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南屏
农耕与土木
2024-5-21 14:24
阅读:1393

    世界上许多国家传统建筑用石材建造,拱券结构,高大壮观,教堂等著名建筑数千年不毁

中国传统建筑为何不用石材建造,而用土木以致明清建筑已属稀有。

专家学者从思想文化的高角度视野看,在西方,建筑是艺术,教堂建筑作为永久性的纪念艺术,必须高大恢弘,唯有石材可千年不朽;中国自古提倡“卑宫室”,古人认为建筑(包括宫殿类最高等级的建筑)只是一种实用性技艺,并不要求建筑实体永久长存,能满足合理而适度的需要即可,不必用石材。

换个角度,从低角度视野,民居角度

农耕社会在中国绵延之久

农耕社会,土地是一切的源泉。人们世代依赖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衣、食、住等生存条件只能靠家庭自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在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元层面上实现自给自足。    

人们收获五谷果蔬、棉麻蚕桑;种植树木,自己动手制造农具器皿、桌椅橱柜;七八个亲友乡里帮忙就能盖房建起自己的家园。普通百姓均可根据自家的能力种树储材,打土坯,在自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或简或奢,自建家园。

 

    如用石材建房,石材开采、石构件加工、运输和石拱券建造技术等等不是每家每户都能自己办得到的。中国万余年来的农耕社会或许没有那么容易维系下来了。

从低角度视野看,民居建筑不是艺术,是生存的必须,土木家园农耕社会家庭单元力所能及的选择

(图片取自网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南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00375-143500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