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
以尺鉴宝:子龙鼎和清华简
2022-8-13 18:22
阅读:2446

 因研究周武王的年代,想在清华简中找些相关材料。昨天读到文[0]方知230 公斤的子龙圆鼎:传1922年出土于河南辉县,初流入日本,后辗转至香港,2006年国家文物局征集回国,其过程参见文[1]。同年,《中国历史文物》第5期发表李学勤、陈佩芬、朱凤瀚、郝本性、吴镇烽、高至喜、王冠英等专家文章:圆鼎时代在商末至周初,各家说法不同。


[2]介绍的几何参数数据精度不明,但仍可判断子龙鼎适用周尺21.5 cm通高103 cm四尺八寸欠2 mm、口径80 cm三尺七寸过4.5 mm、耳高22cm一尺过5 mm腹高43 cm二尺足高36.5 cm一尺七寸欠0.5 mm。文[2]提及的1958年安阳出土戍嗣子鼎口径39.5 cm则是适用商尺19.7 cm,即二商尺过1 mm。圆鼎的控制尺寸通常是口内径腹外径,可惜没有合适照片估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322257.html

具有政权属性的尺度在鼎革前后有所不同,而器物形制、纹饰、铭文的变更则可能滞后。子龙鼎范铸于武王克商之后是肯定的。类似的器物很多,如宝鸡石鼓山M1~M4 殷商族徽或日名的铜器制作精良却适用周尺,意味着相关族属表明对周朝的臣服 。

[0]  牛鹏涛.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 深圳大学学报. 2012,29(2):47-49

[1]  谢小铨. 子龙鼎归国始末. 中国历史文物, 2006,(5):18-19

[2]  朱凤瀚. 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 中国历史文物, 2006,(5): 8-10+1-2+89-91

 清华简2008年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来源不明;整支、残片共2388 枚,最长46 cm。两片无字残简的碳14 测年在BC305±30。相关研究、讨论乃至辨伪已有很多。

2.1  《算表》有21支简,长43.5~43.7 cm [3]。容易判断,适用周尺21.5 cm,每段一寸,二十段共43.0 cm,两端余羡合5~7 mm (12 mm可作参照)。照片从姚老师博文复制。

 

  《筮法》有63支简,长 35 cm数据精度不明[4]。经试算确认适用秦汉尺23.1 cm:简长一尺五寸(34.65 cm) 稍过,右下四寸半和四寸是精确的;左上方框高四寸也是精确的。又,清华简最长46 cm,或是秦汉尺的二尺


 

[3]  李均明,冯立昇. 清华简《算表》概述. 文物, 2013,(8):73-75

[4]  李学勤. 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 文物, 2013,(8):66-69

2.2  《保训》简一支残断,其余十支长28.5 cm[5,6];《系年》简长44.645 cm‚ 138只有个别残损之处[7]。单一长度并不能判断适用尺长,但《系年》很可能使用尺长22.5 cm 制作——切缝损耗使长度略短于二尺。 

尺长22.5 cm 或许最初由陈梦家先生介绍,称“传寿州铜尺,战国楚,藏南京大学”[8]1933年安徽寿春楚墓因洪水暴露出土大量器物,铜器适用周尺21.5 cm和秦尺23.1 cm,后者如铸客大鼎,腹围290 cm 即腹径四尺整(3.1416*4*23.1 = 290.28 cm),但未见尺长22.5 cm的器物。其时亦有伪器托名而出,“传寿州铜尺” 或许就是伪器。子仲姜盘、遂公盨(又名豳公盨、燹公盨)、觉公簋以及鲜簋皆有专家辨伪,而适用尺长22.5 cm 

[5]  李学勤. 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 文物, 2009,(6):76-78

[6]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 文物, 2009,(6):73-75

[7]  李学勤. 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 文物, 2011,(3):70-74

[8]  陈梦家. 战国度量衡略说.考古, 1964,(6):312-314

[9]  清华简”来历不明? 难道能改写中国上古史? 楚天都市报,20091026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10-26/1931166.shtml

3  报道[9] “李学勤还讲到,其中近150支竹简是一部编年史书,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早期的历史事件,填补了这方面史料的空白,其中有些记载很可能会与湖北‘曾国’(曾侯乙编钟即来自曾国国君墓)有关”,所说大约就是《系年》。

曾侯乙墓的器物全部适用周尺。如椁室内空:中室 9.75 * 4.75 m,东室 9.5 * 4.75 m,北室 4.25 * 4.75 m,西室 8.65 * 3.25 m,以尺长21.6 cm计算,则中东北三室皆宽二十二尺0.2 cm,长四十五尺3 cm、四十四尺欠0.4 cm和二十尺7 cm,西室长四十尺1 cm、宽十五尺0.5 cm。再如铜禁长117.5、宽53.4 cm以及铜壶圈足底径40.6 cm,以尺长21.36 cm计算为五尺五寸、二尺五寸和一尺九寸,偏差小于 1 mm。木材吸水膨胀而青铜成形冷缩,实际尺长就是21.5 cm

笔者的认识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使用尺长23.1 cm,韩国后期也使用秦尺,其余列国皆使用周尺至国灭。清华简《系年》来自楚国而可能适用尺长22.5 cm,要证明其不伪,需要有出土明确的楚国器物十件适用尺长22.5 cm,倘若不能则对《系年》竹简取样进行碳14 测年——迄今(?)仅对两枚无字残简测年[5] 是不够的

4   子龙圆鼎适用周尺21.5 cm,故而不能称为商代最大的圆鼎 清华简《算表》适用周尺而《筮法》适用秦汉尺,年代或许不同。《系年》一百多支竹简长44.6~45 cm,数据精度1 mm是明确的,猜测适用尺度22.5 cm 而疑伪也是自然,正如“声称宋朝的虫草册页与A4 纸等幅,而内芯纵24.0 cm和横16.0 cm,即可疑其伪作”——只是怀疑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尤明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35105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