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关注于被中介的调节模型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看到的材料上分别用图画出这两种模型。被中介的调节模型有两类,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有3类,其中,第一类被中介的调节模型如图1所示,第一类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如图2 所示[1]。
图1 第一类被中介的调节模型
图2 第一类被调节的中介模型
相应作者指出,应该注意的是,尽管第一类被中介的调节和第一类被调节的中介图解基本相同,但是,它们却拥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含义。第一类被中介的调节强调中介变量在传递两个变量对因变量交互影响时的中介作用,第一类被调节的中介强调中介作用如何随着调节变量发生变化,即这个调节变量改变了自变量和中介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1]。
且看相应作者的说法,“第一类被中介的调节和第一类被调节的中介图解基本相同”,即图1与图2是“基本相同”的。然而,我看到的是,图1与图2是完全相同的,从而,第一类被中介的调节和第一类被调节的中介图解基本相同。然而,相应作者已经给出了“它们截然不同的理论含义”。
显然,一名专家看到图1,完全可以把它看成第一类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图;一名专家看到图2,完全可以把它看成第一类被中介的调节模型图——毕竟,它们就是同一个图。但是,如上所述,看成被中介的调节模型图和看成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图,是有截然不同的理论含义的。
这里产生了一个关键问题:图1(就是图2)究竟应该看成被中介的调节模型还是被调节的中介模型?进一步地,还存在与之相关的截然不同的理论含义吗?显然,以图1为背景的研究者会阐述他/她的被中介的调节机制;以图2为背景的研究者会阐述他/她的被调节的中介机制。其实,把图1(图2)看成被中介的调节模型或被调节的中介模型都是可以的,而所谓截然不同的理论含义,无非是研究者立足点、着眼点不同所致。
几年前,我看过一本书,了解到一种观点,即,被中介的调节模型与被调节的中介模型其实是一样的,至少从数学上讲是一样的(Hayes, 2017)。如果说得严密一些,某些被中介的调节模型与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是一样的。通俗地说,被中介的调节和被调节的中介,其实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问题。
特别地,研究者在考察有关现象时,总是基于自己的立足点、着眼点,但是,他人未必就会采用研究者的立足点、着眼点,从而,他人看到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就是研究者看到的模样。例如,研究者认为自己做的是“被中介的调节”,他人看到的可能是“被调节的中介”。
进一步地,一项研究其实不该强调自己是什么视角的。因此,那些标题中含有“XX背景下”、副标题含有“以XX为例”的研究,都是不妥的。为了方便,可以用特殊例子进行阐述和解读,然而,以为从事特殊被试或特殊领域的研究就是特色、就是亮点的想法,其实是不当的。略去所谓的XX视角、XX背景,才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也才是研究的应有之义。
不过,可以推测,熟悉被中介的调节模型与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的人们,不会轻易接受二者是一样的观点,相反,他们更可能愈加认为二者是不同的,并且论证二者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提醒别人注意这些差异。
注释
[1] 刘东, 张震, 汪默著. 高中华译. 被调节的中介和被中介的调节. https://www.docin.com/p-1542492189.html
参考文献
Hayes, A. F. (2017).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 Moderation, 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 Second Edition: 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Guilford Publication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3532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