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教育奖是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设宝钢优秀学生奖、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五个奖项,每年评颁一次。2015年,陈立群教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他是继程昌钧教授在2000年获得该殊荣后第二位上海大学的获奖者。巧的是,程老师和陈老师都是力学系的教授,且程昌钧教授是陈立群教授博士后期间的合作导师。
态度与兴趣
寒假前一个周三的下午,记者在F楼采访了刚上完四节本科生课的陈老师。陈老师开设了一门名为“混沌与非线性思维”的通识课。课上,他用通俗形象的方式阐述了混沌、分岔、分形等非线性动力学核心概念,用经典或文学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并回顾了这些概念的形成历史。“知道这些概念是谁提出来的,是怎么提出来的是有必要的,而且也让课堂变得有意思。”陈老师说,很多文学的语言来解释力学的概念会很形象,比如说“混沌”的概念,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个词来帮助解释,本来抽象的东西就很容易能理解。另外,他也会通过视频等方式来使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这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复杂抽象的力学的兴趣,并使他们加深了对这些力学概念的理解。陈老师表示,这是门通识课,通识课的作用是激发大家对于力学的兴趣,对这些力学概念有最初步的了解,因此要用通俗的语言。被问及文科生是不是也能听懂时,陈老师笑着说:“力学作为一门学科是有门槛的,但任何知识都可以在不同层次上理解,都具有普及性。这是通识课,文科生应该也能理解。”
问及现在很多同学面临兴趣与所选专业矛盾的问题,陈老师认为,专业和兴趣是两个问题,兴趣无疑是巨大的竞争优势,但没有兴趣不是放弃的理由。选择的专业是自己感兴趣的当然很好,如果选择的专业自己不感兴趣,还有个态度问题。“我个人认为,兴趣可以在有余力的前提下发展,但是自己选择的专业也要学好,在一些理科专业中,很多同学说‘不感兴趣’,其实只是因为难,难了学不会就觉得自己不感兴趣。但是你既然选了它,那就要有个积极的态度,就要好好学。”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谈到“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觉得自己在大学所学没有用处”、“专业和就业不对口”时,陈老师谈了“大学的作用”。“学的有没有用与人生态度有关。大学里不是只学知识,甚至知识也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大学在青年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首先,大学为年轻人提供榜样。在一所好的大学里,学生通过与优秀老师、同学的接触,学到怎样做人和做事,包括做学问搞研究。这种榜样作用很重要,“有一年面试研究生,我问一个自称喜欢搞研究的学生,‘搞研究的人是怎样的,举例说明’,他答不出来,我不是说他大学怎么样,但是他的大学里可能缺少研究氛围和榜样,所以他不了解。”第二,大学是思想的碰撞场所,可以和年龄相近、志趣相投、智力相当的人在一起学习讨论,理解人们不同的想法,这很有益处;第三,大学是与社会的接口,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除了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活中养成的态度和习性对一个人很有影响。古人所谓,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问到现在大学生本科毕业后考研还是就业的问题,陈老师表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对学生的基本原则是‘不问不说’。某个人有了疑惑来找我,我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建议供参考。”大致要考虑两点,兴趣和现实的约束条件。兴趣就是要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现实的约束条件则包括社会需求、家庭经济情况等诸多方面。陈老师特别强调,他尊重那些有责任感的学生,愿意回报社会和家庭而暂时牺牲自己的兴趣。但是,年轻学生对社会和家庭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回报,是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而不是牺牲自己。
关键是心态
陈老师从事教学工作已经三十年,他表示,作为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对学科发展史也要有一定了解,“教学内容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发展的,要深入广泛研究,要有质疑的观点和批判的态度。”他说,作为大学教师特别是研究生导师,要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信任学生有能力规划自己的未来包括取得学业成功,尊重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安排。教学是用专业知识服务学生,与学生分享知识,体会求知的快乐,并共同探讨知识发现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行胜于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用自己对专业的热情和工作的快乐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兴趣。
陈老师长期从事动力学、振动和控制的研究,在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研究生博士导师。在谈到科研与教学的问题时,陈老师认为,科研和教学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但未必有矛盾。教学和科研都需要认真的态度、敬业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投入。当然,时间上会有冲突,但这不是本质问题,关键还是对待它们的心态。“比如,我的手机只有最基本的功能而不能上网,我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就很少,所以能省下时间做别的事,但不限于研究和教学。”陈老师拿着他的手机笑着说。钱伟长校长有句名言,“你不上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因为“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陈立群教授的态度就是,矢志做一名好教师,在科研基础上,开展有观点、有灵魂的教学。
发表于:上海大学校报,2016年2月22日第1版转第2版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团队”入选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4904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