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珑
灵隐寺(一)
2025-1-13 21:35
阅读:802

西湖转完以后,下一个目标不能确定。灵隐寺是一个备选,但它是要门票的,问了一下朋友,朋友说:值得去。

于是,我们就去了。

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灵隐寺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深山古寺,云烟万状。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灵隐寺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一千三百间,僧众多达三千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主理寺务,并挥洒翰墨。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立志重建,广筹资金,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梵刹庄严,古风重振,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新中国成立后,灵隐曾多次进行大规模整修。于今,在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方针下,在方丈光泉法师的引领下,灵隐寺两序大众以"充分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建设东南人间净土"为发展目标,使灵隐这座千年古刹,法幢高树,海众安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碑,人好多,但我觉得很难拍。

南方寺院这种姜黄色的墙很好看,北方都是红墙,有点太严肃了。

入口人超多,很长的队,每个人都在拍这个门头,队伍就更慢了。

最近网上有个关于灵隐寺的梗,好玩。

看不懂的现代雕塑,环保的意思吧。

门口这个大树真好看。

理公塔,南方潮湿,塔身发黑,塔不算高大,但是精细的很。

这是早期的佛像吧,生动的很。

这面山很漂亮

所有的佛好像都在笑,很和气。

这尊极漂亮,感觉小时候经常在各种宣传画上面看到,现在反而见的少了。

换了一个角度,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各有不同神态,好看。

游览到此,会觉得进不进庙都无所谓了,这些佛像看了就很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2763-14686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