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维度之一。一方面,时间具有客观性,它规定了个人经历和世界历史;另一方面,时间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极为个性化的,即,时间具有主观意义(Cottle, 1976)。时间的主观意义,又称时间的心理表征,是认知科学(包括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焦点(Thones & Stocker, 2019)。
按照Zakay(2014)的观点,对于时间的心理表征来说,自然计时顺序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它主要是思想的产物。同时,心理时间在确保动态环境中的适应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人类行为,认识到时间如何影响社会和心理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认识到人类行为如何影响心理时间,也是非常关键的(Hornik & Zakay, 1996)。
实际上,心理学中的时间性主题是一个广泛而多样的问题。时间的主观体验包括时间眼界、时间定向、时间意义,等(Gulla & Tucholska, 2019)。时间眼界(temporal horizon),就是时间地图,它组织起时间的维度,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且确定这些维度的范围。时间定向(temporal orientation)是对时间维度及其主观重要性的态度。时间意义(time meaning)是关于时间的性质和本质的信念集合。
在心理学中,研究时间是非常困难的,这有若干原因。其一,关于时间本质存在本体论的争议;其二,对时间的心理学研究缺乏框架;其三,关于如何定义时间,存在分歧。当然,有人认为,可以用字面的、形式的和隐喻的3种形式来描述时间结构,从而解决研究时间的困难(Michon, 1990)。
按照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人们可以通过隐喻把复杂而模糊的概念(比如,时间)与更世俗、更容易理解的术语联系起来(Lakoff & Johnson, 1980)。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通过突出一些特征和属性、弱化其他特征和属性,进而影响人们理解、定义和感受抽象概念的方式。通常认为,人们体验和感受时间的方式是人们对时间概念化的关键(Le Poidovin, 2019)。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人们通常强调它的基本特征,从而有助于讨论时间,也能把时间的结构组织起来。
在最突出的概念中,指的是人类个体经验中观察到的时间属性及其性质,是线性和周期性时间的观念(Gould, 1987; Mall, 1996; Overton, 1994)。这些概念以哲学或现象学和心理学取向为基础,把时间看作个体心理的产物,而不一定是真实的物理维度(Evans, 2004)。
例如,时间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线性,主要是指时间的顺序性,以及不可避免的流逝。线性时间的最重要属性是它的单向性(unidirectionality),它可能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最后的结束(Mall, 1996)。这一观念意味着时间是不可分割的,是按照顺序排列的整体(Cottle, 1976)。线性时间也包含发展的概念,它与不可逆转的复杂性变化有关(Overton, 1994)。
此外,由于时间的线性观念是由一系列的瞬间定义的,从而,认为过去是无法恢复的,未来在到来之前也是无法得到的。因此,人类无法控制时间的流逝,这种流逝是由事件的时间顺序决定的,它的进度也是不受影响的(Cottle, 1976)。
另一方面,关于时间的更主观的理解和情绪体验在日常知觉时间流逝中亦是重要的(Cottle, 1976)。这强调了一个事实,即,一个严格的时间线(timeline)可能会被打破或被干扰,例如,个体的记忆可以捕捉过去并把它回忆到现在。同样地,预测可能捕捉未来,把它转换到现在(Tulving, 2002)。
总之,心理时间是个复杂的概念,与人类个体的发展与适应都存在复杂的关系。研究心理时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5073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