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群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3年
2023-12-31 22:56
阅读:3308

十年前那个想当学生而不得的副教授,当了6年教授后在年底时终于重新回炉做学生。全家仍住在4年前所购新客站北面的两室房子里,听说了房价上涨但也没有介意。女儿年内过了12周岁,初中在读,离中考尚远家长不太操心她学习。前一年年底拿到“核心教授”的薪酬,专业成绩终于有了经济回报。经过半年Toronto游学,更想负笈海外,甚至考虑是否在北美大学重新读个博士学位。为多个选择, 1月重考了TOFEL,成绩593比十年前差些,但写作好些4.0(事因经过始知难)。正好CSC有个双语教学培训项目,最后两个多月在美国进修。这是2003年的特别之处。因此回忆的3个自选题目分别是说明进修总体情况的“负笈加州”、回顾到华盛顿DC参加国际会议并观光的“掠影华府”和有不同抗辩性的“真假‘官司’”。随后是通常的教学、研究、服务等规定动作。

 

负笈加州

 

上半年突然得知留学基金会(CSC)的“高校基础课任课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启动。入选学员将派往美国和英国的高校,进行双语教学培训,时间是半年。CSC似乎是(不很确定)首次实施该项目,而且不在年初发布的项目中。英语除了标准化考试成绩、国外经历和国内培训外,CSC增加了面试其实是电话面试。我的电话面试在7月,先用英语介绍自己(Personal Information)和自己的专业(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y Specialty)然后有简单的问答。因为是电话,介绍可以事先准备好脚本,使得应试难度大为降低。8月公布结果,“今年申请该项目人员共368,经初审,对其中341位基本符合项目选拔条件人员安排了语言测评,其中有288人参加了面试。经专家评审,现有78人拟作为第一批录取人员,直接安排派出(其中54人为面试合格人员)。另有148人需经培训合格后方予派出。”上大入选三人中研究植物的邓博士与我直接派出到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UCSD)还有一位需要培训。8月准备签证,美国总领馆把我的签证面谈预约在10月上旬,但9月下旬就开学了,我给总领事写封信请求提前,当然没有任何效果。幸运的是还拿到了签证,据说当年在东北和华南申请的多数学员被拒签。

 

似乎是从上海启程出发。在洛杉矶入关换乘。洛杉矶国际机场很大,也没有时间和心情一窥全豹,乘机场巴士去飞圣地亚哥的航站楼。在大巴上我被上了第一课,因为不知道乘车是否正确,上车便问司机。那位黑人司机很礼貌地教训我,说他正在回答前一位乘客的问题。不要打断别人、不要插话,这确实是我常忽略的基本礼貌。到了航站楼,提前较多。与等飞机的当地乘客聊天。我们同行的人比较多,大家聊得很投入,那些乘客连续误了两个航班。航班很多,有些像公交车,误了就在登机口改签,等下一班。我们正常登机。飞机很小,只有3排座位,飞得很低,加州平原一览无余。

 

到达后先要住下来。开始住在学校附近的宾馆。为省钱也是人数凑整,4人一间,似乎房间要求三人一间。室友有邓博士,还有位班上最年轻的来自新疆大学的计算机老师,另一位想不起来了。宾馆提供一日三餐。价格之外的好处是比较方便,有饭吃,步行可以去学校。坏处是居住条件差,西式饭菜不可口,更主要是没有英语环境。我马上申请了homestay,在宾馆只住了两三天。如果没有记错,不包伙食的homestay每天17美元。第一家稍远些,需要乘公交车,但UCSD学生免票。房东是说西班牙语的单亲母亲,有个小女孩,她还有位男朋友。与房东交流很有限,双方英语都不流利。推测房东应该属于美国底层,至少居住条件不是很好。与女儿用另一间,如果留男朋友过夜就要在客厅里了。我自己有个房间,但没有独用的卫生间,厨房也是与房东合用。那个房子住到放假回国。开学再去换了更远的房子,要乘公交车去学校,但条件好些。房东是位老年女士,估计有八十多岁。她的经历很复杂,波兰人,出生地现在属于德国,英国公民,她亡故的丈夫在二战期间是英国皇家空军的飞行员。房东自己独居,家里设施完备,从楼上到车库有下滑的座椅,儿子周末来看看。我自己有房间带卫生间,共用厨房,房东的规矩是只能在厨房里吃东西,怕招来蚂蚁。我在超市或蔬菜水果店买食材,自己开伙。在那里的生活方便愉快,与房东有时也聊聊天。闹过一个笑话。我鸡肉炖蘑菇,房东说闻起来很香,我想告诉她是蘑菇,搭错神经说是washroom,房东还是懂了,说mushroom。此外,我住在那里时,加州森林大火,空气中都飘着火灰,有些吓人。

 

我参加的培训项目是Teachig Sciences in English-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入学后不久,我曾给学习顾问Personal Statement。这个项目其实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培训,由Office of Graduate Studies and Research所属UCSD’s Center for Teaching Development负责,主要是Teaching SeminarCSC学员30人左右一起参加。我属于班上年级大的,比我年长的只有位来自厦门大学的数学教授。最小的只有28岁,但多数是35岁左右。课上讲一下教学的技巧,如回答学生问题分4部分,简单回应、用自己的方式复述问题、回答讲解、听取学生反馈。主要还是讲解练习。我记得又口头介绍自己的专业(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y Specialty),还口头解释过振动。结合PPT图片讲解一个知识点,我讲的是振动的幅频相应曲线。最后是用PPTControl and Synchronization of Chaos。还有个教学环节是要听课。我联系位教授,对方说他只是上本科生课,我去听不会有什么帮助。我也不是特别想听,从来就不爱听课,并非只不爱听汉语课。相对而言,阅读帮助外国青年教师上课的书Communicate: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Teaching Assistants可能更有帮助。还有校内的讲义The Professor’s Practice: Teaching-Research-Service也很好,可惜只发了Part One: Teaching

 

培训项目更基本的部分学时也更多是英语,UCSD Extension’s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s。刚入学便参加placement test,然后分班。我们这些CSC的学员编入不同的班,我所在应该是程度最高的班,课时可能略少但材料比较难。30多人中只有4人进这个班,另外三位都是女生,一位是来自河海大学的力学同行,一位是来自本市东华大学的机械工程的老师,还有位既不是同行也不是同市的忘记了。班上其他同学都是外国人,多数来自韩国和日本,少数来自西欧。主要课程有包括精读写作等的Core 108,这是有班级差别的课。还有偏重语音的Intermediate Pronunciation/Fluency,强调口语的Advance Oral Presentations,以及反映当代语言特点的Advanced Idioms/SlangCore 108作业也比较多。先练习描述,写过两篇交通事故的现场报道(An Accident, Tony’s Nervous Moment)和烤肉机使用(Barbeque)。交过两篇journal (a letter to the author of Black Boy, Some Unconventional Thoughts on Discrimination ),还交过两篇essay (Reading Books: My Favorite Activity, Job, a chapter of Old Testament)。搞过一次模拟法庭,后来专门说。还有两次PPT的演讲,Have a Good Time in TorontoAnti-Discrimination May Be WORSE Than Discrimination,后面次是压轴讲演,已经在翌年了。Advance Oral Presentations课上做过个PPT报告,CN Tower。另外两门课没留下太深印象,感觉只是打酱油。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应该都不错。

 

加州知识分子多,社会风气比较左。我们去时反discrimination盛行,强调平权。或许他们觉得性别和种族的平权已经完成,当时的风尚是不同sexual orientation的平权。举国正在为修改法律中婚姻限于异性之间闹得沸沸扬扬。作为外来者,我感觉颇有些“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看起来真像《帝国主要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所谓是腐朽的和垂死的。当然,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其实只是冰山上可见的一角。浮华的 political correctness的既是续命膏也是夺命丸,在捍卫自由时是前者,而在压制自由时便是后者。倒是有些少数族裔如非洲裔华裔能勇于突破藩篱。这些也能助人理解,罗马衰落时,能维持局面的都是些效命罗马的蛮族将领。

 

因为妻子女儿探亲没有成行,我自己没有去游玩,除了一次例外。妻子的表姐来看我,一起来的还有她男朋友,自称是律师的白人。他们带我去圣地亚哥海滨,也去了海洋世界,还去了哪里我记不清了。吃了不同国家的饭,希腊印度越南等。与律师切磋一些法律问题,反正也是练习英语。加州当时公共场合戒烟,海滨都不许抽烟,我质疑是否侵犯吸烟者的权利。律师怎么回答我忘记了。印象比较深的是我觉得强制用安全带侵犯了有些司机赌命追求快感的权利。律师的回答是安全带不仅是对司机的保护,也是发生车祸时对对方司机的保护,因此需要强制;安全带与摩托车骑手的头盔不同,头盔只是保护自己,因此他也觉得没有必要强制。也说到反歧视,我说为什么请客可以挑选客人开饭店就不能,律师说开饭店涉及很多事情不再属于私人领域因此不能挑选客人。律师也是左派,但讨论后我觉得有时候所谓观点的差别,其实是对事实认知的不同。对事实的认知可以讨论,至于观点就没有什么可争论了。

 

总之,加州的培训9月底正式开学,但我们晚到了至少两周。12月上旬学期结束,多数同学去观光旅游,我回国一趟,处理学校和家里的事情。翌年1月中旬第二学期开始,三月下旬结束有结业典礼。这样可算部分圆了10年前开始的求学美国之梦,虽然是以不曾设想到的形式。

 

掠影华府

 

11月中旬,在华盛顿有个ASME的大会,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IMEC)。前一年去Virginia Tech开会,不了解程序要求,没有在学校办理报批手续,把官盐当作私盐买了。这次没有重蹈覆辙。人在加州,遥控办理了报批。具体在校内是哪位学生帮忙跑腿,我现在想不起来了。报批之后,可以报销圣地亚哥到华盛顿的往返机票,还有在华盛顿期间的住宿费和会议的注册费,也有伙食补贴和公杂费等。也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作为上海大学教授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前次到Virginia Tech开会只是UofTRA

 

从西海岸飞到东海岸的旅程记不清楚了。在圣地亚哥去机场还有些印象。我乘公交车乘错方向了,开车购票后才知道。白人司机告诉我下一站下车,到对面去等反向的车。美国的公交车间隔比较长,等了好久。来的车上居然还是那位司机。我要投币时,那位司机连声说不用。怕我听不懂,还用手堵上那个投币口。不知道当地的规矩,就没有再付费。

 

当时还不会网上订宾馆等。得知有位加拿大的华裔教授也去开会,我第一夜先与他合住。我现在觉得很不合适,但当时没有办法。虽然在Toronto呆过半年,基本上都是用现金,没有用过网上支付。签证费等必须网上支付,都是师弟帮忙用他的信用卡代付,我再还现金。前一年开会的所有机票、住宿等都是Jean打理,她吐槽说教授反而像助理。教授的宾馆实际上在Arlington,能记住这个地方是因为有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但我并没有去。ArlingtonVirginia,与华盛顿隔河相望,有地铁相通。到了才知道,他带位学生,这样就有些挤。我要分担房间费用,教授客气不收,在我坚持下收了用那点儿钱一起吃饭了。

 

翌日去开会。上午似乎是大会报告。下午分会场很多,有些无所适从。打算逃会去观光。毕竟听会是权力,不是义务。IMEC的代表证是门卡,注册费不同,能听的分会场也不同。

 

会场休息上遇到位在西海岸读博士的校友,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的组成部分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也可以说我是她母校老师。她租着车,本想搭她车去玩,但她不开车,因停车不方便,而且在东海岸市内开车不太习惯有些紧张。我们乘地铁去宪法大道看博物馆。走马观花地看了自然史博物馆和航空博物馆。当时没有拍照现在完全没有印象。先看了国会山包括国会图书馆,国会看起来有罗马风格,似乎预示着未来的世界帝国。然后是最高法院,三角楣柯林斯柱,典型的希腊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可以进去看其中的开放区域。走到白宫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只是在外面看看。几个著名建筑都作为背景拍了人物照片。我带的相机还是用胶卷,她已经用电子相机。下面两张照片都是校友拍摄。虽然我初到美国,但对美国历史和政体等的知识足以当导游解说。路过家日本店请她吃面,面很粗很长,校友演示如何盘在勺子里吃下去。请她帮忙订宾馆,但她上网需要的电脑在宾馆房间。观光结束,乘地铁回到会场取了她的车,她的宾馆在Maryland,具体城市不记得了。她在房间里上网订宾馆时,我在旁边等着,完成后已经很晚。谢绝她开车送我回Arlington宾馆的提议,自己乘地铁返程,她开车送我到地铁站。分手时我邀请她方便时到圣地亚哥玩,但后来没有成行。“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2003 1.jpg

 2003 3.jpg

 

Arlington下地铁时,走错一个出口,这样就完全不认识路了。半夜里路上也没有什么人。好不容易遇到位乌克兰美女,上前问路时吓人家一跳。一起走了段,还聊了几句,但发现她其实也不认识路。后来叫辆出租,开到我住的宾馆。路程不远,就是起步价,但实在不好找,尤其是在半夜。

 

第三天继续到华盛顿的会场去开会。Jean也到会,有事情晚到两天。“落花时节又逢君”,很高兴。我们先从会场去我新订的房间办理入住,放下行李。然后似乎一起去吃顿饭。她有事要提前走,只是在会议上露露面,参加ASME振动委员会的会议。我好像作为客人也列席了,但记不准了。

 

IMEC其实是ASME的官方年会,会上还有发奖等事宜。那些都离我很远,直接有关系的是在分会场交流论文。按照会议规则,每位参会者可以宣读两篇论文。我在“Symposium on the Vibration and Control of Mechanical Systems”上宣读论文“Motion planning of a nonholonomic multibody system using genetic algorithm”,在“Symposium on Nonlinear Dynamics in Mechanical Systems”上宣读论文“The Lie symmetry and conserved quantity of robot systems”。这些工作都不是我的主要方向的结果,但正好在进修英语,因此也是难得的“学讲”机会。

 

首次其实也是唯一一次华盛顿之行堪称圆满。不仅行礼如仪地完成预定IMEC学术交流,故人重逢,更有观光时“有女同行,颜如舜英”。留下美国之行中的美好记忆。

 

真假“官司”

 

基于判例的司法实践是美国的突出特色,我很感兴趣。当时著名的案例有小布什首任竞选中打到最高法院的选票重数案以及辛普森杀妻案的刑事和民事两场诉讼。标题所谓真假“官司”其实都没有出庭。假“官司”是教学中的模拟法庭辩论,真“官司”是我与校方交涉争取妻子探亲机会。

 

Core 108课程中有个环节是法庭辩论。场景是有位阿拉伯裔人士在航班起飞前被赶下飞机,然后控告航空公司索赔。老师担任法官,同时进行规则方面的指导。三位同学担任陪审员,听取控辩双方意见最终给出判决。控方代理律师是位来自瑞士主修法律的同学,我是辩方代理律师。控辩双方可以在其余同学中找证人。法官先是手按《圣经》发誓,但律师似乎都略去了这个环节,不然我应该按照无宗教信仰的方式宣誓,证人似乎也略去了。基本过程就是双方律师找自己的证人上庭,通过提问让证人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表达,也可以通过质问对方证人发掘对对方不利的表达,同时阻止对方律师询问或质问时诱导双方证人。与其说是“发现”事实,不如说是“创造”事实。辩论的核心是强制乘客离开飞机的决定是否有充分的依据。我找了当时的司乘人员,让他说出请原告下飞机的原因;找了一个乘客,设想是她对原告有怀疑。对手的英语流利,也更有律师的范儿,在他位置周围走来走去,气势逼人。而且不断打断我的提问。后来我故意慢了半拍,还没有问,他就喊objection,法官只能overruled。总体上打断问话的策略还是有效,毕竟有sustained的可能。法庭辩论结束要进行最后陈述时,我自己的评估是处于下风,除了我口语弱之外,客观上辩方比较困难。但我注意到3位陪审团成员都是中国人,因此决定诉诸国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collectivism话术。强调反恐是场战争,要汲取越战败于国内分裂的教训,举国团结,结尾用美国建国先贤引用过的希腊格言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陪审团一致裁决,辩方胜诉。我觉得有些胜之不武。通常情况下,作为普通民众的陪审团,更倾向于支持个人而非公司,官司必败无疑。

 

与校方的笔墨官司也进行了好几个回合。希望妻子女儿利用我进修的机会,到西海岸观光。我向校方提出需要相关文件后,校方答复USCDCSC有约定,一律不给我们这种访问学者家属探亲机会;我抗辩说家属团聚是我的权利,不应该因为校方与第三方的约定而丧失。校方说这是CSC的要求,让我找CSC,他们如果同意,校方本身不反对;我继续争辩,家属探亲这个事情与CSC没有关系,是我与学校的事情,如果需要,他们去与CSC协调。同时我退一步,虽然这个规则显失公平,但我只要求个案处理,无意挑战这个规则本身;我妻子计划陪她母亲到美国探亲,因为我在美国,只能申请探亲签证;希望校方决定时考虑这个因素。我的consideration没有得到正面回应,校方多少有些蛮横地声称已经作出决定不会更改;既然如此,我也bluffing称,据我所知,在美国只有最高法院才能作出final decision,更何况还有媒体,USCD是否有权与CSC有约定拒绝学员亲人团聚,可以听听公众的意见。校方马上就软下来,说正在考虑中,会有更高级的人员与我沟通。随后就通知我可以出具邀请家属探亲的文件。这场真正“官司”的胜利,基本面是我占理,技术面是我选对了沟通方式。都是通过邮件而不是面谈。一方面我口语弱于书面语,另一方面邮件便于保存证据。这个胜利本身也是虚妄。凭着校方提供的材料,妻子女儿都申请并得到赴美签证。只是我归国时间已经快到了又不可能延长,最后她们决定等我回家团聚放弃了美国之行。

 

教学

 

因为后半年有出国,课不好排,讲课很少。继续讲前一年12月开始的40学时本科生课“振动理论(双语)”,课堂上完全用英语讲课。教材用ThomsonDahlehTheory of Vibrations with Applications (5th ed.)(选用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有购买版权的影印版)。上课主要依据JeanUofT的讲稿,她请位大陆去的访问学者扫描后给了我电子版。我也不是完全按讲稿讲。99届数理综合班力学专业的12位学生听课。这种全英语教学,对我而言,既是“讲学”,也是“学讲”。我自己觉得挺有收获。同期名义上还有50学时博士生课“非线性动力学”到3月结束,4位学生选课,自学为主。

 

9月硕士生李晓军和博士生郑春龙入学。李晓军是综合班力学专业的应届生。郑春龙来自丽水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个月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这个记录不仅空前估计也会绝后,比我自己用25月还快了近半年。他在浙江省获教学名师奖比我在上海市获奖要早。3月硕士生吴俊通过答辩毕业,他是我指导毕业的第一位硕士生,也是第一位研究生。他去企业工作,我对企业完全没有概念,那个企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就随口说先干着也挺好。吴俊可能觉得我看低了他的工作,马上说那个企业如何好。不过后来他还是到苏州科技学院工作了,当年所说有些一语成谶。

 

当时在学已经有9位博士生。只有1位是应届硕士入学,后来拿了优青,入围杰青答辩但功亏一篑。其余8人都是在职攻博,有些脱产,有些还没有完全脱产。4位比我年长6-8岁,现在应该都退休了,其中两位是二级教授。还有3位与我年龄相仿。对于这些“学生”,我强调扬长,而不费力去补短。尽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然后建议合适的方向或具体题目。不太重视课程,强调尽早开始研究,比较理想是入学便开始,如果入学前就开始那更好了。有些出文章早、出文章多。一般都有国际期刊的文章。至于研究质量,因人而异。先求数量,再求质量;先扫外围,后攻难点。在学校规定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尽快毕业。事实上,他们除个别外都是名义3年实际不到29个月毕业,最快的不到2年毕业。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博士学位在贬值,早拿到学位对他们的职业发展有利。

 

虽然学生也叫我老板,但我觉得其实是给他们打工。我对教师的定位就是服务,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和职业指导。有些成熟的研究者,已经是副教授甚至教授,我乐意替学校送上顶博士帽。我的服务重品牌、讲信誉,全程服务而不是到毕业为止。那时候我年轻,精力旺盛。几年前开始,给学生打工就有些力不从心了。有位应届硕士入学的博士,截图给我看当年对他的抱怨:“导师可以教你写文章,这属于技术活。但不是帮你改文章的,那是体力活。你可怜可怜我,快60岁的人,真不是干体力活的人了。”“你真是往死里用我呀!”“你总算毕业了,我以后再不用给你打工了。哎!”我对学生都很客气,对其他学生没有这么毒舌。毕业5年后他当了教授博导,也要给学生打工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10月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书评《Soutas-LittleInmanEngineering Mechanics评介》。我非常喜欢的教材,但在北美使用也不多,影响很有限。9月下旬上海科学会堂参加上海市力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似乎有个“基础力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我做报告“振动力学的双语教学”。这个报告经过补充后来在《力学与实践》上发表,《振动力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5月申报“宝钢优秀教师奖”。未通过学校初选,这是第二次申报该奖而学校未通过,上次是1994年在鞍山钢铁学院。不过这是校级教师奖黎明前的黑暗,随后4年,年年拿到全校5个或更少的教师奖项,弄得我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相继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王宽诚育才奖和两次校教学名师奖。前两个奖金相对多些,都是1万,校名师奖似乎是三五千。

 

研究

 

研究的主要方向轴向运动结构的纵向非线性振动已经有论文产出。当时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考察各种弦线模型在不同阶Galerkin截断下分岔或混沌行为的异同,当年的代表性工作发表于JSV,是基于4Galerkin截断的周期变张力轴向运动黏弹性弦线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具体计算由博士后期间的师弟张能辉博士完成。另一方面,是用直接多尺度法分析周期运动及其稳定性,当年的代表性工作发表于Acta Mech,特点是处理了积分型黏弹性本构,当时还是用中“硬算”的方法,后来对于指数松弛函数积分方程可以转化为微分方程。这些工作或许就是后来被位加拿大院士称为“An important figure in nonlinear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ing, and vibration of axially moving continua” (美言不信)的起步阶段。还值得一提的是博士生傅景礼的工作,对于非保守系统构造了非Noether的对称性和守恒量,论文发表于PLA

 

研究成果报奖方面,博士后参与的黏弹性力学的工作前一年报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月公布结果,成果获二等奖,我是第四完成人。不知道为什么,上海市很晚才分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以至于前面4个奖都只是科技进步奖。《2002》也提到这个奖,那里弄错了,是20031月正式公布了2002年的奖项,2001年没有报奖也没有获奖。3月我牵头用混沌系统控制方面的工作报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奖励办建议我缓报。后来听说我们的项目上会了,但排在未能获奖项目中的第一位。获奖排在最后的项目由位我导师辈的学者独立完成,他得了三等奖。如果他放弃,就可能给我们个三等奖,但前辈接受了。不过我们的项目翌年获得了二等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果说成果报奖还是互有胜负,个人奖项的申请就是一败涂地了。2月申报教育部的高校青年教师奖,似乎就是后来的跨世纪talent和新世纪talent。未通过学校初选,后来得知本学科有位同事当年入选了。5月申报上海市的曙光学者,市教委40岁以下组的人才项目。那位同事和我都入围学校的答辩。本学科前辈评委当众说,同事是最后一年,我生日晚明年还有次机会。当然也可能是评委给我些面子,没有直接说破技不如人。不管怎样,我就出局了。一时瑜亮,无可奈何的事情。更悲催的是,翌年政策有变,我没有资格申请了。

 

虽然成功往往是成功之母,失败偶尔也能教会做人。个人经历彰显了国情最耐人寻味之处,迟到往往意味着错过。从我34岁到校工作,到44岁拿杰青前,我没能争取到一次出学校申报上海市人才的机会,虚度了3540两个年龄关口。“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领导们也知道这个事实,而且还用以说服青年教师自力更生。“学校没有给陈教授任何特殊支持,他也当杰青了。”当年的一败涂地,让我意识到逝者如斯,岁月无情,更有紧迫感。使自己配得上好东西固然不容易,让别人知道相配也需要时间。时不我待,翌年便申报杰青,屡败屡战,总算在超龄前一年修成正果。正因为提前一年,余勇可贾,乘势再下一城。

 

服务

 

开始担任期刊编委,《力学与实践》第7届编委会委员,《动力学与控制学报》第1届编委会委员。继续担任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编委。继续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一般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下属第五届运动稳定性和非线性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第五届分析力学专业组成员。继续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的委员。

从前一年开始参加基金项目函评,当年评审面上项目7项。为多种期刊审稿。

 

顺便一提,10月出国前应邀到东华大学理学院报告混沌控制和同步化的进展。还有前面提到过11月下旬在华盛顿参加IMEC9月下旬参加上海市力学学会学术年会,没有其它学术交流活动,因此学术交流就不单列为一节了。

 

家事

 

这一年家里相关的记录非常少。如果不是我的疏忽,就是家里确实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女儿仍然在兰生-复旦中学读书。最辛苦的是每天公交通勤。赶公交车简直成了条件反射,看见866就想拔脚去追。或许是因为离中考还远,家里大人小孩都有平常心。奇怪的是,当年没有找到有女儿合影。

 

妻子还是在编辑部工作。年初SARS期间一度准备去基层帮忙抗疫,但期刊也不能停刊,最后一刻没有派出。暑假里带着女儿去经沈阳去鞍山探亲。年底晋升副编审。这是从鞍山回来后夫妻在家里的合影。

 

 2003 2.jpg

 

父母在朱泾,年内大体上相安无事。翌年年初双双发烧肺炎住院,两人在同间病房,阿姨姨夫帮忙照料。美国假期回来也去陪护过。肺炎后来都康复,但母亲非常健忘。后来回忆,那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最初的端倪。

 

四十不惑?

 

也许真是“四十不惑”。倒不是没有“惑”,而是太忙了没有时间“惑”。这一年破例没有回忆读书。书还是读的,只是记录很少。读过Harry Potter的前两册,还有David LodgeThinks。其它还有什么,就想不起来了。

 

在职业生涯中,2003年有空前的挫折。但事后回顾,整体上仍然是蓄势待发。更重要的是,在一系列挫折中,形成了具有韧性的职业发展观。职业发展的快慢往往非自己能左右。时也,命也!孔夫子都很无奈。有时许多努力都没有显著的结果。重要的是量力而行、持之以恒。这可能是真正的“不惑”之处。

 

 

过去已经写过61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6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3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3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7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8年之结婚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89年之日常篇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3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7年之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9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0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2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4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5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6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7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8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9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20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21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22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立群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41613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