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
非暴力沟通
2024-8-12 11:10
阅读:2150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圣经 ·马太福音7:1

《非暴力沟通》是我看过的心理学书籍中最容易懂而又最有实操价值的一本书。合上书,我不禁想到,假如我的父母在养育我之前也看了这本书并且按照上面的方式来教养我的话,那么会养出一个多么不一样的我来?我现在自己读完了,如果我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来教养孩子,那么我会养出一个怎么样的孩子来?我看了看在旁边不太情愿写字一玩游戏就两眼放光的孩子,通常在我们之间流动的是善意和慈悲呢?还是单向的命令和唠叨?

指责、侮辱、贴标签、批评、比较、分析……这些说话的方式都被本书的作者马歇尔博士标记为疏离生命的语言,用这种方式说话的人都难以体会人天性中的慈悲和善意,并常常陷入充满批判的对与错的世界中,于是冲突和暴力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或在酝酿之中。这样说话时,我们满脑子都想的都是别人哪里说得或者做得不对,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们也会这样批评自己,于是我们早早地又学会了与自己的内心隔绝,形成一道道自我防御的机关。当我们摒弃这样的说话方式,开始聆听自己和他人内心的感受和需要时,有些冲突就自动消失了,“在是非对错之外,有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这是多么美的遇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区分观察与评论,有些人所说的懒惰,另一些人却说那是淡泊人生,有些人所说的愚蠢,另一些人称之为看法不同。“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没有评论就没有情绪,所以人类智力的最高表现就是情绪极其稳定,比如佛祖。第二个要素是学会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建立自己的感受词汇表,作者分别列出了一些表达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的相关词汇,分别都有一百多个,一个真正成熟的人能够捕捉到这些感受之间的细微差别,,比如如何区分fascinatedfulfilled,然而对许多人来说,他所能体会的感受就像军号上的音符一样单调。好在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一个成熟的人必须为他自己的感受负责,在通往情绪自由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经历从“情绪的奴隶”到“面目可憎”的过程,最后才做回“情绪的主人”,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越是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人,越有可能得到善意的回应。所以非暴力的第四个要素就是——请求。提出请求是为了拉近我们跟周围人的关系,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非暴力沟通提倡使用正向的语言,提出具体的请求,而人们习惯于使用含糊抽象的语言将自己的愿望暗示给他人,却不提及希望对方采取那些具体的行动,这是各种冲突的真正起源。

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到了你这里,如何有效地进行非暴力的沟通呢?首先要同理他人,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生命中的情境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每时每刻却如新生儿般,带着崭新的面孔,也未有过也永不再现。生命呼唤着你与它同在当下,负责而又全心投入。”如何一个人需要同理,我们却试图通过安慰或者建议来搞定对方的问题,他人往往会感到沮丧。并且,如果我们习惯为他人的感受承担责任并因此而自责,那么关注他人的感受与需要则会变得非常困难。所以我们自己也需要先获得同理才能更好地同理他人。我们越是能够与他们的感受和需要相连,就越不害怕袒露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展现内心的脆弱,是因为我们想要显得“强悍”,害怕失去权威感和掌控感。

非暴力沟通最关键的应用在于改变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用暴力的方式对待自己,就很难真正做到善待他人。当看不到自身的美好,我们就和生命的源头、神圣的能量失去了连结。一旦我们将自己视为充满瑕疵的丑陋物件,那么以暴力的方式来对待自己还奇怪吗?有一个词拥有强大的威力激发人们的羞愧感和罪恶感,并经常被我们用了评价自己。它充满暴力,并且根深蒂固地烙印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个词就是“应该”,通常我们对自己说“应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抗拒,因为人天生就不想成为奴隶,不愿这种支配感是来自外部世界还是我们自身。当我们意识到正在做的事情无法滋养生命时,我们的挑战是在这个当下如何评价自己,是对自己心怀尊重和慈悲,还是心怀怨恨和愧疚?当我们指责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问自己:“我这样为难自己,是因为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以同理心倾听自己,我们就能听见行为背后内心深处的需要,一旦和自己建立充满同理心的连结,我们就能宽恕自己,然后有觉知地根据需要和价值来选择行动,而不是为了逃避内疚、羞愧或者惩罚。

愤怒是疏离生命和引发暴力和思维方式造成的,所有的怒气背后,都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许多人很难表达自己的需要,社会教会了我们评判和侮辱的语言,每个人都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忽视了自己和他人其实有着共同的福祉——那就是让生活更加美好。当我们提出一个请求时,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要尊重他们的回应,然后集中注意力找到双方的需要,然后在寻求策略去满足这些需要,满足了双方需要的那一刻,所有人身上那些所谓的“问题”和“怪癖”就都自动消失了,所以我们不要急于给自己和别人贴上标签。马丁布伯将两个相遇时以脆弱而坦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过程称之为“我与你”的关系,而权利关系则与之相反。“示弱”并不是真正地软弱,“强势”并不能带来真正地信服。我们和对方要建立真诚坦率和双向的关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单向输出关系。

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彰显自身内在的荣光,它存在于每个人之中。当我们容许自己的光芒闪耀,也就默许了他人一同绽放。当我们挣脱了自己的恐惧,我们的存在也会让他人得到解放。

 

我渴望我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由衷的给予在你我之间流动。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实例

最近我嫂子带着她儿子来青岛看病,这孩子今年才19岁,却已经被精神疾病折磨了许多年,身体也出现了各种不适。之前我对我嫂子有一种很深地先入为主的观念:我认为她不是一个好母亲。这仅仅基于我学的一点点肤浅的心理学知识。这回我决定摒弃这种想法,我开始问自己,她的需求是什么?肯定不是一个生病的孩子。她希望孩子早日康复,于是这一点上我们达成了共识。于是我看她眼光就变得不同了,她只是一个可怜的母亲,有着正常人的欲望,她需要帮助,她在家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我能做得不是评判她,而是给予她我的理解和帮助。所以我们这几天的相处变得容易了许多,我发现当我放下对她的评判之后,我感到出乎意外地放松,她也不那么紧绷绷的了,就连我侄子的病情都看起来好转了不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何青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002-144615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