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祥
至今仍有价值的启示录:谁将“沉没”?
2022-6-25 09:28
阅读:1785

启示录:谁将“沉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8日 23:18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陈相乐 北京报道

   10米高巨浪,呼啸而至。黑色的海水瞬间吞噬成千上万来不及躲避的生命,大片农田瞬间化为乌有,沿海城镇成为一片废墟。

   8217微西弗/时,辐射肆虐。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惊慌逃离,核电站爆炸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时刻在威胁着周边生物的安全。

   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3.000,-0.02,-0.66%)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顷刻间晃动不止,建筑物倾倒,道路惊现裂缝。日本遭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强烈地震。不仅仅是地震,更让全球为之紧张的还有地震所带来的海啸与核电厂爆炸。一时间,好莱坞大片《2012》中的灾难场景恍若在现实上演。

   2012真的要来了吗?全球变化研究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杨学祥教授详细解读了我们的地球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

  预测:

  下一个强震区是哪里?

   《华夏时报》:根据现在掌握的信息,在你看来未来哪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会大一点?

   杨学祥:通过综合研究,在2007年我曾列出8个地区,大致为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岛、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南美西海岸一带,这其中约有一半可能会发生强震。这些地区也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观测和预测的重点。

   现在,日本列岛、印度尼西亚、中国西部和南美西海岸一带都先后发生了8级以上地震,余下的北美西海岸、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中国台湾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强震的概率增大。

   《华夏时报》:预测出上述地区可能会发生强震的根据是什么?

   杨学祥:首先,根据地震空区理论,3月11日发生的这次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没有9.0级地震的空白。这样的话,近百年来,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除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9.0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所以说,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0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0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其次,我在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后指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或许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按循序,下一次强震可能就是印尼、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另外,9.0级特大地震没有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先例,但中国内陆却可能存在发生8.5级大地震的风险。

   《华夏时报》:中国内陆可能存在发生8.5级地震?为什么会这么讲?

   杨学祥:先举个例子来说,1947-1976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30年里,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进入了暖位相时期,7级以上地震我国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也就是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暖位相时期的3倍以上。

   2000年开始,大概到2035年,世界再次进入到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同样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比如,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就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一般的冷位相时期(编者注:约30年),值得关注的一个历史统计特征是,这大约30年的时间里,除中国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我国中西部,进入中间10年后,特别是最后10年,东部地区也会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就发生上一次冷位相时期(1947-1976年)的后10年。所以,现在,应适当加强对中国内陆东部地区的地震监测。

   《华夏时报》:这样来说的话,我们是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

   杨学祥:能否预测地震,科学界分为两派:主流派认为地震不能预测,非主流派认为可以预测。问题是,对未来的预测不能做到100%的正确,而地震预测关系重大,没有100%的准确率,没人敢承担责任。地震预报有成功的先例,也有误报和漏报的教训。实际上,包括唐山地震和此次日本地震,中长期的预测都是准确的,问题在临震预报还不够准确和及时。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率。

  释疑:9.0级,

  “等待”150年的释放

   《华夏时报》:9.0级地震,对日本以及全球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杨学祥:日本历史上曾记载数次大地震,例如,1854年发生的约为里氏8.4级“安政东海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关东大地震。在此之前,日本未有发生9.0级地震的记录。

   对于全球而言,近百年来最大的地震为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级,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级排在第二位,印尼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1级大地震排在第三位,俄罗斯堪察加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和此次日本大地震都为里氏9.0级,并列第4位。

   《华夏时报》:此次日本发生大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杨学祥:日本“等待”这次大地震超过了一个半世纪,离上次1854年东海大地震也已经过去了150多年。日本列岛是一个地震和火山活动非常频繁的地区,其东部的太平洋沿岸正好处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附近。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每年以大约7-9cm的速度向亚欧板块方向运动,运动过程中聚集的能量会以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形式进行释放。此次特大地震就是日本东北附近的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的结果。太平洋板块向西强烈推挤欧亚板块,形成日本海沟及其向西倾斜的俯冲带,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应力积累,俯冲带内的岩石在超过其抵抗强度的应力下瞬时间彻底崩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地震也就这样发生了。

   还有一点,1952年、1960年、1964年3场9.0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分别在俄罗斯堪察加、智利、美国阿拉斯加,这些地区都集中在亚洲东北、美洲西部的环太平洋地震带。而同样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虽然它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却是9.0级特大地震的空区。根据地震空区理论,9.0级地震发生在日本算是长期能量积聚的结果。

  预防:

  地震来了!怎么办?

   《华夏时报》:抛却海啸和核泄漏等地震带来的次生危害,单纯的地震并未给日本带来巨大损失,在防震方面,日本的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杨学祥:应对高频率的地震,日本有硬件和软件措施。

   硬件方面,为了提高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抗震能力,日本普通民宅采用了箱体设计——地震发生时,房屋整体翻滚,不至于损毁。对于高层建筑,日本都采用一种“地基地震绝缘”技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2007年,日本政府通过一项法规,执行更严格的建筑物抗震标准,规定摩天楼、工厂、发电站、桥梁和火车站必须达到更高抗震级别。

   软件方面,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遍及各个年龄段、群体、形式的日常防灾教育,使得民众具备了较强的防灾抗灾能力。因此地震来时,能较好应对。此外,为应对地震,日本政府很早就成立了东海地震对策专门调查会,从可能遭受地震灾害的各地方的现状着手调查,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各种对策,并于2003年出台了《东海地震对策大纲》。还有,日本地方政府也都制定了相应的紧急对策,每一条对策都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机构,有明确的分工规定。

   《华夏时报》:地震发生后,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预防危害?

   杨学祥:地震发生后,要首先切断电源、火源或关闭燃气开关,一层的居民可迅速撤离住所,在远离建筑的空旷地带避险。高层来不及撤离的居民要带上饮用水、食物和急救包,躲在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由于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床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18/23189558307.shtml

评论:

      通过综合研究,在2007年我曾列出8个地区,大致为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岛、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南美西海岸一带,这其中约有一半可能会发生强震。这些地区也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观测和预测的重点。

   现在,日本列岛(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9级特大地震)、印度尼西亚(2004年12月26日、2005年3月28日、2007年9月12日和2012年4月11日4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中国西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和南美西海岸一带(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特大地震)都先后发生了8级以上地震,余下的北美西海岸、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中国台湾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强震的概率增大。

      根据地震空区理论,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这次特大地震,填补了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没有9.0级地震的空白。这样的话,近百年来,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除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9.0级以上特大地震在环太平洋地域上已完成一个循环。所以说,亚洲东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太平洋地震带是9.0级特大地震的空区,存在发生9.0级以上特大地震的风险。

   其次,我在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后指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或许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按循序,下一次强震可能就是印尼、俄罗斯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另外,9.0级特大地震没有发生在大陆内部的先例,但中国内陆却可能存在发生8.5级大地震的风险。

       1947-1976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30年里,我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50次,平均每年1.73次。1977-1999年,进入了暖位相时期,7级以上地震我国发生12次,平均每年0.55次。也就是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我国7级以上地震是暖位相时期的3倍以上。

   2000年开始,大概到2035年,世界再次进入到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不仅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同样也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频发时期。比如,2001年昆仑山口8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就是两个明确的强震频发的信号。一般的冷位相时期(编者注:约30年),值得关注的一个历史统计特征是,这大约30年的时间里,除中国台湾外,前10年强震多发生在我国中西部,进入中间10年后,特别是最后10年,东部地区也会有强震发生。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就发生上一次冷位相时期(1947-1976年)的后10年。所以,现在,应适当加强对中国内陆东部地区的地震监测。

   能否预测地震,科学界分为两派:主流派认为地震不能预测,非主流派认为可以预测。问题是,对未来的预测不能做到100%的正确,而地震预测关系重大,没有100%的准确率,没人敢承担责任。地震预报有成功的先例,也有误报和漏报的教训。实际上,包括唐山地震和此次日本地震,中长期的预测都是准确的,问题在临震预报还不够准确和及时。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率。


  释疑:9.0级,“等待”150年的释放


   《华夏时报》:9.0级地震,对日本以及全球来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杨学祥:日本历史上曾记载数次大地震,例如,1854年发生的约为里氏8.4级“安政东海大地震”,1923年9月1日发生的7.9级关东大地震。在此之前,日本未有发生9.0级地震的记录。


   对于全球而言,近百年来最大的地震为智利大地震(1960年5月22日)里氏9.5级,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1964年3月28日)里氏9.2级排在第二位,印尼大地震(2004年12月26日)里氏9.1级大地震排在第三位,俄罗斯堪察加大地震(1952年11月4日)和此次日本大地震都为里氏9.0级,并列第4位。

       日本“等待”这次大地震超过了一个半世纪,离上次1854年东海大地震也已经过去了150多年。日本列岛是一个地震和火山活动非常频繁的地区,其东部的太平洋沿岸正好处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附近。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每年以大约7-9cm的速度向亚欧板块方向运动,运动过程中聚集的能量会以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形式进行释放。此次特大地震就是日本东北附近的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的结果。太平洋板块向西强烈推挤欧亚板块,形成日本海沟及其向西倾斜的俯冲带,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应力积累,俯冲带内的岩石在超过其抵抗强度的应力下瞬时间彻底崩溃,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地震也就这样发生了。

   还有一点,1952年、1960年、1964年3场9.0级以上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前17年,分别在俄罗斯堪察加、智利、美国阿拉斯加,这些地区都集中在亚洲东北、美洲西部的环太平洋地震带。而同样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日本,虽然它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却是9.0级特大地震的空区。根据地震空区理论,9.0级地震发生在日本算是长期能量积聚的结果。

  预防:地震来了!怎么办?

       2006-2008年的警告

我们在2006-2008年指出,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2004-2008年已经发生了38.5级以上强震(见表1,截止2012年已发生6次),我们推测: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2016-2018年三年的最后期限,2004-2018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2016-2018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7985.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4169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3230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49661.html

2010-2012年连续三年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经过三年的能量积累,2022-2035年爆发8.5级以上强震的几率和强度将逐年增加。

特大地震活跃期已经进入最后的高潮,我们必须做好迎接更大地震的准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1475.html

1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年代

8.5级以上地震次数

9级以上

地震次数

PDO时间位相

气候冷暖

 地震

全球

中国

1890-1924

64

1

0

1890-1924

低温期

 活跃期

1925-1945

11

0

0

1925-1946

温暖期


1946-1977

117

1

4

1957-1976

低温期

 活跃期

1978-1999

00

0

0

1977-1999

温暖期


2000-2035

66

2

2000-2030

低温期?

 活跃期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569.html  

最近的统计分析表明,特大地震活跃期是拉马德雷冷位相和月亮赤纬角周期叠加的结果,一般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前19年,从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开始,在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结束,历时18.6年,约为19年(见表2)。19年的5倍为百年周期。

2 1890-2012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序号

地震时间

地震地点

震级

拉马德雷

月亮赤纬角


1895-1897



冷位相

最大值

1

1896-06-15

日本

8.5

冷位相



1904-1906



冷位相

最小值

2

1906-01-31

厄瓜多尔

8.8

冷位相



1913-1915



冷位相

最大值


1922-1924



冷位相

最小值

3

1922-11-11

智利

8.5

冷位相


4

1923-02-03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8.5

冷位相



1931-1932



暖位相

最大值

5

1938-02-01

印尼班大海

8.5

暖位相



1940-1942



暖位相

最小值


1950-1952



冷位相

最大值

6

1950-08-15

中国西藏

8.6

冷位相

最大值

7

1952-11-04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冷位相

最大值

8

1957-03-09

阿拉斯加

8.6

冷位相



1959-1960



冷位相

最小值

9

1960-05-22

智利

9.5

冷位相

最小值

10

1963-10-13

俄罗斯库页岛

8.5

冷位相


11

1964-03-27

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冷位相


12

1965-02-04

阿拉斯加

8.7

冷位相



1968-1970



冷位相

最大值


1977-1979



暖位相

最小值


1986-1988



暖位相

最大值


1995-1997



暖位相

最小值


2005-2007



冷位相

最大值

13

2004-12-26

印尼苏门答腊

9.1

冷位相


14

2005-03-28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最大值

15

2007-09-12

印尼苏门答腊

8.5

冷位相

最大值

16

2010-02-27

智利

8.8

冷位相


17

2011-03-11

日本

9.0

冷位相


18

2012-04-11

印尼苏门答腊

8.6

冷位相



2014-2016

2023-2025

2032-2034

2041-2043

未发生

发生概率最大

发生概率较大

发生概率较小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s_of_earthquakes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70946.html

     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特大地震频繁发生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http://news.mydrivers.com/1/462/462185.htm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573.html

://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70816.html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陈殿友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学祥,陈殿友。火山活动与天文周期。地质论评。199945(增刊):33~42                    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The Volcanoes and the Astronomical Cycles .Geological Review. 1999,45(supper):33~42.

12. 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J]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13. 杨学祥韩延本陈震乔琪源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的新证据[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474: 616-621

YANG X X, HAN Y B, CHEN Z, et al. New Evidence of Earthquakes and Volcano Triggering by Strong Tid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 2004, 47(4): 616~621

14. 杨学祥,陈震,陈殿友,乔琪源。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33 (1): 87-91。

15. 杨学祥,陈殿友,李守春。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J]。西北地震学报,1999211):44~47

16.  杨学祥,宋秀环,刘淑琴。地球潮汐形变的数值评价[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2):53-58

17.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18. 杨冬红杨学祥.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 610-615.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NorthernHemisphere.Progress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19. 杨冬红,杨德彬。日食诱发厄尔尼诺现象的热-动力机制。世界地质。2010294):652-657.YangDH,Yang D B. Thermal dynamic mechanism of ElNino induced by solareclipse.GlobalGeology (in Chinese), 2010, 29 (4):652-657.

20. 杨学祥,杨冬红。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21. 杨学祥,杨冬红。2013年中国雾霾高发的气象原因初探。科学家. 2014, (3): 90-91.YANG Xue-xiang,YANGDong-hong.MeteorologicalAnalysis of ReasonsCausing China'sFrequent SmogWeatherin 2013. Technology andlife. 2014, (3): 90-91.

22. 杨学祥杨冬红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百科知识2008.07, 8-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175380.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杨学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4445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