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锦清
【高级科普】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一大类在线社会网络及其影响 精选
2011-9-19 11:33
阅读:6547
标签:微博, office, center, 影响, 在线

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一大类在线社会网及其影响

 

摘要:评述了正在迅猛发展中的博客-微博一大类社会网络及其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国内外发展的概况、科学博客网与微博网的若干特点、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今后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

 

 

    令人关注的是, 在世纪之交, 国际上不仅复杂网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现了小世界效应(1998)和无标度特性(1999),诞生了广泛交叉的新兴科学:网络科学; 而且与此同时,博客也出现于1998年前后,作为新概念的“weblog”“blog”分别诞生于19971999年,微博(micro-blogging)则出现在2006年,在全世界和全中国博客和微博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到2010年中,全球网民规模19.7亿,普及率28.7%,2010年底中国网民4.67亿,约占全球网民四分之一,占亚洲网民57%;普及率34.3%,已超过全球水平.截至20096月底,博客数量已达到3亿,与网民相当,而博客作者(blogger)也已经超1.8亿人,其中活跃者占62.7%CNNIC200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在2008117日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指出,“去年中国有4000多万个人博客,现在中国的博客数量已过亿,这大大丰富了网上信息内容。”在中国以博客为关键词和主题的研究论文在2002年仅有3篇,2005年已超过170篇。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以博客为主题和关键词,2002-2010年期间期刊文章迅速增近万篇了.admin2010-4-24调查统计,世界上所有博客文章的总数已经达到13.5亿,相当于数百万本书籍内容。目前全世界博客平均每天新增博客12万个,即每秒新增14个;博客上每天新增文章150万篇,即每秒17篇;全球最受欢迎的100家网站中有22家为博站.这种新兴网络文化正以强劲势头挺进各国人们的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63月,世界上第一个微博网站Twitter问世,一年后Twitter迎来用户井喷式的增长,并持续至今。数据显示,截至201010月,全球Twitter用户已达1.75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0%。同时,Twitter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纽约时报》。2010年年底可突破2亿。

从上可见,国内外博客(站)和微博(站)迅猛发展的态势. 随之,国内外对博客的研究也已经成为一个热点.1示出我国网民与国外发展概况比较.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Facebook从它的网站到一部电影Social Network,再到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被时代周刊评选为2010年度人物;中国的人人公司创办的人人网也是一家全球社交网站第一家于2011年间54日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IPO公开上市。人人网募集资金7.43亿美元。上市首日收盘价19美元,

1. 国内网民发展与国外情况比较

 

较发行价上涨29%,按首日收盘价计算,人人市值达到71亿美元,仅次于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新浪。华尔街喜欢将人人网与Facebook对比, 截至2010年底Facebook用户数量达到6亿,但是后者至今还没有上市,也尚未进入我国。人人网截至20113月底有1.2亿用户,去年收入7650万美元,经调整后的利润为1700万美元。根据调查[1],截至201012月底,全球网站数量为2.55亿个,去年新增2140万个,社交媒体博客数量为1.52亿个,Twitter发送了250亿条消息.这些说明国内外博客网站的发展之快和人们对它们的关注程度之大.

值得关注的是, 2006年诞生Twitter以来,微博客席卷全球。目前,我国有影响力的博客网站有:新浪博客、 网易博客 、百度空间、科学网等,其中新浪微博是从Twitter起家的。2006年世界上出现的微博客(即微型博客)是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即时通讯,如QQMSNGtalk 等)、E-mailweb 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客发布短消息,但国外每篇微博的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 个字符(70 个汉字)之内,国内新浪微博等都限制在140个汉字。2009825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9年度50佳网站,微博客网站Twitter高居第六位,排名已超过谷歌和Facebook 2009年摩尔多瓦和伊朗抗议活动中,Twitter被认为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及组织功能,引发了被称为“Twitter革命”热潮

从科学网络发展观考察,博客和微博客群体非常庞大,构成了各

种各样的在线社交网络。在国内,微博客已经诞生有5年了,其应用已经发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个人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的工具,还日渐发展成为政府、企业、组织用于信息发布、公关营销的手段。无论是个人、政府,还是组织、企业,都可以通过微博客实现自己的某些传播意图,或营造理想的自我形象,或形成与民众畅达的沟通机制,或打造良好的企业品牌。

下面我们分析我们学术界最关心的科学博客概况和特点.

 

2. 科学博客与其他博客的不同特点

 

令人关注的是,博客正在国内外兴起和普及,各个领域的学者已经进入到博客大潮之中,这里简介与科学界关系最密切的我国科学网博客(http:// blog.sciencenet.cn)发展概况.科学网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全球华人最大的博客.拥有上百万海内外科技界专家和相关人员正在使用科学网的博客、论坛、群组(圈子)等。目前,科学网科学(或学术)博客的群组(圈子)约有几十个,例如,复杂网络论坛析万物之理仰望星空学人亭、科学网大学、学术期刊材料改变未来摄影圈夫子书苑生命科学数字科技之旅植物圈山巅一寺e壶酒读书圈微生物学、纳米天地、动物圈、西双版纳等。我们的“复杂网络论坛”群组人数超过680人,是其中的一个相当活跃的群组。

 所谓“科学博客(Scientific blogs)”简称科博或称为学术博客,它是由各科学领域的学者所开设和维护的、包含自身专业学术内容的博客。主体是学者,在博客上主要发表科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

科博是一大类特殊的博客:不论其作者身份、还是社会功能作用等都具有特殊性。它对于及时了解学术界的最新思想动态、特别是对于了解学术界相关的热门话题、前沿课题,以及学者们对这些话题的真实看法和感受,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它正在改变传统学术信息的创造和交流-扩散路径,并对传统学术出版提出了挑战。通过博客形式,学术交流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渠道,学者们可跨过传统学术出版的门槛,直接和大众进行沟通,不仅实现了跨领域的讨论和交流,而且博客能够打破层级,年轻人也能够平等参与学术讨论,更拉近了学者与公众的距离。能够广泛接触大众,并且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同时,由于博主身份的特殊性,其言论所产生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无疑也与一般博客有所不同。因此,科博受到了越来越多学人和普通公众的欢迎和广泛关注。

目前科学博客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通过网络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是有限的,并可能引发知识产权问题,网络环境下转载成为家常便饭,知识产权的保护界线变得模糊,侵权行为也较为常见,这样可能不利于竞争;也存在管理评论和讨论中把关的缺位和难度;博客写作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可能导致信息的冗余和错误,这也要注意把握,如此等等。

科学博客注重三个层面的建设与发展。第一,建立大的全球华人科研社区,以便能够吸引几十至上百万人以上的科研人员。第二,关注科研人员共同的话题:国家科教发展,各种基金申请,论文发表,学生与导师关系,等等。这是科学网博客不同于其他博客圈的主要点。科学网博客希望能够反映民情、民意与要求,从而影响国家各级的决策,使得对大多数科研人员有利,从而达到对这个国家科技发展和对中华振兴有利的目的。第三,努力开展科普宣传,面对广大民众,不再局限于科研人员群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科博与微博具有不同特点。科学博客在内容主题上表现:各类博

文内容具有专业化、生活化、社会化和均衡性。而个人主题不是科博的最主要内容。而微博的主要内容特点:一是心灵独白或心情记录,二是个人生活记叙和兴趣爱好,绝大部分微博的主要内容都是对自身生活状况的记录或对于社会热点的反映和记录。但是, 我们认为,微博与博客两者可以互补,前者注重短平快,后者则可做到长精细。实际上,两者都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和快速性,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微博作为刚诞生不久的web2.0产物,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担当起日益重要的传播、沟通角色。需要从信息传播技术层面和基于传播学基本理论方面进行本体分析。我们认为,微博的短平快和字数限制使它不大可能取代博客和论坛,目前也没有这种发展的明显趋势。

迄今,现有的三类博客(站)具有不同特色:科学网博客:面向学术圈内,主要为理工科类学者,其写作动机主要是媒体型,特点在于表达观点、传播思想、注重快捷和自由性,充分表现了博客的新媒体性质;;大众型博客:面向所有网民,以人文社科类学者,多为休闲型动机,表现在注重个人生活、情感、娱乐和人际交往,具有休闲的意义。专门化专业型和独立型博客:以自己专业同行为主,偏向工具型动机即将博客作为资料整理、信息获取和促进学习思考的工具来使用。因此,可见三类博客各有特色和功能,并且都正在并行蓬勃发展之间中。

迄今,已经应用网络科学方法,探讨了科学网博客网络的拓扑特性[34],我们分别选取周排行和月排行的前1020位计算,计算得到:按照排名次序量与变量(点击数、评论数、文章数等)之间基本上接近幂律关系,而累计度分布则广延指数分布,如图1-2所示。

   1科学网博客按照201156日至13日一周排名次序与点评论数之间存在幂律分布(a)及累计度分布存在广延指数分布(b

 

2对科学网博客,我们按照2011413日至512日一月排名次序与点评论数之间存在幂律分布(a)及累计度分布存在广延指数分布(b)。

 

类似的研究表明[4],在很多情况下科学网博文的排名次数与点击数、评论数、文章数等变量之间都存在很接近与幂律分布的关系。

 

3.国外博客-微博网络的传播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对世界著名的Twitter网和新浪网等博客-微博站

的传播方式和过程特点等已经有所研究,并且逐渐热起来。下面两节分别以国内外代表性网站为典型实例来考察国内外的基本概况。

首先引人关注的是,2011年 小世界网络的提出者Watts与几位同事(Shaomei Wu, Jake M. Hofman, Winter A. Mason)合作,对世界上第一个微博网Twitter发表了“谁对谁说了什么-TwitterWho says what to whom on Twitter[5]对微博进展作了评论。该文将Twitter中的用户分为两大类——普通用户和精英用户,精英用户又被分为四类,分别为媒体(media)、名人(celebrities)、博主(bloggers)和组织机构(formal organizations)。按照此分类,先后考察了不同类型用户的受关注程度、信息流向、不同话题的受关注程度、寿命及其在不同类型用户中的生存方式。他们研究发现: (a) 2万个精英用户吸引了大约50%的关注;(b) 媒体创造了大部分的信息;(c) 精英用户倾向于关注同类型用户;(d) two-step flowTwitter中的一种重要信息传播方式;(e) 不同类型的用户关注不同类型的tweet,而且不同类型的tweet的寿命不同。Twitter作为国外微博的领军人,在20113月达到了2亿用户,每天产生6500万微博。只研究部分易于分类的数据,在4200万个用户中选取了2万个精英用户,分别包含5000media用户、5000celebrities用户、5000bloggers用户和5000formal organizations用户。分类之后,与每种类型的用户相关的tweet数目显示(请见原文中表2所示),媒体发出的信息占精英用户中的绝大部分。

主要特点之一:精英用户之间具有很强的同质性, 即名人倾

向于收听名人、而博主则倾向于关注博主。微博中普通用户接受到的信息有许多不同的来源,其中大部分都不是传统的媒体机构,尽管媒体用户是Twitter中最活跃的用户,也仅有15%的信息是从media用户直接传到普通用户的。但是精英用户毕竟是少数,还不足总用户数量的0.05%,但是他们却吸引了大约50%的关注。即使media用户没有其他精英用户的关注,信息流也不会变的平均。

  主要特点之二:二步流(Two-step Flow)的传播方式,其本

质在于来自媒体的信息并非直接传播给大众,而是首先要传到一个媒介(中介,intermediary),这个中介起到过滤的作用——决定将哪些信息转送给他们的粉丝并将哪些信息过滤掉。这样在Twitter中,有多大比例的信息是直接传递给大众,又有多少信息是通过two-step flow的方式传播的呢?实验表明:有46%的消息是通过two-step flow的方式传播而不是直接传播给大众。

    中介的数量比关注他们的用户少得多,但也非常多,大约有50万,其中96%都被划分为普通用户而不是精英用户。注意,精英用户只有2万,即他们几乎全部都是中介,而且最主要的中介都属于那些仅占4%的精英用户,比如Ashton Kucherasplusk)作为10万用户的中介。事实上,中介的界限并不明显,有些中介同样也通过two-step flow的方式收到信息。

 主要特点之三:观察到关注的话题最多是新闻类的信息;机构(organizations)对于art类的URL几乎完全不感兴趣;celebrities对于sport比较感兴趣但较少地关注健康相关的内容。

   主要特点之四: 微博的寿命对于不同类型用户引入的URL的寿命是不同的。被关注最“长寿” (200天以上)的URL主要属于影视、音乐和书籍类。对应精英用户URL的走势与普通用户的相似;media用户产生的URL有很大一部分的寿命为0,也就是仅出现了一次;始于bloggerURL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用户比较长寿。这种现象其实可以与不同类型用户关注不同类型URL有关。如说新鲜事很快就会被更新,而blogger关注的信息则更持久(比如说健康类),在数月之后也有可能引起关注、转发等行为。对于“长寿”的URL的内容不是通过“转发”的方式传播,而是通过“再引入”的方式在Twitter中存在;而精英用户则不同,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内容通过“转发”的方式长期存在。

总之,上面对Twitter微博的研究主要贡献如下:1)   引入了一种方法来区分精英用户和普通用户,并用此方法将精英用户分为四类媒体(media)、名人(celebrities)、博主(bloggers)和组织机构(formal organiza-tions);2)   通过调查不同类型间的信息流向,发现:尽管用户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少数精英用户,约占0.05%的精英用户吸引了大约50%的关注;其中许多信息是通过大量中介用户间接传递给广大用户;3)关注行为更多发生在同类用户之间(同质性);不同类型的用于关注的话题不同,不同类型话题的寿命也不同(跨度从不满1天到数月之间)。(4)two-step flow传播方式在Twitter中的发挥重要作用以及中介的分布。

 

4. 国内博客-微博网络的传播研究概况

现在,我们转向对我国著名的新浪微博客网站的研究,有人评论认为,它已经比Tiwtter做得更好。因此,以它为例来探讨我国微博客传播效果等问题是有一定代表性意义,其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1)揭示了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是传播主体与评论量的关系存在名人效应,即名人发布的微博文本会比普通用户产生更强的传播效果。考察发现,自语话题式文本占90%,可见,相当多关注名人微博的受传者主要关注名人自己更新的私人话题,可满足了网民对他人,尤其是名人的窥私心理。二是提出刻画直接效果指标:关注度。影响关注度的因素,最本质的是文本本身的属性,从经验感知,一般指向公共话题,且或能引起普遍兴趣,或较有争议性的文本引起的心理关注度更高,而影响文本关注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传播主体的人气(粉丝数或跟随者);其二,微博客网站的推荐。总之,关注度应综合考察多种因素,除了文本的基本属性,还有其传播主体的粉丝数、被微博客网站推荐的次数、位置等等。(2)微博用户发布最多的是自语话题,超过50%,其次是参与议题,占30%对社会热点、新闻的评论和观点,能够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公共议题兴趣话题各占16%3%,有一部分用户将微博客作为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公共议题,凸显微博客的媒体性质。(3)文本的评论量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第一天,这也反映出微博客传播的即时性特征,包括发布的即时性和效果产生的即时性。还发现,兴趣话题的文本第一天所占比例相对其他文本较低,而第4天以后的评论增量比例高于其他文本,这再次证明兴趣话题类型的文本传播寿命更长。(4影响传播效果有三个成因:微博客的接触方式;传者的感知包括传者的人群构成;微博客网站的推荐、编排方式和位置等,同时也受到技术因素和个人偏好因素的影响。(5)需要继续深入探索微博客传播过程及其特性,图3初步提出评估微博客传播效果的体系[1],表明了传播效果同直接与间接两部分影响指标等密切相关。

3微博客传播效果评估体系[1]

 

5. 社交网络的诸多性与突发性

 

实际上,上述网络就是在线(或称虚拟)一大类社交网络。最近,正在发生的中东、北非的动荡,以及伦敦发生的骚乱事件,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些事件与在线(虚拟)社交网络迅速传播的一些信息有着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正是在线社交网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威力,突显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错综复杂性!

研究发现[7]:虚拟社交网络具有“诸多性”,即突出表现在:网络复杂性、交互瞬时性、个体多变性、信息开放性、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多关联性和不确定性,等等, 这使得发生的事件在社交网络上以空前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进行传播,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广泛影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显示,94.3%被调查者表示微博正在改变自己的生活,87.3%表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 表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公益行动(例如寻人、祈福等),尤其是,像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这是因为微博或博客网具有巨大的传播力量,已经成为一种

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和咨询传播途径。这种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像宜黄的事件,微博就成为一个发表意见和传播事实的平台,这是近代中国传播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它的直播颠覆了传统媒体、改变了传媒生态。通过微博维权,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也推动了公民社会的成长。人们及时或第一时间发表和转发微博,实际上这不仅仅为人们快速提供更大的发表意见、咨询和传播的空间,而且这是人们的一种实际行动。广大网民对于博客-微博网的关注、观察和参与越来越扩大和深入,媒体也应用它们为武器,这种态势正在迅速发展中。

由于社会网络具有上述“诸多性”,海量数据、动态快变和交互开放,并且存在“网络的网络,问题变得非常错综复杂,就像物联网、恐怖网络和反恐怖网络等。如何来认识和防止这类社交网络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扩大,是各个国家和人们今后必须面对的挑战性问题。无论在国防方面,还是在民用方面,尤其在非常规安全方面更需要提出独到的应对最严重安全情况的有效预测、监控理论方法、切实应急管理的技术、提高防止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措施。

 

6. 博客-微博网络传播的巨大影响

 

首先,博客促进了更广泛的学术交流。例如,我们的“复杂网络论坛”事实正是如此,广大博主基本上都认为自己的博客是以学术交流为主的。我国科学博客拥有大量的访问和评论,仅2009年博客总访问量均值就达到73万多,平均每日约600多;日志浏览量均值约1500,评论量均值为12。可见科学博客,具有很高的浏览量和评论量,总访问量最大的一个达到近四千万,日访问量也在两万以上。这充分反映了科学博客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影响程度,这是任何传统杂志和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博客网站诞生,在美国,有5%的人

口在写博客,有20%的人在读博客。在中国,也有42.3%的网民拥有博客或空间,人数还在递增。根据美国最大的博客搜索引擎Technorati统计,每天全球有一百二十万条有用的博客文章诞生,这足以说明博客的广泛传播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及组织功能。20063月,国

外最富盛名的微博客网站“Twitter”诞生后,在全球引发了一场微博热潮。据著名流量统计网站Alexa的数据显示,Twitter 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 万人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网站排名中均列前15 位,在中国也排在第140 位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摩尔多瓦和伊朗抗议活动中,Twitter被认为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及组织功能,因此有人称此为“Twitter革命

由于微博具有存储和交互性,是一种快捷的交流方式。因此,

微博对于中国整个IT产业,特别是通信方面业务模式产生了更大的影响。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发展的元年,微博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其对中国社会诸多领域的介入和渗透日益广泛,信息社会的概念推向新高,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

第三,提高和激发了公民意识,促进了政治透明化,推进了

我国民主与法制。微博将网民围观迅速升华成一种社会普遍姿态的力量,提供关注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社会问题的全新民意传达渠道,并对加强舆论监督、政府提升执政水平、改善社会民生、传播社会温暖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显示,94.3%被调查者表示微博正在改变自己的生活,87.3%表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 表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公益行动(例如寻人、祈福等),尤其是,像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具有巨大的传播力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消息来源和咨询传播途径。

第五,关键时刻能够代替通讯作用。互联网时代改变的不仅

是人们的方便,在这危难时刻,能为社会服务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影响的人们能够通过微博和社交平台和亲人联系,和社会联系,这大大的弥补了通讯带来的严重影响。例如,我国和日本受到强烈地震的影响时,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不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特别是通讯很大程度的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失去了通讯的民众,通过微博和社交平台与各方面取得联系和援助。

第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并提供了无限商机。问题的

关键在于:博客和微博改变人们的思维。微博客尤其在企业经营上,因其发布门槛低、实时性强、个性色彩浓厚、交互便捷等特点,成为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和形象推广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企业策略理念的优化和提升。调查数据显示,世界100强大企业中就有73家在Twitter上安了家,营销成为关注一个新焦点,对社会经济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

第七,特别注意和警惕对政治活动可能产生的反面消极影响。

由于完全开放、个性化的平台特征,博客-微博网上发布的信息可能出现太过私人化、情绪化的趋势。并且,这种情绪化的信息极易通过网络传播放大,迅速累积能量,产生巨大的效应。例如,2006年伊朗大选后,大量选民因不满选举结果,纷纷通过Twitter发泄愤怒,最终导致十万民众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显然,Twitter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难怪该事件被媒体称为“Twitter革命

 

7.今后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博客-微博的社交网络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必将成为一个深入研究的热点。为此,需要从各方面深入进行研究,我们初步认识到,有以下若干问题值得探讨。

(1)      从传播学角度如何深入分析不同网站及其博客-微博的传播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2)      怎么建立不同网站及其博客与微博的传播效果的更全面合理的评估体系?如何更好促进微博与博客健康发展?

(3)      如何在网站上遵守国家知识产权法、学术规范和确保遵守国家法律及基本道德规范?

(4)      如何预测、评估和防止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其反面的社会影响?这是事关国家和人民安全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5)      在线社交网络相当错综复杂,实际上是一大类“网络的网络”,即所谓超网络,迄今国内外对超网络尚处在概念性的探索阶段,今后迫切需要开展创新性研究。

   如此等等,上述问题的探讨任重道远。

 

最后,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批准号:60874087 61174151.

 

参考文献

[1]李齐:微博客传播效果研究——以新浪微博客网站为例,2010年12月2313:32人民网-传媒频道

[2] Science Meets & Network Science , May 2011 , vol. 54 , no. 5 |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美国计算机协会23.

[3]社会网络分析与传播研究方法论坛,2011527-28,中国传媒大学,,嘉宾的PDF版讲义在新浪微博@SSI学术机构的微盘上. 其中, 方锦清,“探讨复杂网络与《科博-微博》的传播风格、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社会网络分析与传播研究方法》论坛,2011527-28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4]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12655 500强与名次之间幂律关系的成因,参考短文:http://www.qiji.cn /forum/ftopic2530.html  细致的说明在《组成论》里。

[5] Shaomei Wu, Jake M. Hofman,      Winter A. Mason, Duncan J. WattsWho says what to whom on TwitterWWW’11 Hyderabad, India: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ACM New York, 2011ISBN: 978-1-4503-0632-4

[6]周涛,谁对谁说了什么-Twitter研究进展,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75&do=blog&id=450654

[7] 王飞跃,曾大军,曹志冬,网络虚拟社会中非常规安全问题与社会计算方法,科技导报,20112912):15-2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方锦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6190-48798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