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绍凤
黄河曾“清且涟漪”
2018-2-14 05:48
阅读:6053
标签:黄河, 黄河变清, 黄土高原, 河水清且涟漪

黄河以沙多水浊为特色,也因此被称为黄河。但历史上黄河也曾有过清的时候。

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中的《山川典·河部》,较详细地搜集了东汉至清初千余年间黄河澄清的史料。黄河清现象最早的记载在汉光武帝建武九年,当年“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一带)河水清”。

历史记载可查的“黄河清”共有43次(见附表)。

黄河变清距离最长的是清雍正四年(1727年),黄河变清从山、陕开始,经豫、鲁到江苏(当时黄河南流入黄海),涉及五省,澄清3000余里。在陕西,“雍正四年十二月十八日,陕西黄河自黄甫川至潼关河水渐清,至五年正月初六日,清澈异常”。在山西,“十二月丙寅(九日),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永宁、宁乡、永和、大宁、吉州、乡宁、河津、荣河、临晋、永济、芮城、平陆、垣曲等十八州县,黄河澄清,自口外界起历火山孟门、龙门砥柱下达豫省。凡山西布政司境上下二千余里,河清如鉴,一月有奇,明年正月己亥庚子始复。时是,居民溉汲,行旅济涉,咸称殊祥上瑞,亘古稀观焉”。在河南,巡抚田文镜奏报:“黄河西至陕州以下,东至虞城县,一千余里,自雍正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起渐渐澄清,至十六、十七日等日竟与湖淀清水无异。据管河道祝兆鹏详报前来,臣于雍正五年正月初二、初三日复委臣标中军游击张孟仪亲至河口看视,至今尚然清沏。”在江苏,雍正皇帝还特敕“御制黄河澄清碑”,勒石于江南清口(今淮阴县西南)以作记载。此次河清,陕西、陕西、山东、江苏的地方志或奏折均有记载或反映,说明可信度很高。但个别地点或日期却有矛盾而不一定很准确,例如对于山陕间的同一条黄河的同一次变清事件,陕西方面说的是雍正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自皇甫川开始,而山西方面说的是十二月丙寅(九日)就从河曲开始了,地点相差了三十公里(皇甫川入黄口在河曲以下三十公里左右),时间差别更大,相差了九天。

黄河变清时间最长的是金大安元年,“徐、邳界黄河清五百余里,几二年,以其事诏中外”

黄河变清基本出现在干旱少雨时段,来水少,来沙更少,河水的挟沙能力更更少,所以泥沙沿途沉积,越往下游水越清。

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时期的黄河变清,在没有历史记载之前,黄河是否也曾变清?甚至经常为清?

《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这是战国时期魏国的民歌。魏国曾拥有黄河中游河段大部分和黄河下游大梁(今开封附近)附近河段,中间被韩国隔开。所以魏国与黄河的关系非常紧密。大家知道先秦之前“河”乃黄河的专名,北方其他河都被称为某水、某川。一般认为只是在魏晋之后,“河”长由黄河的专名渐渐变成河的类型之名。若果真如是,则可见战国时期黄河水的特征是“清且涟漪”——经常是清的!

有研究表明:公元1194年之前,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是每年2.55平方千米(从何时开始?待查);1194—1578年,为5.16平方千米;1578—1854年,为24.24平方千米;1855—1947年,为24.56平方千米(吴祥定.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可见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越来越快,九百年之前的平均造陆速率只有近代的十分之一。造陆速率与来沙量近似成正比,所以九百年之前的黄河平均来沙量只有近代的十分之一!按此趋势往回推,1万年之前当如何?因为没有人类的破坏,肯定来沙量更少。

任美鄂先生在“黄河的输沙量:过去、现在和将来--距今15万年以来的黄河泥沙收支表”(地球科学进展,2006(6))一文中得出结论:15万年以来,黄河输入华北平原的泥沙约7万亿吨,其中80%在1万年之前,20%在1万年以来;其中1万年以来,最近1040年黄河滥垦时期又占了60%。这说明前9000年的年平均来沙量只有近1040年的1040*40%/(8960*60%)=8%!

谭其骧、史念海等历史地理学大家也考证了在人类破坏之前,黄土高原植被很好,水土流失比近代少很多,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黄河泥沙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谭其骧《中国国家历史地理·谭其骧全集》史念海《河山集》)

2500多年前的民歌所歌咏的“河水清且涟漪”和多种关于黄河来沙变化的研究成果,都表明在人类对黄土高原的大规模开发之前,黄河的泥沙很少——比近代少90%,河水经常是清的!




                          附表:黄河变清历史记载

朝代(年代)季 节地区主要情况参考文献
东汉建武九年
平原河水清《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河部》
东汉延熹八年四月济阴济阴、东郡、济北河水清《后汉书》桓帝本纪;
康熙《中牟县志》卷6;
乾隆《荥泽县志》卷12
东汉延熹九年四月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后汉书》襄楷传
宋元嘉二十四年二月青、冀州河、济俱清,二州刺史杜坦获之以闻《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河部》
宋孝建三年九月冀州河清济《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河部》
宋大明五年九月平原郡河济俱清,太守申纂以闻《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河部》
北齐天保八年
汜水同年蝗,河清乾隆《汜水县志》卷10
北齐太宁元年四月开封以河清改元太宁为河清,二年再清《北齐书》卷7;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389开封府
北周保定二年五月五日青州变清,十里镜彻《隋书》王劭传
隋大业三年正月武阳郡郡上书,河水清《隋书》炀帝纪;
《日知录》卷30
隋大业十一年
龙门河清,次年、后年三清于龙门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日知录》卷30
唐武德九年二月蒲州河清《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观十四年二月陕州、泰州河清《新唐书》五行志
唐贞观十六年正月怀州、巩县河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426怀庆府;
嘉靖《巩县志》卷7
唐贞观十七年十二月郑州、滑州河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389开封府;
康熙《中牟县志》卷6;
乾隆《汜水县志》
唐贞观二十三年四月灵宝河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389开封府;
《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徽元年正月济州河清《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徽二年十二月卫州河清《新唐书》五行志
唐永徽五年六月济州河清16里《新唐书》五行志
唐调露二年丰州河清《新唐书》五行志;
雍正《山西通志》卷162
唐开元二十五年
淄、棣州河清《新唐书》武后本纪;
《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河部》
唐乾元二年七月岚州合河关黄河水40余里间清如井水,经4日而复《新唐书》五行志
唐宝应元年九月太州、陕州、华州太州至陕州200余里,河清,澄澈见底《新唐书》五行志;
《旧唐书》五行志
唐宝应二年九月荥泽河清乾隆《荥泽县志》卷12
唐建中四年五月滑州、濮州河清《新唐书》五行志
唐元和年间
巩县洛口汜水西界,从洛口黄河清160里嘉靖《巩县志》卷7
唐大和八年正月陕州河清雍正《河南通志》卷5祥异
后梁开平元年八月隰州黄河清《新五代史》梁本记;
雍正《山西通志》卷162
北宋建隆三年河南府河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44河南府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滑州黎阳县河清《宋史》卷61五行志
北宋端拱元年元月澶州、濮州河清200余里《宋史》卷5太宗本纪
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十一月丁酉十二月乙巳陕西河清,当汾水合流处清如汾水《宋史》卷61五行志
北宋大观元年八月乾行军(河北青县)河清《宋史》卷61五行志
北宋大观二年八月同州黄河清《宋史》徽宗本纪
北宋大观二年十二月陕州、同州陕州、同州至清百里,涉春不变。《宋史》卷61五行志
北宋政和六年四月、七月冀州三山黄河清,太师蔡京称贺;七年再清《宋史》徽宗本纪;
《宋史》河渠志
北宋宣和元年
岚州黄河清《宋史》徽宗本纪
金大安元年
徐、邳界黄河清500余里,几二年,临洮人异议之《日知录》卷30;
《金史》五行志
金贞二年陕州至卫州连旱两年,自陕州至卫州八柳树清十余日,纤鳞皆见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元至元十五年十二月巩义、汜水等自孟津东柏谷至汜水蓼子峪,上下80余里,澄莹见底,数月始如故乾隆《汜水县志》卷10;
嘉靖《巩县志》卷7;
《元史》五行志
元至正二十一年十一月自平陆至孟津500余里黄河清,凡7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389开封府;
《日知录》卷30
元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荥泽黄河自河东清者千余里乾隆《荥泽县志》卷12
明洪武五年
沁阳连旱,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沁阳河清《明史》五行志一
明永乐二年十二月壬辰冬十月河津、同州、韩城29日始至次年18日至,三年河清于蒲津,乙酉蒲城、河津黄河清雍正《山西通志》卷162
《明史》成祖本纪
明景泰五年五月龙门、芮城黄河清《明史》景泰本纪
明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兰州黄河清(连续多年旱),成化二十年,京畿、山东、湖广、陕西、河南、山西俱大旱《明史》五行志
明弘治十四年
保德黄河清凡300里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正德二年
保德黄河清300里,蒲州龙现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正德七、八年八月垣德甲午,清河口至柳铺,黄河清3日。河清凡7日,鱼鳖皆现形《明史》武宗本纪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嘉靖六年十二月灵宝冯佐渡黄河澄清乾隆《荥泽县志》卷12
明嘉靖十二年
陕州、巩县黄河清嘉靖《巩县志》卷7
明嘉靖二十五年
华阴黄河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52西安府
明万历二十年
华阴黄河清雍正《陕西通志》卷47
明万历三十年闰二月河州上中游特大旱,河州莲花寨等处水干见底。三月临洮黄河水竭,自贵德千户所至河州凡27日乾隆《甘肃通志》卷47祥异;
《神宗实录》卷369
明万历四十八年七月兰州庚申,兰州黄河清凡3日《明史》神宗本纪
明泰昌元年庚申兰州黄河清,凡三日《明史》熹宗纪
明天启二年七月河津县河清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天启六年
洛阳、荥泽、河津、平陆自洛至徐3日乃复,黄河清乾隆《荥泽县志》卷12;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明崇祯十一年六月大宁河清,马阙关30里连旱,河水由小至清3日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清顺治元年
河津河清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清顺治二年正月孟县孟县海子村至渡口村河清两日,诏封河神为显佑通济金龙四大王,命河臣致祭。《清史稿》世祖本纪一、河渠志一
清康熙九年陕、豫陕西禹门口至河南陕州500里澄清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左慧元《黄河澄清的奇迹》(《黄河报》1997年6月24日)
清雍正三年十二月禹门口至河南府清月余,起陕西府谷讫江南桃源《清史稿》河渠志一
清雍正四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陕西、山西、河南黄河清千余里雍正《陕西通志》卷47;
雍正《山西通志》卷163
清雍正八年五月
起积石关讫撒喇城查汉斯《清史稿》河渠志一
清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山西(甘、宁)旱,河清二旬,自永宁以下长1 300里《清史稿》河渠志一
民国二十四年元月二十四山西石楼黄河河清,突见底《申报》1935年2月2日

资料来源: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大象出版社,201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贾绍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7937-10997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