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研究者,都在用自己的镜头对准世界 精选

已有 7006 次阅读 2021-5-7 23: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在看一篇时间心理学方面的文章Gruhn, Sharifian, & Chu, 2016时,接触到一个理论——社会情绪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Carstensen, 2006)。这个理论认为,个人生命中还剩多少时间的主观感受决定着各种目标的优先级;老年人更关注于具有情绪意义的那些目标,因为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未来时间透视更为有限。

该文是201609Psychology and Aging特辑(Special Issue on the Role of Time and Time Perspective in Age-Related Processes)上的一篇。在该辑的8篇论文6篇都是以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为框架开展研究的报告,另外两篇涉及的是时间在年龄相关过程中的作用。这些论文也提到了时间透视理论(Time Perspective Theory, Zimbardo & Boyd, 1999),并且指出时间透视理论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是不同的理论观点。

由此,我获得一个重要启示:所谓不同的理论观点,其实犹如不同的摄影摄像镜头。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由于各种原因,不同单位的摄影摄像设备,在新闻发布现场或其他采访现象,处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有时也只能处在那样的角度和位置——对目标现场进行摄影摄像。从而,不同单位发布的相同事件的影像很可能是不同的,至少视角是不同的。除非有人故意歪曲事实,否则,人们一般都能理解相同事件的不同影像。同时,新闻媒体机构也更清楚这种现象,一方面,他们尽可能获得有利位置和角度;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并接受其他机构报道的影像跟自己报道的有所差异。

类似地,科学研究可能也是这种情形,不仅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是从不同角度和位置研究相同或不同的问题,而且就是相同学科的不同研究者,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研究相同或不同的问题。当然,此时的角度和位置是广义的,例如,是研究素养、研究层次、研究境界。特别地,相同学科的不同研究者在考察相同问题时,亦可能就是因为角度和位置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和结论有所不同。与媒体摄影摄像者不同的是,科学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只有自己得到的结果和结论是正确的,异于自己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则是错误的。显然,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毕竟,无论采用多么客观的科学研究标准,都无法真正让不同的研究者处于相同的角度和位置,从而上述问题也总是存在的。

我进一步想到的是,对于同一研究问题,提出各种理论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合理的。不同的理论,就是不同的镜头,就是研究的不同角度和位置,对于考察相应的问题也总是有意义的——虽然,这些不同理论的价值是有差异的。当有更多的镜头时,对相同问题的摄影摄像也会更加全面和完整,也更有利于理解和认识相应的问题。

我以前浏览人格心理学的文献,也看到lens这个单词来表达理论的情况(Jonason  & Jackson, 2016),当时想到的“棱镜”,现在知道了,就是“镜头”。

其实,我还曾想过,这样的镜头是聚光灯——舞台上不同位置和角度的聚光灯,尤其是那些可以变换角度和/或移动位置的聚光灯,舞台上的演员或道具在这样的聚光灯下,会有不同的效果。

我想,无论什么研究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镜头来开展研究,并且一定存在很多镜头;同时,也应当存在位置和角度更为有利、更为优越、更为独特的镜头,研究者应当努力寻找、确定、使用这样的镜头!

参考文献

Carstensen, L. L. (2006). The influence of a sense of time on human development. Science, 312, 1913–1915.

Gruhn, D., Sharifian, N., & Chu, Q. (2016). The limits of a limited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 explaining age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functioning. Psychology and Aging, 31, 583-593.

Jonason, P. K., & Jackson, C. J. (2016). The dark triad traits through the lens of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0, 273-277.

Zimbardo, P. G., & Boyd, J. N. (1999). Putting time in perspective: A valid, reliable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tric.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 1271-128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85502.html

上一篇:中介效应分析:暴露了更多研究秘密
下一篇:心理学家应当知道的十位统计学家
收藏 IP: 113.13.44.*| 热度|

21 薛泉宏 尤明庆 郑永军 李毅伟 彭振华 钟定胜 毕重增 武夷山 罗娜 徐长庆 杨正瓴 黄永义 黄式东 陈新平 黄河宁 农绍庄 孙颉 陈志飞 张鹰 陆仲绩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