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部关于暗物质与宇宙模型的专著,本书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作者在暗物质、场物质、宇宙演化等方面的主要成果,构筑了全新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框架。第一部分论述了物理学与天文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了时空观的发展以及现有宇宙模型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论述了暗物质的发现历程、分布、候选者以及探测手段;第四部分论述了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模型与统一场论;第五部分论述了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模型的自洽性验证;第六部分论述了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的量子力学;第七部分论述了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的热力学;第八部分论述了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的宇宙模型;第九部分论述了无限大稳恒态有序循环宇宙模型;第十部分论述了宇宙生命起源;第十一部分论述了宇宙绝对论。
牛顿说过:“自然界喜欢简单化,不爱用任何多余的原因夸耀自己。”自然界不该被人为地复杂化。爱因斯坦说过:“我不相信权威,但命运作弄了我,我竟成了权威。”有时候权威未必可信,甚至权威都不相信自己。杨振宁说过:“理论物理的工作好多是做无用功,在一个不正确的假定下猜来猜去,文章一大堆,结果全是错的。”物理学与天文学很多领域仍存在许多谬误之处。
经典物理是科学,现代物理也是科学。经典物理学被认为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物理现象和微观世界物理现象。一道巨大鸿沟隔断了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就显得十分不科学。实际上,采用暗物质完全可以统一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暗物质是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纽带,也是低速物理通向高速物理的桥梁,更是填平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巨大鸿沟的有效工具,并且暗物质研究将成为探寻物理学本质与宇宙奥秘的必胜之匙。
暗物质是当今科学界面临的最前沿问题,被认为是21世纪最重要的科学谜团之一。暗物质粒子与标准模型所预测的61种基本粒子均不吻合,探测和研究暗物质粒子会在物理学与天文学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因此,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等所列出的21世纪基本科学前沿问题中,暗物质均排在第一位。
暗物质是迄今为止最神奇的物质,摸不到、看不着,是如此透明,不遮挡也不反射一丝光线。暗物质已经完全超出了现有物理学与天文学认知。断言暗物质不参与电磁作用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错误,使暗物质研究完全停滞。通过引力透镜效应了解暗物质与电磁波的密切关系,推进暗物质不断解密,将会彻底重建物理学与天文学。同时,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各种矛盾终将被逐一化解;“一黑两暗三起源”等天文学重大问题也将迎刃而解;更多的物理学矛盾与不自洽,以及重大谜团都将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
本书通过解密暗物质,解决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各种矛盾与不自洽问题,统一了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理顺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关系,构筑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完美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添砖加瓦必将促进物理学与天文学的飞速发展,主要内容如下:
论述了物理学与天文学的重大问题,明确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没有任何本质差别。只要认识物质本质、运动规律、作用机理与运行机制,就能使所有的物理理论相互协调,且与实践完全融合统一。天文学领域被公认的重大科学问题是“一黑两暗三起源”。“一黑”主要研究从恒星级质量到星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物质吸积、喷流等物理过程与物质循环。“两暗”指通过对超新星、星系、星系团、星系际介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宇宙探针的观测和统计,研究挑战近代物理基本框架的宇宙暗能量和暗物质的物理本质。“三起源”是指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
论述了时空观的发展。明确了时间的本质在于物质运动,没有物质运动就没有事件,没有事件就没有时间。时间只是提供事件发生先后顺序与物质运行周期信息的物理量。论述了时间的无限性、对等性、同步性、单向性、共享性、连续性、流动性、均匀性,以及只有事件才能标记时间。论述了空间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提供物质位置、体积和形状信息的物理量。空间是虚无的,可容纳物质,为物质运动提供舞台。论述了空间的无限性、对等性、连续性、均匀性、固定性、无变形、宇宙无中心无边界,以及只有物质才能标记空间。论述了物质是客观实在,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空间位置移动到另一个空间位置,或从一种存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论述了物质的物质性、守恒性、质量性、含电荷、能动性、空间性、时间性、唯一性、粒子性、同具引斥力、振动性、波动性、有限性、无限性,物质是力的本体与受体,也是能量的本体与受体。有且只有物质才能标记空间,有且只有物体才能度量运动。论述了时间与空间不能相互作用,更不能相互耦合,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时空概念。人类对宇宙的观测不断进步,时空观也得到不断发展,新的宇宙模型不断出现,各种宇宙模型均有其合理性,并且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论述了暗物质的发现历程与分布。子弹星系引力中心与可见物质中心不重合等系列关键证据出现,让众多学者笃定暗物质一定存在。明确了暗物质由于引力而聚集在星系周围,由于斥力而散布于整个宇宙。暗物质不能被电磁波直接探测到,但可以通过电磁波速度变化与弯折情况确定暗物质的分布。这是暗物质参与电磁作用的直接证据。现在普遍认为暗物质不参与电磁作用是严重错误的,这使暗物质研究掉进了无法自拔的陷阱。捕获暗物质一直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的最大愿望,然而直到现在他们依旧两手空空。各种暗物质候选者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还仅仅是候选者。暗物质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且质量占比远超可见物质,但始终无法确定暗物质的成分与结构,因此应该思考其原因并重新审视暗物质的构成。
暗物质和场物质各种特性均完全一致,且均与正反粒子密切相关。大量实验与观测事实表明暗物质就是场物质,暗物质粒子就是场态粒子,是包含正反粒子的电荷分布、电荷运动、电荷质量均对称的超对称粒子。因此,构建了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模型,并论述其相互作用及其与可见物质的相互作用。明确了所有场都是显态粒子不同天然对称性破缺诱导场态粒子规律对称性破缺产生的,电荷分布、电荷运动、电荷质量规律对称性破缺分别形成电场、磁场和引力场。明确了各种对称性破缺都是通过粒子间相互诱导振荡形成的电磁波传递的,实现了暗物质与经典场论的统一。论述了暗物质与量子场论的统一,明确了不是一种粒子对应一种场,所有场都是场态粒子不同对称性破缺产生的。论述了经典场与量子场的统一,分析了粒子与场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了量子场论离散性与经典场论连续性的统一。论述了场态粒子统一基本力,明确只有电磁力才是基本力,其余所有力都是电磁力的复合力。强力与弱力是中子键中锁定场态粒子与半锁定场态粒子的复合电磁力,引力是自由场态粒子密度梯度产生的复合电磁力。单一时刻,所有力都只表现为粒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差值。
论述了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模型自洽性。阐明了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电磁波理论,通过电偶极子和场态粒子的系统分析,实现了电磁波与机械波的完全统一。论述了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电磁波物质自洽性,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将真空中散布的隐身场态粒子电离成正反粒子,也可以将正反粒子结合成隐身场态粒子,并给出了大量的科学预测和验证方法。论述了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电磁波理论自洽性,通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斐索实验、钢盘转动实验、恒星光行差、日常光学、光线引力偏折、雷达回波延迟、引力透镜和光电效应等全面论述,证明理论完整自洽性。论述了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引力场理论的自洽性,通过相对论效应、时空弯曲、平直时空等全面讨论,证明了场态粒子密度梯度的引力理论自洽性。论述了奥卡姆剃刀定律,通过微观世界、高速运动等方面论述,实现了现代物理和经典物理的完全统一。
论述了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的量子力学。阐明了威尔逊云室、加速器、磁场中任何单个粒子运动轨迹都不是波动的原因。揭示了波粒二象性的本质,明确微观层面粒子性作用机理,宏观层面能量波动性传递机制。进一步明确微观世界概率模型与抛硬币、掷色子、打靶子等宏观世界概率模型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只要能理想化处理,考虑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就能够较为精准地进行受力分析,这样就可以采用牛顿力学进行较为精准的动力学分析,否则就只能采用概率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与预测。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都充满着不确定性,没有任何例外,只是宏观世界能够理想化处理的事物相对多一些而已。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人类巧妙地采用牛顿力学和概率论较为精准预测这个世界。宏观与微观、低速与高速的任何动力学计算都离不开牛顿力学和概率论,但前提是必须了解场态粒子的作用机理与传递机制。
论述了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的热力学。阐明了热和能的本质,以及能量传递与转化的本质。热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冷暖,在微观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微观粒子的运动。能量是物质改变其它物质运动状态或摆脱场力束缚的能力。宏观层面上能量表现各异,但从微观层面上,所有能量都是粒子所具有动能与势能。化学能通过化学键的断键与键合效应实现能量转化;核能主要通过核内中子键的断键与键合效应实现能量转化。归根到底,所有能量转化都是微观粒子通过断键与键合效应的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所有能量传递与转化都必须通过做功来实现。明确了物质守恒,包括物质质量、电荷与能量均绝对守恒。所有粒子都在不停地吸收并释放电磁波,能量只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因为能量的传递只表现为吸收能量与释放能量的差值。由于断键和键合效应存在,宇宙不会走向热寂,只会以星云-恒星-黑洞-星云的方式有序无限循环。由于无法清除空间中散布的场态粒子;场态粒子会赋予空间温度,即使没有显态粒子,也不存在绝对零度。
论述了基于暗物质正反粒子偶极子理论的宇宙模型。明确多普勒效应分为运动频移与衰减频移,运动频移与运动成比例关系,衰减频移与距离成比例关系。星系红移是来自衰减频移,而非运动频移。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场态粒子自身热辐射产生的,是唯一无法屏蔽的电磁波,并不是所谓宇宙大爆炸的余温。大爆炸理论的宇宙生死循环机制尚不完善,根本没有任何关于宇宙生死循环的机制,无论怎样都会落入稳恒态宇宙模型。所有星系退行速度等速球面的中心都是地球,一些人尝试各种办法维护这个新版地心说,但绝不能用胡克定律代替牛顿定律解释动力学问题。大爆炸之处是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但没有任何一个理论能解释奇点的形成与存在。明确了奥伯斯佯谬的系列错误假定,多普勒效应、星系红移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分析表明宇宙并没有不断膨胀,暗能量概念及其与宇宙加速膨胀相关的思想需要调整。
论述了无限大稳恒态有序循环宇宙模型。明确了恒星形成的两个触发机制,即引力核具有足够大的质量与转速,两者缺一不可。旋转与吸积相互促进是宇宙第一推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依据不同质量,恒星晚年到死亡以三种可能的冷态之一为终结: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恒星的生长、发展、死亡阶段都抛离物质,但这部分只占形成星云物质的极小部分。黑洞在极轴方向时常形成喷流,主要成分是氢气。所有的恒星和星际物质都逐渐落入星系中心的星系核,星系中心是恒星最大的墓场。星系不断老化、死亡,卫星星系不断汇入为星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星系不断通过中心黑洞与局域黑洞喷流失去物质,同时不断吸积各种星云、星团或小星系。黑洞是宇宙的清道夫,不断吸积周围的物质和能量,并使其再生为氢气。宇宙与地球类似,恒星与生命类似,星云与泥土类似。宇宙空间为星云与恒星提供场所;星云为恒星提供土壤;恒星出生于星云,百转千回还会回归为星云。无限大的宇宙沿着星云-恒星-黑洞-星云的路径反反复复有序无限循环。
论述了宇宙生命起源。明确了神创论是一种基于信仰和神话的观点,它与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对立。明确了生命生存条件是生命产生的首要条件。目前,只发现地球具备生命生存与生命起源条件,地球生命一定起源于地球,即使有人认为可能来自地外星体,不仅要解决那个星体生命生存问题、生命旅行问题,同样也需要解决那个地外星体的生命起源问题。氨基酸浓缩汤是生命产生的前提条件,局部水域在紫外线照射下为氨基酸浓缩汤提供充分条件。充满氨基酸浓缩汤的局部水域周围变干时,各种氨基酸都能自发地连接。再遇到水后,绝大多数氨基酸链都会遭到水的破坏而断裂。相较于其它氨基酸,现今蛋白质中发现的20种氨基酸链往往会保留下来。充满氨基酸浓缩汤的局部水域不断地干湿交替不仅完美解决了核酸依赖于水但容易被水分解的悖论,也完美诠释了为何生命在成千上万种可能性中只使用了那20种氨基酸。最初的细胞诞生在干湿交替的水陆边界,因此适应水陆两种不同的环境,这意味着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同时产生。从多分子团聚体形成原始细胞阶段,细胞和病毒同时诞生。生命起源的第一阶段是从小分子无机物形成小分子有机物;第二阶段是从小分子有机物形成大分子有机物;第三阶段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形成多分子团聚体;第四阶段是从多分子团聚体形成原始细胞。脂肪酸的双极两亲分子特性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脂肪酸一端为亲脂肪的羟基,另一端为亲水的羧基,能够形成稳定的双层双极两亲分子膜。RNA和DNA的遗传体系和细胞膜必须同时产生,且一定是一起进化。RNA、DNA和磷脂在自我选择的作用下不断胜出,这样就诞生了具有自我选择、自我生长、自我隔离、自我适应与自我复制等生命最基本特征的原始细胞。
论述了宇宙绝对论。爱因斯坦在非惯性系求解动力学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质增、尺缩和钟慢等效应实际上是假想的物质与时空变化,这产生了众多误解。因此,为了消除这些错误影响,提出物质、空间与时间等宇宙世界的规范描述规定。提出了记录和说明宇宙至少且只需要物质、时间和空间的宇宙三要素。提出了物质绝对论,物质具有不生不灭的物质性、具有体积的空间性、连续存在的时间性、无法复制的唯一性、相互作用的粒子性、运动不止的能动性、不同形式的振动性与能量传递的波动性。明确了物质是能量的本体与受体,也是力的本体与受体。物质绝对空间位置与运动无法度量,只有物质能够定位空间、度量运动。提出了空间绝对论,空间无法移动,也不能变形;空间为物质提供舞台,但空间与物质之间不存在任何作用力;空间具有连续性,宇宙无边界与中心。提出了时间绝对论,时间无始无终且不能中断;时间无法独立标记,只能采用事件进行标记;时间不能伸缩,时间与物质之间不存在任何作用力;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是同步的,不能某些地点是在过去,某些地点是在现在,某些地点是在将来;测量存在相对时间差,但事件的发生与观测效果无关,观测的时间差是可以度量的。
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革命的物理学与天文学著作。笔者相信,大道至简。通过构筑物理学与天文学全新框架,摆脱现存的千奇百怪的错误理论。采用实实在在的暗物质,几乎可以解释现存所有的物理学与天文学重大难题,调和各种矛盾与不自洽,使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完美统一,使物理学与天文学完美统一,使理论与现实世界完美统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