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
生均100册,你的图书馆达标了吗? 精选
2022-8-20 11:26
阅读:8671

 1

今天接到一位同行朋友的电话,询问馆藏纸质图书的指标问题。

她目前所在的是一所高职院校图书馆。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要求,本科社科和师范类院校需要达到生均图书100册,生均年进书量4册的要求,而高职类学校需要达到生均图书80册、生均年进书量3册的标准。目前他们的差距还比较大,因此询问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这其实是一个谈论多年的老问题。虽然是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但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普通地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类高校而言,这个“基本”,要想每年都能够完成好,实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下是多数馆面临的困难。

    ---底子薄,好多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合并几所中专、专科类学校升格而来,以前没有积攒下家底,而前些年赶上高等教育扩招,学生总数增长不少,而图书总量无法短时间内大幅增长。

    ---经费困难,对于部分学校来说,升格年或者评估年日子还好过一些,为了满足指标要求,经费会比较充裕。但毕竟学校要发展,千头万绪,用钱的地方多,欠账多了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

    ---馆舍条件差,空间紧张,买了那么多书也没地方放。

2

数量不达标,报表年年要,怎么办呢。于是,“有什么好办法”便成了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正经办法就是多给经费多买书。这招不行,只能出偏招怪招,常见的有以下几招,但都不是什么好招。

一是购买特价书,用较少的经费采购尽可能多的图书册数。特价书的关键在一个“特”字,这些书买回来,对于高校用户来说,除了占地方,不会有什么用,也不会有人借阅,属于拿金子换数字。

二是在捐赠上作文章。那些某某基金倒是能捐赠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图书,但可惜的是适合高校馆藏要求的比例微乎其微;那些搞师生捐赠的,除了呵呵,也无法多说些什么。

三是有的高校馆将期刊计算成图书,以前是合订本一册算图书一本,现在大部分馆都不再装订,每一期算一册图书。问题是这样也增加不了几本,因为纸质刊的订阅量也是断崖式下降的。

四是打电子书的主意。现在哪个馆没点电子资源,把电子资源折合成图书册数加到馆藏总量里面。看起来合规,问题是,报表上明确说是纸质书的生均总量和生均年进书量,电子资源另有一行单独统计,单独填写。没办法,要的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3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馆藏也是,馆藏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多年的持续建设才能形成体系,既不能突击也无法停滞,不然就会出问题,且难于弥补。

出版业也是有科学规律的,你不能说这五年钱少不买了,某一年经费宽裕,突击多买点。

无论是馆领导还是从事资源建设的馆员,都需要有对事业负责的精神,以及对事业的敬畏感。资源建设经费少,更要统筹把握,精打细算。以前有个说法,一个好的采访馆员真的是大半个图书馆。采编部曾经是图书馆最核心的业务部门,馆里来了图情专业的年轻人,都是优先做采编,也出了一些闻名业界的“书虫、书迷、书痴”型的采访馆员。

现在,采编都外包或者半外包了,一年有限的经费,数家招标书商来完成,资源建设工作真的是一言难尽。

读者决策采购、用户需求采购,名词一大堆,文章一大堆,可是看看自己的数据,每年的这些图书都是如何采购而来的呢?

4

好像又扯远了。其实好些图书馆对纸书的购买态度是有些复杂的,至少不是那么积极地多要经费多买纸书。一是空间有限,每年新增图书很快就面临空间饱和,无处存放。二是纸书阅读量逐年下降,每年外借量少得可怜,书都在架子上睡大觉。不是买得够不够多的问题,而是架子上的书如何让孩子们多读多借多利用的问题。

据说评估专家们并不是很在意生均图书是否达标,他们对图书馆的资源及利用会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态度。那就是说,大家的意见和声音其实已经传递到专家这一层面的。估计一个指标的修改和变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决策部门做很多的调研和论证。政策和标准是指挥棒,总要正视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

挂上电话前,我对同行朋友说:目前没有好办法。


【原文链接】

生均100册,你的图书馆达标了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20440-135190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