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和企业领袖
精选
2011-12-5 14:59
阅读:20854
标签:研究生, 美国, 工作, 核磁共振, 科学家企业领袖
很高兴Peter Kim博士今天来北大演讲。
最初,Peter是典型的亚裔好学生, 1979年毕业于Cornell的化学专业,研究生在Stanford大学,1985年获得PhD,本来他还可以顺带获得医学博士,可能是研究太好了,他放弃了美国人、特别是美国亚裔热爱的医学博士。
1985年,因为研究生工作突出,他获得MIT的Whitehead研究所独立fellow职位、不用给其他人做博士后。Whitehead可能是当时竞争性最强的生物学研究所,其独立博士后令人羡慕。
Peter的工作不仅顺利,而且走上了星光大道,英文所谓stellar。其后留在MIT任教,32岁得HHMI的研究资助、37岁成为MIT的正教授、39岁成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Peter在学术界主要的工作是结构生物学。他用过核磁共振(NMR)、也更多地用过X线衍射研究生物结构,包括蛋白质折叠、蛋白质的结构、病毒的结构,等。他做了很多优秀的科学研究,如果你在意Nature、Science和Cell三个杂志,那么Peter在它们里面发表了近30篇论文,我们要一一介绍,可能今天下午讲不完了。
Peter还培养了优秀的学生,其中也有当年的学术明星。
2001年,正当学术旺年的Peter Kim,离开学界投身企业。这反抗了亚裔刻板形象。注意,他不是投身亚裔偏好的商业,而是加入需要创新的药物研发,到大药厂Merck工作。先任研发部门副总裁、后任研发总裁,现还任公司执行副总裁。
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如何成为药厂的领袖,同学们可以问问Peter。
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家一般不来源于科学家,同学们可能需要用自己将来的经历来改变现状。
Merck药厂对中国人民较友好,曾以一美元为象征性价格,将肝炎疫苗的生产线“卖”给中国,为中国大规模、高质量生产疫苗,对中国人民健康的改善有贡献。
没有肝炎疫苗的中国,1980年代乙型肝炎感染率,8岁的孩子将近一半。近十年来,同龄孩子只有百分之几的感染率。今天的听众有些可能就是因为有了疫苗才能健康地求学、健康地上北大。
近年,Merck考虑在中国建立研发部门,Peter是做这个决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还有一些我们的朋友在他们的公司也参与考虑在华设厂。
在他们考察过程中,王晓东、施一公和我正面陈述中国--特别是北京--适合全球药厂建立研发部门。我们很高兴Merck选择了北京。
明天,也就是2011年12月6日,他们会正式宣布将以较大的经费,好像是15亿美元,在北京新建研发部门。我想,在全球药厂还不多的北京,这是可喜的一步。
希望这也给我们中国的学生,不仅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不仅生物的学生,而是生物、化学和医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多有了一个出路,不仅只盯着出国、或转行,而可以加入高技术企业,先在跨国企业学习怎么研发药物,以后有些人可以独立出来,创立更多中国的现代制药企业,改善中国、改善全球的人类健康。
Peter今天的题目是如何将科学成果转化为治疗的药物。
2011年12月5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饶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37-515158.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7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许培扬
孙国成
张婷婷
谢鑫
武夷山
曹聪
刘立
张亮生
刘用生
赵凤光
傅蕴德
文双春
罗教明
覃开蓉
文强
吴文志
陈铁喜
李海亭
安海龙
张旭
许浚远
鲍得海
褚昭明
朱志敏
邸利会
金拓
程学文
丁凡
许先进
陈志刚
马胜
陈钊
王群
孟凡
刘晓峰
刘光波
王孝养
蔡津津
任胜利
陈金华
曹宇
韩健
李宇斌
王鸿飞
陈冲
张彦斌
王桂颖
聂思铭
黄晓磊
马磊
赵新铭
王涛
刘宇
杨洋
周杰文
刘锋
柳林涛
郭天南
高建国
蔡志全
徐俊
zhangcz07
crossludo
haoye
tieguanyin
neilchau
AiPY
WC101
Wunderfool
arpku
lftkf
lingling101
kx25
网友评论38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