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吴福元院士作为IGGCAS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年会的第一个特邀报告,为我们做了题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及稀有金属成矿》,趁大脑现在还有余热,并结合笔记做一下整理,分享给大家。
报告环节
1、淡色花岗岩(leucogranite)是指暗色矿物含量小于5%的花岗岩。其一般含有富铝矿物,如石榴石和电气石等。其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一般为70-75%,铝饱和指数多大于1.0,很多淡色花岗岩落入过铝质花岗岩内。
2、淡色花岗岩根据所含特征矿物种类不同划分为a.二云母花岗岩;b.石榴石花岗岩;c.电气石花岗岩。其中二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温度最高,而石榴石花岗岩温度最低。
3、花岗岩中Eu的负异常一般指示在岩浆源区有斜长石残留,而斜长石残留则又表明岩浆形成深度较浅(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因为斜长石结晶压力较小吧?)。
4、Pearce(1984)曾将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作为作为同碰撞花岗岩(syn-collisiongranites, COLG)的代表,而新的研究表明,藏南的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形成时代为45-8Ma,集中分布于13-26Ma,与印亚大陆主碰撞时间(65-50?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范围)不吻合。因此吴老师认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不是同碰撞花岗岩。
5、真正同碰撞期间没有淡色花岗岩(吴老师说的应该是藏南)。
6、淡色花岗岩不是混合岩,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因为混合岩一般认为是原岩原地熔融而成,而原地熔融无法形成淡色花岗岩所具有的REE的四分组效应(i.e.除了Eu异常外REE元素分为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四组)。
7、淡色花岗岩中还有以下地化特征:147Sm/143Nd比值变化范围很大;其中的锆石的Hf含量最高可达20%(一般锆石中Hf含量小于2%);REE的四分组效应;这些特征都是高分异的特征。淡色花岗岩是经过强烈结晶分异作用的一种花岗岩。
8、藏南的打拉岩体为I型花岗岩;华南燕山期花岗岩也为I型花岗岩,而非前人认为的S型。不能见到花岗岩中含有白云母和石榴石就认为其是S型花岗岩。
9、钠长花岗岩又称碱长花岗岩,是分异程度最高的花岗岩。其An牌号为2-5。多与稀有金属矿化(Ni-Ta等)相关。
10、正常花岗岩的Be含量为4-6ppm,含有绿柱石的花岗岩Be含量很高,这需要25%的部分熔融发生4次结晶分异才可结晶出绿柱石。
11、与我国西藏紧挨的尼泊尔境内花岗岩中也发育有绿柱石、铌钽矿,指示岩浆发生高度结晶分异。
12、吴老师在藏南15个岩体中有13个发现稀有金属矿物。这些矿物有绿柱石、铌锰矿、铌铁矿等,但目前还未发现Li-Rb-Cs矿物,如锂辉石、透锂长石、铯沸石,这些矿物仅在前人的文献中报道在该地区有发现。
13、藏南的花岗质岩浆是沿着30°左右的拆离断层运移上来的,对应垂向运移60-70km(西藏地壳厚度),总位移120-140km。因此其具有充足的时间发生结晶分异。
14、地球化学异常显示藏南Be异常显著。可能是找类似稀有金属矿床的宝地(我加的这句)。
15、对淡色花岗岩而言,含Rb高,表明其分异程度高。
16、吴老师建议将花岗岩按照分异程度来划分,如未分异花岗岩,分异花岗岩等。
17、流纹岩中含有铍石(忘了说的是哪里)。
提问环节
1、李光明:藏南的有些勘探单位在冈底斯一带找Rb矿,这些花岗岩和你们研究的藏南花岗岩有和联系?(见报告环节第15条)
2、叶大年:Li、Be是周期表很靠前靠上的元素,而Rb、Cs是很靠左、靠下的元素,为何就会产在同一个岩性里。如何将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和地质过程、大地构造联系起来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大概是这么说的,记不大清了)。
3、李晓峰:前段时间在微信上疯传了一篇关于您(吴福元老师)的报道,主题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研究。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吴福元:那就是把文献读透。我平时读文献的时间占整个科研时间的一半以上。我们很多同学平时是没有读明白。有的文献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明白的,可能需要读五遍,十遍,下来都不一定真的弄清楚。我们需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我在西藏搞研究有10年了,在出野外之前,我专门花了2年时间来读西藏相关的文献。之后和李金祥一起出了10天野外,最后写了两篇文章,有一篇引用次数已经300多了。前几天刚从美国回来,在美国的时候尹安(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就说中国人喜欢reinventing the wheels(重新发明轮子,也就是嚼别人嚼过的馍馍)。我们很多人都是科学工作者,科学工作者是靠科学来混饭吃,并非真正的科学家。科学家做的事一定是别人以前没有想到、没有提过的、没有做过的。
4、陈振宇:吴老师您说藏南的这个淡色花岗岩是沿着拆离断层上来的,那么有没有野外的一些证据?
吴福元:非常好的问题。有的。我们看到的花岗岩多是以层状(sill)、席状(sheet)产出的,显示出构造拆离的改造。
小结
其实去年(以及更早的2013年在玉泉路研一的时候也是周老师的各种地化课)在听所里周新华老师讲博士生必修课地球化学课上他就强调搞科研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记得他的ppt里放了大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照片和事迹,当然也有Crawford奖获得者Wasserburg等等。不论搞什么研究,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里有两个方法,一、看文献,二多和国内外同行交流(参加行业国际国内会议)。要是不看文献,不和同行交流,自己琢磨几个月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别人在50年前都做了,不仅浪费宝贵的科研、读博时间,而且会极大地打击自信心。磨刀不误砍柴工,相对与同行交流而言,看文献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进行的活动,非常accessible,是创新的基础,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自己感觉就是因为文献读得太少,而且读过的仅有的一点还没读透,那怎么可能有深入的思考和创新的想法呢?我们做矿床学研究还需注意,万不可研究一个矿床,按典型矿床的套路研究完了画个成矿模型就完了,没有创新意识,这样不叫科学家。我们必须要刻意培养创新意识(当然创新意识也是来自大量文献阅读的积累),不能就矿搞矿。矿床虽然复杂,但我们需要从中提炼出关键的科学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决。
2017, be a real scientist rather than a scientific worker by starting from reading paperswidely and deeply. It is never to late to read papers.
于IGGCAS地6楼439
1/17/2017 9:43:15 PM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464587-102826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