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祥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与气候变化
2015-9-8 06:55
阅读:4270
标签:气候变化, 执政能力, 天灾人祸, 发展周期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与气候变化

        杨学祥,杨冬红

 

1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按持续时间长短排列)

 

排行

次序

 朝代

年代(持续时间)

气候条件

吕厚远葛全胜

许靖华

2

 

 

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600

公元前2200年冷

公元前1600年冷

公元前1200年冷

2200-1800年小冰期

1800-1250年适宜期

3

约前16世纪-约前1066600

1

 

 

西周

约前1066-771395

公元前900年冷

公元前600年冷

 

公元前300年冷

1275-700年小冰期

700-60年适宜期

 

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

770-256514

770-476294

475-221254

 

221-20615

 

秦汉暖期

公元200年冷

700-60

适宜期

 

4

 

 

西汉

206-公元23229

东汉

25-220(195)

 

 

 

 

三国

  220-265(45)

 

 

魏晋南北朝冷期

 

 

 

 

 

 

 

 

 

 

 

 

 

 

 

公元前60-公元600年小冰期

 

 

 

 

 

 

 

 

 

 

  221-263(42)

  222-280(58)

 

西晋

  265-316(51)

 

 

东晋

十六国

东晋

  317-420103

十六国

  304-439135

 

 

 

 

 

 

 

南北朝

南朝

  420-47959

  479-50223

  502-55755

  557-58932

北朝

北魏

  386-534148

东魏

北齐

534-55016

550-57727

西魏

北周

535-55722

557-58124

 

  581-61837

隋唐暖期

700年冷

600-1280年适宜期

6

  618-907289

 

 

 

五代

十国

后梁

  907-92316

唐后期至五代冷期

 

 

 

 

1280-1820年小冰期

后唐

  923-93613

后晋

  936-94610

后汉

  947-9503

后周

  951-9609

十国

  902-97977









 

 

2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按持续时间长短排列)(续)

 

排行次序

朝代

年代(持续时间)

气候条件

小冰期和相对冷期

5

 

北宋

960-1127167

宋元暖期

 

 

1200年冷

奥特1044-1080

南宋

1127-1279152

 

9

907-1125218

 

10

西夏

1038-1227189

 

 

1115-1234119

 

 

1279-136889

沃尔夫1280-1350

7

1368-1644276

明清冷期

1800年冷

史玻勒1450-1550

8

1644-1911267

蒙德  1645-1715

道尔顿1790-1820

 

根据朝代的持续时间,我们得到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的前十名为:周、夏、商、汉、宋、唐、明、清、辽、西夏(见表1-2)。

这样的评价也不完全公允。表1-2中可以看到,在气候暖期,朝代更迭次数减少;在气候冷期,朝代更迭次数增多。这表明,在寒冷期更能表现出执政能力的强弱,在冷暖时期的交界处,往往就是新旧朝代的更迭之处。如果持续时间相同,冷期的朝代执政能力比暖期的朝代执政能力更强。这就是说,暖期的汉、宋、唐和冷期的明、清的执政能力相差无几,旗鼓相当。明、清在小冰期鼎盛期长久维持统一,更显得难能可贵。

历史经验表明,气候变冷导致严重灾害发生,加剧社会矛盾,是考验执政能力的关键时刻,且不可以掉以轻心。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95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130.html

 

相关资料:

早在20世纪70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5000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5000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平均周期为1250[29]。杰拉尔德.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30, 31]。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15-17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400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25]

许靖华划分的小冰期周期:现代气候最适期A:公元1820年以后;小冰期B:公元1280-1820年;小气候最适期C(中古):公元600-1280年;小冰期D(公元初期):公元前60-公元600年(强潮汐在公元前53年);小气候最适期E(希腊罗马时代):公元前700-60年;小冰期F(荷马时代):公元前1275-700年;小气候最适期G(上朝):公元前1800-1250年;小冰期H(文明衰落):公元前2200-1800年;小气候最适期I(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2900-2200年;小冰期J(雪中人时期):公元前3400-2900[32]

 

研究称全球变暖已达500年周期顶峰

接着或将步入变冷周期

2014-02-27 | 来源:中国矿业报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之前,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人们普遍认为这“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

  比如,有种说法称,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使得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

  然而,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格局,是在地质时期气候长期演变背景下形成的。由于自然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模拟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器测温度记录也仅有近百年的历史,因此要客观地认识百年来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规律,需要从更长时间尺度的自然气候变化历史中去了解:数千年来的气候冷暖变化,是否存在百年尺度的自然周期?今天的气候变暖,是否叠加了自然周期的变暖过程、是否超过了自然周期变暖的幅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学科组和国内同行最近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

  他们研究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太阳活动的500年变化周期,可能是驱动自然气候百年尺度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科研人员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5350年以来(到公元2005年止)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

  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相互消长,分别是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含量,两者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约每500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500年周期。

  他们对气候周期性变化驱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认为,太阳活动可能是驱动气候500年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另外,即使不考虑中全新世以来的总体变冷趋势,仅从最近一次的变暖幅度上看,约5350年以来,近一百年来的气候变暖幅度并不是最高的。可以说,今天人类影响的气候变暖,应该叠加了自然周期的变暖贡献,而且总体变暖幅度可能还没有超过自然周期最温暖的幅度。

  在中国历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我国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在这方面就有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注意到,清朝初年,有位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

1654(顺治十一年)阳历11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一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3千米~4千米。阳历11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而且由于温度下降,当时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

  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子了。

  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这项研究认为,约公元1830年以来开始的暖期,处在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今年已经达到这个暖相位峰值的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http://news.mlr.gov.cn/xwdt/jrxw/201402/t20140227_1305158.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162.html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4个暖期和3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20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http://roll.sohu.com/20150321/n410101415.shtml

  “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关注下一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91926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