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地质之谜》系列之一:古人眼中的火山之谜
文/马志飞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然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
这是我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所作的一首诗。唐天宝八年(749年),岑参赴西北边陲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僚,途中写下诸多诗篇,其中既有描绘边塞壮美风光的,也有抒发戍边将士豪情壮志的,这首《经火山》即为其中之一。时隔1000多年之后,我们今天依然为岑参大气磅礴的诗句所震撼,但也对其中记载的一些地理现象感到不解,比如:诗中所说的“火山”究竟是座什么样的山?
岑参笔下的火山
岑参的诗以“雄奇瑰丽”著称,意境新奇,热情奔放,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我们所熟知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出自他的笔下。但岑参的诗又具有很强的写实特点,天山雪、火山云、狂风卷石、黄沙漫天、金甲狐裘、胡琴羌笛……这些典型的西域和边塞景物,极大地渲染了边疆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岑参的诗,就会发现,关于火山的描写至少出现了5次。除了《经火山》之外,还有如下这些。出自《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出自《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的“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出自《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中的“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以及《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一诗中的“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
这些火山都是地下岩浆活动形成的那种山吗?不可否认,我国新疆确实有火山存在,如昆仑山阿什库勒盆地就有十余座火山,历史上也曾经多次喷发,迄今仍保留着熔岩台地、熔岩丘、火山锥等诸多火山地貌,最近的一次喷发发生在1951年5月27日。但是,从岑参的描绘中,我们没有看到关于炽热的岩浆、喷发的固体碎屑物、刺鼻的气味以及震耳欲聋的声响等内容。很显然,他笔下的火山并不是我们现在地质学研究中所指的火山。
火山实为火焰山吗
然而,如果真的认为岑参诗中描写的就是火焰山,还有一些说不通的地方。火焰山位于吐鲁番市与鄯善县之间,也就是说它在鄯善县的西面,岑参说它“突兀蒲昌东”,蒲昌即为现今鄯善县,这该如何解释呢?他还说“火山突兀赤亭口”,赤亭口是古时人们进入西域的必经之路,位于鄯善县七克台镇附近,与火焰山明显不在同一位置。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新疆的边塞诗人,岑参不可能犯下这么低级的地理错误,如果说他仅仅是笔误,对比诗句前后,若将“东”改为“西”根本就不押韵。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火焰山所在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夏季炎热干燥,但冬季异常寒冷,年平均气温只有14.5℃。岑参说他在严冬来到这里时能够感受到山下刮的热风,人和马都汗流不止,这是不是有些太夸张了呢?
于是,关于“火山就是火焰山”的说法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真火真焰的煤层自燃
我国学者胡淼在《唐诗中的博物学解读》一书中认为,过去人们对岑参的《经火山》多有解释不清的地方,甚至被进一步神秘化了,完全不了解或完全忽视了新疆地区广泛存在的煤炭自燃现象,因而未能解释为什么在严冬还会出现“赤焰烧虏云”“人马尽汗流”的现象。
所谓煤层自燃,指的是在天然条件下,露天煤矿、矿井内部以及储煤场等地的煤炭自发燃烧的现象。由于煤炭与空气具有一定的接触面积,会逐渐发生氧化作用,使得煤炭的温度升高,当累积的热量达到一定程度,导致温度达到了煤炭的燃点时就有可能引发煤炭自燃现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志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8217-135244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