日执行。此前一天为儒略历的1582年10月4日——通常说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君主儒略•凯撒制定,每四年增加一个闰日,但回归年为365.2422 天,四百年会多3.1 天。

历史研究仍用儒略历纪年,因而不同年代的冬至日不同。上推至公元前1250 年前后,冬至日在1月1日,我总是臆想最初制定阳历时以冬至为元旦。这大致相当于盘庚迁殷或稍后。拙见盘庚迁殷为BC1279,此前商朝或因黄河而多次迁都;最后在安阳附近得以安定,也就能大力发展文化;殷商应该是阴阳合历,以秋分为目标确定岁首。

顺便说一句,周文王在BC1038受命建元,岁首目标冬至:BC1039.12.30乙酉冬至,丙戌实朔,丁亥为岁首。金文常见的 初吉丁亥可能源于周之建国。

2    圭表测影之表高八尺

2.1  《周髀算经》有地中夏至正午日影为一尺六寸,何驽先生将其定为山西陶寺,又误判陶寺尺长25 cm,称彩色木杆遗迹为圭尺,痕迹 No.11 (?) 距顶端39.9 cm 为夏至日影——表高为后世相同的八尺即2米整。

屏幕截图 2024-01-09 080355.png

[1]附记 “2009621日中午12:36圭尺影长41厘米,比判定的陶寺夏至影长39.9厘米略长,系4千年来黄赤交角变化所致。圭尺观测实验成功" 。后注意到史前陶寺夏至影长应为1.69寸42.3 cm)。何驽先生在文[2]又做解释,颇为有趣而截图如下。

屏幕截图 2024-01-08 094934.png

[1]  何驽.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Ⅱ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3):261-276

[2]  何驽.  陶寺圭尺补正.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2):151—169  

 “专家卓见需核实证据:以陶寺圭尺为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17125.html 

何驽先生主张陶寺乃尧舜之都,还有许多有趣的“证据”,不再介绍。不过,《周髀算经》以及后世的圭表为什么高八尺而不是高十尺,总该有个说法,倘若授课时同学问到

2.2    《周髀算经》写作于何时,学界有许多讨论,定稿于公元前一世纪则是主流意见。其时西汉使用尺长23.1 cm,表高八尺即184.8 cm,就是华尺18.5 cm 的十尺。陶寺文化使用华尺的证据颇为坚实。

汉尺源于商鞅BC350 制定的秦尺,尺长23.1 cm 完全没有疑问,因有文献记载和大量实物如商鞅方升存世。秦来自西方,商鞅以及西汉学者想来知道史前西部地域使用的华尺18.5 cm,秦始皇祖母墓中出土有适用华尺而非秦尺的玉器,如玉璧M1:58直径22.2 cm 一尺二寸、孔径7.4 cm 四寸,没有偏差!内部纹饰界圆直径八寸准确。

秦始皇祖母墓中器物的尺度和年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82263.html

《礼记·王制》是汉朝著作,“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不过,步长属于人体,不应随着朝代变迁和尺长调整而变短!两处“周尺”或为衍文:18.5*8 = 148.0 而 23.1*6.4 = 147.84, 隋小尺24.6 cm 六尺147.6 cm、大尺29.6 cm 五尺148.0 cm 为步。现在国庆阅兵的步长是150 cm 即四尺五寸。

**********  以上是事实,以下是猜测  ************

2.3    商周都是阴阳合历,史前想来也是如此,需要利用圭表日影判断四时,以确定岁首、指导农业。何驽先生说,陶寺出土复原长度2.20 米的木杆,八寸0.20 米插入土中,上方高八尺为表,前述圭尺平放地上。不过,确保木杆直立并不容易,如 立中新探 kaogu.cn 第15 页有

屏幕截图 2024-01-23 112512.png

容我直言,现代陶寺夏至正午日影计算即可,真不必立杆测量——陶寺遗址北纬35.88 度,夏至正午的蒙气差几可不计,tan(35.88-23.44) =0.2206,表高八尺,则影长1.765 尺;杆高2米则影长 44.1 cm,怎能期望达到No.11 色带的39.9 cm 呢?至于实测结果约41 cm 也是误差过大,又怎能说“圭尺观测实验成功[1]"呢?我不知道。

ECF35E98-272F-4643-8A59-DBA6791E0B2B.jpeg

假如我能穿越到史前,一定在四面无遮的高地建房,室内地面画出一尺见方的网格;朝南开,高十华尺即1.85 米,阳光投射室内,记录正午的日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地上记录冬至和夏至前后的日影变化缓慢,准确判断交节日期可能困难;但基于多年观察的变化过程,完全可以提前预知夏至和冬至。祖冲之依据日影变化过程计算精确的交节时刻,并为元代郭守敬沿用。

《元史·天文志》的一处疏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94364.html

F527BCA4-E4F6-4712-B754-61DAB2DFE390.jpeg

东西乃至北侧也要开门,合并研究日出、日落的方向,以及与中午日影的关系。若是我,绝不会将一根长八尺八寸的木杆插地八寸,用一根短于冬至正午日影长度的“圭尺翻杆或移杆测量”。

2.4    政权更迭或许引起尺长变化,但测量日影的器物以及痕迹总是保持不变。华尺18.5 cm,门高十尺;周尺21.5 cm,则门高八尺六寸;秦汉尺23.1 cm,则门高八尺。西晋天文乐律沿用汉尺,而晋南渡之后,当然要重新建立测量系统,以晋尺24.6 cm 之八尺为表也能理解;隋以晋尺为小尺,唐朝之后专用于天文乐律而保持恒定,因而表高八尺的实际值也就没有变化。这就是说,测量日影的立表自古以来就是两个标准高度,元代登封郭守敬观象台表高40尺属于特例。

3     考古发掘使我们对先民的生活有所了解,基于事实而略作推测是自然而然的;但不能将推测的结果当作事实,一而再、再而三地推测。读了纪念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徐苹芳先生的文章,敢于直言的“考古界良心”走了 (pku.edu.cn),真是有些感慨。最后一段截图如下。

屏幕截图 2024-01-23 155149.png

北京大学新闻网2011.08.18  敢于直言的“考古界良心”走了.pdf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41906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