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道德判断的基础:客观规则还是主观标准

已有 6817 次阅读 2021-6-15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社会上的各种事件,特别是突出事件,往往成为人们争论的议题。正如博文《研究者,都在用自己的镜头对准世界》所指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是从不同角度和位置研究相同或不同的问题,作为一个聚焦于道德判断的研究者,我持有的常备镜头是道德判断,从而,对于社会上的各种事件,更广义地说,各种现象,我倾向于从道德判断的角度来看待。人们陟罚臧否、评东论西,其实往往都是基于各自的道德规则或道德标准做着道德判断。

我在阅读一篇文献(Monroe, Dillon, Guglielmo, & Baumeister, 2018)时,由摘要的第一句话,想到了一个重要问题:道德判断的基础,或者说依据、理由,是关于道德的客观规则还是主观标准?抑或是客观规则与主观标准的交互作用?

其实,涉及道德判断的问题,常常出现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这种情形并不表明人们没有公认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即,客观规则),它显示的是,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更倚重主观的道德标准(即,主观标准)。

显然,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既要依据客观规则,又要依据主观标准。我认为,道德判断的基础是特异性的道德规则,是个体改造了客观规则,也就是主观标准。那么个体如何改造客观规则的?或者说,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主观标准的重要或核心因素哪些?这是道德判断研究的主攻方向——已有文献基本就是这样的,虽然,作者往往没有意识到,从而也没有明确指出来。

判断,原本就是具有主观性的,道德判断自然具有主观性。然而,人们追求的是判断的客观性,并往往先为此制定规则,要求人按照规则判断。对于道德判断情况亦是如此只是此时通常没有明确指出规则,而是假定人们已经习得内化了有关的道德规则。那么,对于道德判断,人们有无习得或内化道德规则是一个问题,虽然,许多研究都内在地假,被试已经具有社会所需的道德规则

尤为重要的是,即使假定人们都具有社会所需的道德规则,人们在使用这些规则时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道德判断研究的关键问题,其实是人们如何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道德判断。人们在道德判断时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道德判断的主观标准

相应地,通常的道德判断研究,究竟考察是什么?是人们习得的客观规则?从而,认为道德判断能够反映人们的道德水平?还是人们的主观标准从而,认为道德判断只是反映人们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特定反应

我发现自己又回到了以前思考过的重要问题:道德判断研究,考察的究竟是人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还是道德判断标准。由此,让我想到了心理物理学中的信号检测论——这种技术能够区分人们做出反应时的能力和主观标准。因此,我认为可以借助信号检测论对道德判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同时,道德判断的主观标准显然是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其他心理属性,考察能力是更重要的,对于道德判断,考察主观标准可能更重要。基于我的分析,可以进行推断,个体道德判断的结果可能不是他们道德水平的反映,而是他们主观标准的反映换句话说,个体做出的道德判断结果,可能高于他们的道德水平,也可能低于他们的道德水平。

有了这样的思想,就容易理解道德判断的一些貌似奇怪的现象,例如,道德判断的内-外群体效应——同样的道德行为,如果是内群体的成员做出的,会被人们判断得更道德;同样的不道德行为,如果是内群体的成员做出的,会被人们判断得没那么不道德(Valdesolo & DeSteno, 2007)。

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争议,用道德判断的镜头看,也是争议各方基于自己主观标准进行判断的结果。大抵如此。

    参考文献

Monroe, A. E., Dillon, K. D., Guglielmo, S., & Baumeister, R. F. (2018). It's not what you do, but what everyone else does: On the role of descriptive norms and subjectivism in moral judg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77, 1-10.

Valdesolo, P., & DeSteno, D. (2007). Moral hypocrisy: Social groups and the flexibility of virtu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689-69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1355.html

上一篇:N美技术(N = 3, 4, 9):原理、思考、检验
下一篇:气温数据:模型拟合与研究反思
收藏 IP: 116.9.46.*| 热度|

14 农绍庄 郑永军 尤明庆 刘立 陆仲绩 陈志飞 徐长庆 周忠浩 曾杰 李学宽 刘秀梅 吴国林 杨正瓴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