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龙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lcas 物种适应性、分布与进化

博文

为什么不要把引进的青年教师称为“论文写手”? 精选

已有 24246 次阅读 2018-8-22 15:29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最近,南京林业大学李明阳教授的博文《人才引进背后的隐忧》引发热议, 各大网络媒体竞相转载。由于受到多方关注, 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杂志还就此发表文章《引进林学人才,竟不认识树木?行业院校争抢“论文写手”引人忧》。

这篇博文讨论了引进人才的标准、数量及其与现有人才的关系。文中强调,一些农林院校最近几年引进的人才  “基本上是在利用开放式数据源、在电脑上玩模型的论文写手。一个林业专业学科,引进的师资不认识树木、没有野外调查实践经验,天晓得如何胜任教学任务” ,“大部分以补充师资身份引进的青椒在成长的初期以消耗资源为主” ,“除了C9集团少数以科研为主导的一流高校外,绝大部分学校绝大部分教师的主要工作还是教书育人”

李教授的这篇博文, 可谓针砭时弊, 列出了当前高校引进人才的一些问题,例如只看论文影响因子和数量,忽略人才在教学等方面的能力等。诚然,引进的人才的标准和数量, 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资源有限,引进的人才与在职人员也存在各种矛盾, 特别是待遇方面。不过要看到,绝大部分人才引进单位在引进人才之前,用人单位是经过充分论证的,特别是引进人才的科研水平,更是要经得起考验。恐怕没有哪一所大学愿意引进无科研论文发表的“人才”。

1. 学术论文的形式与内容

当前, 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他/她能否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研究论文是科学家最主要的交流媒介,报道新发现,提出新理论,对原有理论进行批评和改进,评论研究现状并做出进一步展望等等,都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进行的。

为什么一定要在期刊上进行讨论,而不是通过博客或者QQ群,微信群讨论呢? 这是因为研究论文需要对针对某一个问题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学术论文要说清楚前人做了什么,有什么观点,问题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还不清楚,作者的理论和假设是怎样的,应该如何检验,数据是怎样采集的,怎样分析的,得到了什么结果,结果的意义是什么等。论文不但要充分涉及这些方面,而且每一个论点和证据都要提供详细的参考文献,列出前人在某一个问题的贡献,并提供文献的作者、年份、题目、期刊、卷、页码等。如果研究中使用了软件,不仅要列出软件名称, 还要提供软件的版本,甚至获取方式和获取日期。近几年兴起的可重复研究(reproducible research), 更是提倡作者提供原始数据和计算机代码(如R\Python\Matlab\SAS的原代码)。 由于涉及的内容复杂,为了方便理解和撰写,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要遵循十分严格的范式,学术论文一般分为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等几大部分,并有摘要、参考文献,并常有附录。因此,有人甚至戏称学术论文比八股文更为八股。

学习过学术写作的人都知道,学术写作所用的语言要求平实易懂,与文学语言有所区别。在小说、诗歌、散文中,为了传递情感,语言常常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然而学术论文主要是陈述事实、阐述思想,要求句式简单,易于理解。同是文章,学术论文行文要求有理有据,与小说和博客的文字是有很大区别的。

2. 发表学术论文的难度

 “写手”这个词本无贬义, 但是用在这种语境下, 就有一定的贬义。笔者认为, “写手”这种提法是不合适的。 “写手” 原本是指会写东西的人,可泛指各种从事写作的人:写博客的人可称为写手, 写网络小说的人也可以称为写手。然而将写学术论文的年轻学者称为“写手”, 难免会让不了解学术研究, 不了解学术论文写作的人产生误解:认为科研论文人人都能写。如果科研论文人人都能写, 那么大学何苦花重金引进科研人才?

科研论文从形式和内容的复杂性已经决定撰写时要耗费极大精力。然而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学术论文的灵魂是创新,论文当中或多或少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认知。新发现和新认知,是科学能够不断提升人类对自然认知的保证,也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意义。一篇学术论文是否能够在主流刊物发表,其创新性、研究的合理性,撰写等都非常重要。而这些都要经过同行评议。论文能否发表,不是取决于作者自己,也不是取决于期刊的编辑,绝大部分论文都要经过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年多的审稿过程。稿子是谁来评审呢?一般是研究方向相同或者相近的23位匿名审稿人,有时候甚至是双盲审稿,稿件作者不知道审稿人是谁, 审稿人不知道稿件作者是谁,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和公正。由于研究和论文难免有一定的缺陷或者瑕疵,或者由于稿件写的不够好,如逻辑不清, 语言不过关等,拒稿是家常便饭。 有些期刊的拒稿率甚至高达90%。越是重要的期刊,文章接受发表的难度也越大。

世界上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很多,但是主流的期刊数量有限。主流期刊,一般是业界关注率比较高的期刊。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他同行比较容易见到,所以研究的成果也更容易受到关注。以生物地理学和群落生态学为例, SCI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一般是主流期刊, 而排在最前面的,有时候也称为“权威”期刊。这些刊物包括 Nature , Science, PNAS, Ecology Letters, Ecological Mongraph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Ecography, Ecology, Journal of Ecology, Oiko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等。 只有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这些刊物上,才更容易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承认。如果论文没有发表在这些刊物上, 并不是说研究就一定不重要或者不好, 但是难以获得学术界关注和承认是肯定的。如果科研人员没有重量级的论文发表,就难以获得学术界承认,基本上只能自娱自乐了。 这也是为什么顶尖学者一定要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主流刊物上。

3. 科研是怎样促进教学的?

李教授的博客中提到, 一些引进的人才只会写论文,连认树木都不认识, 难以承担教学任务。笔者认为这基本上是杞人忧天, 而且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对立起来是不好的。

现代大学的功能,主要包括通过传播思想、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为社会服务,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等,保证科学和文化能够很好的传承。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的高等院校有理工、农林、师范、综合院校等区别,但若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若以李教授提到的C9院校以科研为主,其他院校以“教书育人”为主是不妥的。如果C9以外的院校都不做科学研究, 只做教学, 那么这些大学是否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只重教学不做科研的后果, 当然就是无论文产出,老师缺乏课题经费,学校学术声望降低,学校排名下降, 最后学生是否愿意就读都成问题,何谈学校发展? 何谈大学的社会责任?

当然,在这样学校里经历过“教书育人”熏陶的学生仍然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但是不做科学研究, 不了解研究进展的教学,究竟会优秀到何种程度还很难说。我国大学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上, 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欧美一流大学的教材。原因之一可能是编写教材的老师,很难有精力大量阅读国际上最前沿的进展并编写到课本中,以致中文教材滞后于同时期欧美英文教材。当代科学研究学科划分十分精细,技术和认知更新都很快, 如果只从事教学而不做研究,不写论文,甚至很难读懂最新的研究进展,势必对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不应该是"论文写手连树木都不认识,何谈教学?"。恰恰是因为这些引进的青年人才在写论文, 能够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才能将新知识和新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启发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以“不认识树木”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对这些青年教师来讲是不公平的。他们所教的课程,是否一定要求“认识树木”? 认识多少种树算认识树木? 他们的课堂,学生是否满意? 是否达到了学校的教学要求,这些恐怕并不是“认识几种树木”那么简单。如果授课教师未能达到教学要求,最早有意见的恐怕是学生本身。没有经过学校和学院的批准,教师是否能开展教学工作? 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管理机构难道会坐视不管?

4. 不做实验的科研不是好的科研吗?

博文中说,这些引进的人才, 基本上是“利用开放式数据源、在电脑上玩模型的论文写手”,然而利用开放式数据源, 通过运行模型的结果撰写论文是近些年兴起的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的主要方法。如果认为研究人员不自己做实验,亲自收集数据就是在钻科研的空子,其实是十分荒谬的。

近年来,生命科学从宏观上和微观上都积累了海量的数据, 如保存DNA序列、蛋白质序列和基因组学信息的Genbank数据库, 保存物种分布数据的GBIF NSII数据库, 保存全球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的USGS数据库,保存植物功能性状的TRY数据库, 保存物种化石记录和分化时间的 TIMETREE (http://www.timetree.org/)网站 还有诸如地震数据、人口数据、光污染数据库等等。 这些数据库基本上实现了开放获取。 例如,要查询某一个种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是否濒危,查询GBIF数据库就可以了。这些信息在不同的时空尺度有一定的规律性,找出其中的规律以及理解背后的机制,正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通过实验收集数据,获得的新认知是科学发现,而对现有大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获得的新认知也是科学发现, 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前文提到,在学术领域, 发表科研论文是要经过同行评议的, 现代科学的主要发现是通过学术论文展示的,既然能够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研究的重要性当然是有目共睹的。

当然, 不排除有些作者以发论文为目的,论文的方法和材料都缺乏创新性,但是这样的论文即使能发表, 在学术界也没有多少人关注,很难发表在主流期刊,更谈不上权威期刊。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大部分人是想做出出色的原创性成果的。诚然,大部分研究只能对学科发展做出有限的推进,不过质变是建立在量变基础上的,证据不断积累,学科之间不断融合,才能促进新的理论或者新的方法的诞生。

前文提到的论文,为一般的研究论文,但是科学论文还有综述性论文等。综述又分为描述性综述和系统性综述。Meta analysis(整合分析)就是综述的一种。在meta analysis中,研究人员在充分搜集文献的基础上, 从现有文献提取数据,然后根据每个研究的样本量给予适当权重,再进一步计算各结果的重要性等从而做出判断。Meta analysis不仅阐述某一问题的研究进展,也会对相应的理论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一些结论,获得新的认知。Meta analysis也不做实验,只是提取和汇总数据, 然后运行通过软件得出结果,但由于确实能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有理有据, 所以也能够以重量级的科研论文形式发表, 而且在学术界也很受欢迎。

5. 人才引进与青年教师的生存困境

当前, 青年教师的生存状况总体上令人忧虑,但这是否是由于人才引进导致的? 引进的青年人才是否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从而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呢? 当然, 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与高校青年教师微薄的薪水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 而发表论文,获得科研项目支持, 对于职称晋升, 改善青年学者的生存状况至关重要。从国外或者外校引进的青年教师,在待遇上可能确实相对好一些,但是仍然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毕竟在科研领域,不发表论文, 没有研究成果,就不可能拿到基金资助,不能晋升职称,此时就很难谈上事业上的发展。指出本校人才和引进人才待遇之间的不公平当然是好的,但是人们更为期待的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措施和具体建议。

6. 结论

青年教师是大学科研、教学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投身一线工作都是需要鼓励和爱护的。如果将能写论文的青年教师贬称为“写手”,那么所有的科学家或许都是“写手”了。

参考

http://www.banyuetan.org/jy/detail/20180814/1000200033136041534209038987589123_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123826.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662-1130543.html

上一篇:生态学家、生态学研究与媒体
下一篇:天文爱好者Brandon Rhodes和他的程序包PyEphem, Skyfield
收藏 IP: 113.28.150.*| 热度|

21 张传领 杜彦君 王云泉 张成岗 吴承明 彭真明 丁凡 刘向 郭景涛 黄永义 张亮生 任磊 高友鹤 张坤 冯兆东 李斐 王启云 戴小华 李心诚 廖梓延 宁金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