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祥
加州突发5.1级地震 大楼狂颤 10万人收警报 华人震晕:十年前大震协查通报
2022-10-26 13:31
阅读:3279

     加州突发5.1级地震 大楼狂颤 10万人收警报 华人震晕:十年前大震协查通报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2022年10月25日上午11点42分左右(当地时间),美加州湾区发生5.1规模地震!随后还有至少2次余震三藩市震感十分明显,华人朋友圈已爆!有人感觉屋顶已经被碾,有人感觉房子咚的下沉,伴随头晕手机报警,地震局USGS随后发警告:请居民随时做好余震来袭的准备“be ready for more earthquakes”!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 

      我们在2012220指出,欧洲严寒和美国40年来最暖冬天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冷还是变暖的大讨论,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北美会发生特大强震吗?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我们在20151023指出,美国加州严重干旱已经持续了4年,发生强震的可能性逐年增强。

      3年过去了,美国加州干旱持续发展,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79236.html

      2004-2018年是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强震的天文背景:

      2014-2016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统计数据表明,在月亮赤纬角极值时期强震频发。2008年我们撰文指出,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图是根据公元1896年至公元1980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目录编绘的。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1905-1906年、1923-1925年、1941-1942年、1959-1960年、1977-1979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1896-1897年、1913-1914年、1931-1932年、1949-1951年、1968-1970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8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9年变化周期:1897- 1906- 1914-1923-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年。1890-1924年和1947-1976年的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频发期,1925-1946年的拉马的冷暖位相对应8级以上地震的减少时期。

      1960年智利9.5级地震发生在1959-1960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

      2004122620053292007912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1004.html

      强震的气象条件:

      厄尔尼诺与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对1763年以来的19次强厄尔尼诺事件进行的统计表明,70%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特别是1900年以来的7次强厄尔尼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出现在太平洋地震活动年;70%以上的厄尔尼诺年都为火山活跃年。1990年战淑芸根据地震统计资料得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增暖的年份全球地震增多的结论。1950~1979年期间,共有15个暖水年,其中12年均发生了8级以上强震,几率高达80%。根据公元前2000~公元1979年重大地震统计结果,在厄尔尼诺年,地中海、土耳其至帕米尔、喜马拉雅东段、东南亚、中国及日本一带为地震多发区;厄尔尼诺后一年,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为地震多发区,与东西太平洋海面反向变化相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16405.html

       地震周期规律:

       我们在2006年指出,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0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国外数据4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7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0次),在2004-200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2次(目前已达到6次)。

       统计结果表明,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2004-2018年是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26547.html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 年、19644场特大地震和7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12 26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114堪察加发生的9级地展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00440.html

       目前处于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15年强厄尔尼诺爆发高峰时期,三者叠加将导致强震频发。

       200420052007年印尼三次8.5级以上地震就发生在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附近、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2006年厄尔尼诺和2007年拉尼娜,这三者叠加导致特大地震频发。

       强潮汐对地震有激发作用。在地球地震能量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强震集中发生在潮汐组合形成的地球潮汐形变、地球自转减慢或加快、地球扁率变大或变小,与潮汐组合有很好的对应性。201510月强震与潮汐组合一一对应,表明地震高发期正在到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9944.html

      我们在912指出,2015年强厄尔尼诺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叠加将导致大震集中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20276.html

      地球是一个扁球体,一处地震变形,为另一处的地震变形提供了条件[4]。这就构成了强震的路线图。表1的地震从中国开始,又回到中国,这一闭合路线为下一次强震的发生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7387.html

      事实上,2010227发生智利8.8级地震,2011311发生日本9级地震,2012411发生印尼苏门答腊8.6级地震,2015530日本发生8.1级地震,201542514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验证了我们的预测。

      我们在914指出,余下的北美和俄罗斯仍然是高风险地区;海岛地震连续发生,日本依然是高风险地区;美洲西部山脉的冰川融化也构成回归点。

      2022-2035年为全球强震活跃期,发生概率较高的国家依次为:美国、日本、俄罗斯。

表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5

66

0

2

2000-2035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相同的警告:加州34年间发生大地震的几率高达9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44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435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440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89944.html

      上述分析只是一家之言,实际情况不会这样简单,需要从历史记录探寻究竟。

      16年前,也就是2004年、2005年和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发生了3次8.5及以上的特大地震,圣诞岛大规模大规模红蟹迁徙是地震的前兆。时隔16年之后,竟然再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红蟹迁徙,而且数量达到了5000万只以上,显然,这也意味着,类似的印尼特大地震又将发生。

      值得指出的是,2005-2007年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2023-2025年也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变化周期为18.6年,是激发特大地震的主要因素(见表1)。 

最近的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周期叠加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9年,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开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结束,历时18.6年,约为19年(见表2)。19年的5倍为百年周期。

表2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未发生

发生概率最大

发生概率较大

发生概率较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特大地震频繁发生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http://news.mydrivers.com/1/462/462185.htm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45044.html

         2023-2025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同时也是太阳黑子峰值时期,两者叠加,强潮汐和太阳风暴足够强烈,表1给出了加州大震的时间表。

    近年来加州地震

       新华社洛杉矶2019年7月4日电(记者黄恒 谭晶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4日上午发生6.4级地震,洛杉矶地区有明显震感,目前尚没有人员伤亡的报道。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7/05/c_1124712298.htm

       央视网消息:2019年7月5日,美国加州爆发7.1级地震,这是加州连续两天内发生第二次大地震。7月4日,美国加州发生6.4级地震。

http://v.cctv.com/2019/07/06/VIDEkIsmTeqte8WBqio3vx2O190706.shtml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1日4时10分(当地时间12月20日12时10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近海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40.35度,西经124.65度。

https://news.sina.cn/2021-12-21/detail-ikyamrmz0211589.d.html?vt=4

参考文献

杨学祥. 地球深部动力学说的意义与进展. 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等。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藤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14-318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LIU Cai. Relation between the Oscillation of Sea Level and Earthquakes. Global Geology. 2004, 23(4): 407-410. – (in Chinese)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Yang Donghong , Wang Ye , Yang Xuexiang. The Spherical Pattern of Tide-isostas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4, 7 (2): 188~195.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林玎,杨学祥,杨冬红。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海洋预报。2005223):5-10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2005,(12):37-43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学祥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Chen Dianyou. Motive force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moving to east.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 (1/2): 123~125.

Yang Donghong , Yang Xuexiang. Earthquakes, strong tide and global low temperatur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5, 8(1/2): 126~132.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有多少人关注灾害预警。中国社会报。2006814日,第二版。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http://cn.qikan.com/gbqikan/view_article.asp?id=kjch20060907&yuedu=1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作者:杨学祥.《科技潮》20069  http://www.bestinfo.net.cn/wcm/bjkw/ztrd/ztrd_wz.jsp?art_id=39833&mag_id=153&year=2006&issue=9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 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杨冬红杨学祥. 2007.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YANG Donghong, YANG Debin, YANG Xuexiang. Global influenza in cold phase of 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Global Geology, 2010,13(2):104-107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杨学祥。透过专家看世界 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格式:PDF 页数:15 上传日期:2012-08-25 02:42:37

https://www.doc88.com/p-703920132830.html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 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曾佐勋,刘根深,李献瑞,贺赤诚,杨学祥,杨冬红。鲁甸地震(Ms6.5)临震预测、中期预测 及中地壳流变结构。DOI:10.3799/dqkx.2014.159。地球科学。2014,3912):1751-1762. 

杨冬红, 杨学祥灾害链警钟:长白山火山喷发和小冰期相互作用及其危害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209-215.

杨冬红, 杨学祥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6:201-208.

杨冬红, 杨学祥自然灾害的周期研究及其成因探讨黑龙江气象. 2017.34卷第4P13-15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8458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02344.html

 2004-2018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已有 7089 次阅读 2008-5-10 11:08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473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1640.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339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0047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36514.html

相关报道

加州突发5.1级地震 大楼狂颤 10万人收警报 华人震晕!

美加枫情 2022-10-26 12:00 


突发!刚刚,今天上午11点42分左右(当地时间),美加州湾区发生5.1规模地震!随后还有至少2次余震三藩市震感十分明显,华人朋友圈已爆!

有人感觉屋顶已经被碾,有人感觉房子咚的下沉,伴随头晕手机报警,地震局USGS随后发警告:

请居民随时做好余震来袭的准备“be ready for more earthquakes”!

图片

这是目前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的一些地震现场图,这明显可以看出是一间教室,孩子们的水杯和书还在书桌上放着。

图片

教室里,万圣节的装饰南瓜,随着地震的来袭不停震动:

图片

硅谷的一户人家,眼看着头顶的吊灯不停地晃,随时有可能坠落。

图片

地震发生当时,躲在了桌底下的孩子们:

图片

在这场地震后,该地区又发生了分别为3.1级和2.2级的余震。但没有发布海啸警报。

图片

加州地质调查局随后在推特上提醒:“预计该地区还会有额外的余震,我们正在继续监测。”

据报道,大概有10万人在地震前收到了警报。

图片

社交媒体里网友议论纷纷:

只有5.1规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人,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强烈的地震!我们教室摇晃得超厉害……现在,又一个3.6级的来了!

图片

“今天加州的地震太多了,我讨厌生活在加州。”

有网友形容,地震来时,感觉屋顶像被碾过,还有人称,家里的电视机都要被晃到地上了。

湾区的华人们也议论纷纷:震到头晕!地板明显在晃!房子咚的沉了下!
图片
图片

本次湾区地震也让一些“89地震”的亲历者重回噩梦——

图片

一名网友表示,1989年地震发生一周后,我正在三藩市,他们还在寻找尸体。三藩市曾经是一个如此美丽的城市,但现在给钱给我我也不愿去那!

有点“巧”的是,1989年的湾区洛马普列塔大地震,同样也是发生在10月。

17日,一场6.9级地震袭击了当地,造成63人死亡、3757人受伤,损失约60亿。

街道上满地建筑残骸:

图片

停在街边的汽车被砸得粉身碎骨

图片

高速公路裂开

图片

高架桥倒塌,压垮了下层的汽车,42人在他们的车里被压死,上层的汽车则被猛烈得跑来跑去,有的翻车,有的悬在高速公路的边缘。

图片

图片

死亡到处都是:

一个家庭失去了他们的婴儿——他们被困在倒塌的公寓里1个小时。

图片

福特百货公司的大楼塌了,一些居民自发往废墟中挖救受害者;

2名警察爬过残骸的空隙,发现当时正在喝咖啡的2顾客,1人死了,1人得救。

令人警惕的是,本次地震虽然“事发突然”,但实际上,就在上个月,斯坦福大学最新研究发现,在硅谷(Silicon Valley)西侧,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断层地震带。

这个断层带,可能每250年到300年间,产生一次6.9级的地震

图片

不只如此,哈佛大学也在最近的研究中指出,洛杉矶(Los Angeles)及橙县(Orange County)海岸延伸近70英里的派Palos Verde 派洛斯福德断层,有可能引发规模7.8级的地震。

与圣安德里斯断层(San Andreas Fault)的破坏力相当,升高了南加州面临的大地震可能性。

图片

美国地质局USGS也预计,派洛斯福德断层将引起7.3级地震,规模比哈佛大学低一些,但仍具极高的破坏性,预计将超过200人遇害以及2000多栋建筑物损坏。

图片

哈佛大学的结构与经济地质学教授John H. Shaw表示,加州本身就位在地震聚集地带,长期处于可能发生大规模地震的状况。

地震专家表示,洛杉矶地区面临着多条断裂带的威胁,超级大地震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一个7级以上的地震终究会在这二、三十年内发生!

事实上,同样位于地震带的BC,也是“屡震不止”。

就在几天前,Rupert王子岛发生了3.8规模的地震;

图片

过去30天里,BC省已经发生了59起规模1.5以上的地震。

图片

有专家设想了大温发生7级以上大规模地震时可能面临的情况:

图片

“道路破裂,不安全的物体在空中乱飞,在像列治文这样的低洼地图,可能被‘液化’,震动的地面迫使水通过土壤、石头和沙子向上,将曾经坚固的地形变成半液态化,任何曾经用来支撑的土地,都会沉入泥沼。”

图片

“落石切断了交通路线。堤坝失效。天然气和电线破裂的地方会起火。

图片

“少数建筑物倒塌,许多建筑物移位和破裂,还有一些建筑物被大火烧毁。

“许多试图逃跑的人因坠落的物体而遭受重伤或死亡,数千人被困或受伤。”

图片

报告还指出,如果地震集中在温哥华,预计将有2000人丧生,1000人重伤。

预计另有6500人需要住院治疗,另有21000人需要护理人员或可以提供急救的人的帮助。

图片

在全省,地震将使 16,000 多座建筑物无法居住,并将70,000个家庭和个人赶出家园。

位处火环,地震如同悬在头上的一把刀,谁也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落下来。省府屡屡建议民众,准备好应急包,备好干粮纯净水、手电筒毛毯收音机等。

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来临。

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666758987&ver=4127&signature=qgKwHCMyEghoP5d0qzKix2N6msbLG4G*Cs3a44zk8KlktDT*OeBJnSHz*EFDRo28jdpoiSvrBZnJe6e*PnMRUc1VZDQmR8PoWC04i4yJjQfQDAKBF4paGwAMSpM-2dxM&new=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6100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