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翰
第三势力与需要层次 精选
2021-9-26 23:59
阅读:5431

我国学习心理学的人,往往会特别记住一些说法,比如,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指人本主义,以区别于第一势力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然而,这类说法可能并不准确,或者,这类说法在西方心理学界并不流行。稍加思考也能想到,除非有具体语境,否则,哪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甘愿自称第三呢?尤其重要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其实是非常重视精神分析的。同时,提到马斯洛,几乎人人都会想到需要层次理论或自我实现理论,那么,需要层次或自我实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出生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父母是未受过教育的俄罗斯犹太移民,他父亲经营一家制桶公司。马斯洛的童年在经济上和社会上都处境不利,他后来把自己在一个非犹太人社区的地位,比作白人学校里的第一个黑人。他生活得很孤独、很不快乐,是在图书馆的书籍陪伴中成长的,缺少朋友。

马斯洛最初就读于康奈尔大学,不过,他很快就转到威斯康星大学,主要原因是该校的招生目录上登了许多杰出科学家的名字。让他颇为失望的是,这些名人只是客座教授,早已不在该校。马斯洛还是留下了,他不仅在这里获得学士学位,而且于1934年在这里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马斯洛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猴子的性行为,导师是哈洛(Harry Harlow, 1905-1981)。

起初,马斯洛是一名热情的行为主义者。但是,他育儿的亲身经历让他放弃了这种取向。1937年,马斯洛在布鲁克森学院接受一个职位,之后在那里工作了15年。在此期间,他拜会一些著名理论家,比如,阿德勒、弗洛姆、霍妮,进行精神分析。1951年,马斯洛去了布兰迪斯大学,成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最重要的倡导者。除了在学术上的追求,他还花费超过10年的时间进行简短非分析心理治疗。1967年,马斯洛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认同罗杰斯对人性的乐观看法,即,人类个体的天生倾向主要是健康的,具有建设性成长、仁慈、慷慨和爱的能力。马斯洛也赞同埃里克森的观点,认为这些本能残留是很脆弱的,容易被学习和文化的更强力量所压制。不良环境很容易抑制人们的正性潜能,并且引发憎恨、破坏和自我挫败行为。

因此,马斯洛偏好一种折中的人格取向,建议心理学家要防止理论上的过度乐观,而这就得学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全面知识。他的目标是把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霍妮等理论中的合理部分整合成一个单一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弗洛伊德的著作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必读书目。不过,马斯洛也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提供了心理学的病态的一半,心理学还需要用健康的一半来填补。因此,应当拒绝人性本来就是堕落和邪恶的绝望信念,必须接受人们为了健康而奋斗是一种普遍倾向的乐观信念。

马斯洛支持二元动机理论,认为人类有两种动机,一种是匮乏动机,一种是成长动机。人类的一些冲突旨在降低像饥饿、干渴、安全这样的驱力,获得他人的爱和尊重。这样的动机即是匮乏动机(deficiency motives),是人人都有的,涉及重要的缺乏状态,必须由合适的人或物来满足。成长动机(growth motives)则与环境相对独立,对于个体而言也是独特的。这些需要包括愉悦驱力的增加(比如,好奇心)、对别人无私的爱的付出,以及个人健康潜能的发展。

虽然匮乏动机有助于实现像自我保存这样的目标,但是,成长动机代表着更愉悦、更健康的机能。马斯洛认为,弗洛伊德之所以强调驱力降低,是因为他只研究了病人,病人当然担心自己的冲动,因为他们很不善于应对冲动。作为对照,健康的个体欢迎驱力增加,因为这代表着潜能的发挥。

马斯洛不喜欢列出具体的人类需要。他认为人类的需要非常复杂,彼此关联,人类的行为也是多种因素决定的,通常不能用分离和独立的驱力来解释人格。马斯洛指出,人类的不同需要在重要性上是颇为不同的,一些需要在其他需要得到某种程度满足之前,几乎都没有引起个体注意。因此,他提出了人类需要的一般性层次模型,也就是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有5个层次,分别是:

其一,生理需要。这是层次最低的需要,包括饥饿、干渴、性、睡眠、排泄。许多生理需要是匮乏性的,有些则不是,比如,性唤醒、排泄、睡眠。

其二,安全需要。随着生理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更高水平的安全需要就逐渐出现。安全需要涉及寻求稳定的、可预测的、远离焦虑和混乱的环境。

其三,归属与爱的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之后,归属与爱的需要就出现了。此时,个体渴望与朋友、爱人或配偶、后代之间的亲密关系。马斯洛认为,爱涉及喜欢和兴奋的感觉。人们渴望来自他人的爱是一种相对自私的匮乏需要。然而,为了发展成长需要的爱,这种匮乏需要也必须得到满足。成长之爱也表示诚实,包括愿意暴露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以及尊重爱人的需要和个性。

其四,尊重需要。与阿德勒、罗杰斯、弗洛姆、埃里克森一样,马斯洛也相当看重人们对优越和尊重的需要。人们追求获得自信、掌控环境、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赏识。不过,这些尊重需要只有在前面3种较低类型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才会成为动机力量。马斯洛认为,自尊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和重要成就之上的,而非外界的名声和无端的奉承之上。

其五,自我实现需要。最高形式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它涉及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天生潜能。自我实现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可能不同。一个人要想最终得到内心的平静,他/她必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需要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至少得到部分满足之前,是不会变得重要的,甚至都不能觉察到。因此,自我实现只在年长者中才会发现。年轻人更关注的是诸如获得教育、自我认同、寻求爱情、找到工作这样的事宜。

更高层次需要的出现,反映了更高程度的心理健康,就像达到了埃里克森或弗洛伊德理论中更高发展阶段那样,它的满足得到的评价要高于较低需要得到满足的评价。更高层次需要也是不那么紧迫和切实的,它们不是生存所必须的,它们也更容易被不良环境所阻碍。马斯洛(1970)估计,在美国公民中,可能有85%的人满足了生理需要,有70%的人满足了安全需要,只有50%的人满意了爱的需要,40%的人满意了尊重的需要,而仅有10%的人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达到真正的自知从而自我实现,是很困难的,虽然也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宏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580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