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雯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huxie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充实的过好当下,雯雯,加油,相信自己,静心、静美、静善!

博文

手机屏幕加硬涂层黑科技-涂1涂就知道了

已有 5157 次阅读 2017-10-15 15:1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手机屏幕黑科技

21世纪,有一种不安感叫做:手机没贴膜

手机碎屏这事,实在很难避免。


换个屏幕吧,贵!

买个新手机吧,更贵!


虽然说你也想享受“轻薄手机”,手机厂商也在不断提高屏幕强度,但都没有办法阻止人们拿到新手机第一件做的事是贴膜。


这些年来,想必你已经见识过不少贴膜种类,说不定还掌握了一手优秀的贴膜技能。


见惯了磨砂膜,钢化膜,熟悉了防窥膜,全身膜,你知道还有一种液体膜吗?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种神奇的液体膜。


这种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纳米级无形的液体薄涂层,当它与屏幕接触后,纳米级液体会附着于屏幕表面,从而形成一层坚固的纳米级保护膜,将你手机屏幕的防划抗摔能力瞬间提升 15 倍。


要知道,诺基亚砸核桃、锤钉子,曾被用户传为佳话,而有人却说这款液体膜摩擦摩擦之后,手机的屏幕居然比诺基亚还刚。



官方解释称,这款液体膜含有纳米二氧化钛颗粒,能填补手机玻璃屏上的微孔,在屏幕上形成保护层,让手机屏达到蓝宝石级别的 9H 硬度。



由于强化屏幕是通过纳米粒子填补手机屏幕上的微孔,不用担心贴膜的气泡,因此手机厚度不会变化,屏幕触感依旧平滑,相当于是套上了一层“隐形的盔甲”,手机裸奔也不怕啦。


这款液体膜真有这么厉害?


设计团队也怕你不信,因此不仅自己来了个 360 度全面大虐待,还找了权威第三方机构 SGS 公司做正式的实验测试。

设计团队把涂了液体膜的手机从 1.5 米的高处扔下,摔了 9 次才把手机屏幕摔碎。



特别注意,外伤没有,内伤才是致命,不要轻易尝试,除非你是土豪。


用钉子、钥匙,甚至是充电宝砸,屏幕依旧完好。



甚至还有丧心病狂的网友们拿刀刮······


实在太牛X了!


SGS 的实验测试显示,用碳化钨硬质合金钻头(硬度高于沙子),模拟日常使用场景,用 250g 的力度在 iPhone 手机屏幕以每分钟 30 圈的速度进行划刻,未处理的 iPhone 原装屏在 15 圈后产生划痕,而在纳米液体膜的保护下,直到 225 圈才出现划痕。




你的手机即将拥有金刚不坏之身!防刮亲测过程——


给手机涂上液体膜



用剪刀开始虐屏幕,刮刮刮


刮了1分钟后,屏幕依旧完好!




使用起来非常简单——


首先,取出清洁湿巾清洁屏幕


接着,用橙色纤维布擦干屏幕


取出液体贴膜湿巾,均匀擦拭屏幕30秒

再静置等上5分钟


最后

每隔5分钟用液体贴膜湿巾擦拭30秒

重复2次

你的手机即将拥有金刚不坏之身!




纳米液体膜涂完之后可以保护手机长达 12 个月之久(当然建议你 6 个月再涂一次),除了抗衰防刮,液体膜还能防水、防辐射;同时又能杀菌和提升色彩度。


由于是液体膜,因此适用于各种型号的手机,同时也适用与平板、眼镜等硬玻璃显示屏,但类似电脑屏幕,塑料玻璃这样的软表面就不适用了,因为液体膜会因无法均匀覆盖而出现结块现象。

虽然液体膜能让屏幕抗击普通的刮擦和冲击,但毕竟不能真的把你的手机变成金刚不坏之身,所以小编建议各位不要玩暴力测试,因为遇到强烈撞击,屏幕依旧会受损。

这款纳米液体膜的推出,标志着手机贴膜在电子屏幕防护上迈出了一步。随着全面屏手机的普及,相信屏幕保护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依旧是手机防护的重点,所以,多知道一种保护屏幕的手段,总是好的。



加小编微信

进专业大咖交流群

(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名称+具体从事领域哟!)



资讯|咨询|智库|数据|光学镀膜产品|深度合作

商务合作:xiechanghua@foxmail.com

投稿荐稿:44658997@qq.com

或加微信:xchloveyou

稿件一经选用,优先稿酬回馈










找产品、需咨询

就上光学薄膜前沿 www.opticsrd.com

记得这是一个活的公众号












—END—



关注我们,从这里开始








本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44658997@qq.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发有好礼相送哦!)



猜你喜欢

●减反射与工艺的专利100篇目录

● 光学薄膜的应用

● 光学薄膜工艺你必须知道

● 你真的懂光学薄膜吗?

无柔性不显示,讲述柔性OLED屏时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33479-1080908.html

上一篇:爱情与歌
下一篇:大同-不是仅有煤的古都
收藏 IP: 123.157.129.*| 热度|

2 李颖业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