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1625年(天命十年)努尔哈赤始建于,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建成。清朝入关迁都北京后,沈阳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部分:东路包括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皇太极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
在81年与表哥去沈阳游玩时去过故宫,83年自己骑自行车去沈阳时再次去。后来也去过多次。这次虽然时间有些仓促,没有去故宫博物馆,但故宫本身看得还算仔细。大致路线从大清门进入,直接到崇政殿前。在两旁的翔凤阁和飞龙阁中看瓷器展。然后走到东路,看了大政殿与十王亭。进了介祉宫,在外面看敬典阁,在师善斋和协中斋看了书法展。登高走过凤凰楼,进入后妃寝宫区。进了清宁宫和关雎宫。最后到西区。在扮戏房看了钟表展。
崇政殿,故宫正殿就是所谓“金銮殿”,建于1627-1635(天聪) 年间, 1636年(崇德元年)定现名并在此行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为太宗皇太极朝会理政和接见外国使臣之处。定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在此举行隆重庆典。
室内宝座、屏风等是1747年(乾隆十二年)仿照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缩小制作,不是皇太极时的原貌
翔凤阁在崇政殿西侧,与东侧飞龙阁相对。贮存乾隆时期从北京故宫调运过来,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
大政殿,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因其为八角重檐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天命十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称为大衙门。1636年(崇德元年)定名“笃恭殿”。该殿是大典时皇帝御临之处,也是八旗诸王议政之所。1644年(顺治元年)福临在此登基继位。迁都北京后,清帝东巡盛京时在此举行庆贺宴席,朝会节庆时沈阳各衙署官员在殿前行礼
敬典阁是中路东所最后一进院落,坐北朝南,歇山顶二层楼阁,进深面阔均为三间,是故宫中唯一一个独门独院的单体建筑,专门用来存储奉旨送往盛京的清朝官修爱新觉罗皇室族谱即“玉牒”。从1661年(顺治十八年)起每十年修撰一次。修撰后抄成三份,分别存放在宗人府、皇史宬和礼部。1743年(乾隆八年),乾隆下旨命原存于礼部的那一份送往盛京,在1746至1748年(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间,建造了这处专门用来存储“玉牒”的敬典阁。1750年(乾隆十五年),“玉牒”正式入阁,此后历次修撰均按制续送,直至清末。“玉牒”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共有1060册,其中,满文本528册,汉文本532册。
凤凰楼坐落于故宫中路建筑群的中轴线人工堆砌的高台上,为三层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围廊、歇山式建筑。始建于1627-1635年(天聪年间)。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和“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匾紫气东来”为乾隆御笔。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太宗皇太极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居住的寝宫,俗称“中宫”。室门开于东次间,所谓“口袋房”,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暖阁,分南北两室,均有火炕,为帝后起居之处。西侧外间于南、西、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满族尚西,西炕设神位、神龛及祭祀用器,房间是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定都北京后,清帝东巡,仍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清宁宫之东为关雎宫,居四配宫之首,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所居住的寝宫,始建于1627-1635(天聪)年间,为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海兰珠26岁嫁皇太极,深得宠爱。1637年(崇德二年)海兰珠生皇子,但夭折。1641年(崇德六年)海兰珠病逝追谥“敏嘉恭和元妃”。关雎宫辟为复原陈列展室,依据档案材料,里间西炕设有暖阁,为宸妃居住之寝宫,并悬挂“悠车”以及各种陈设品。外间东侧也设有暖阁,为庶妃侍女居住之处,南墙设有神位,临门处设有锅灶,东西两炕放置各种炕桌、坐垫等各种器物。
永福宫亦称次西宫,在凤凰楼高台之上,建于1627-1635(天聪)年间,1636年(崇德元年)定名永福,是皇太极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不布泰的寝宫。庄妃为中宫皇后侄女、关雎宫宸妃之妹,1638年(崇德三年)生皇子福临,后来继位为顺治皇帝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6375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