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参加ICTAM2016

已有 5407 次阅读 2016-9-20 13:59 |个人分类:科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记录, 会议, ICTAM

经过漫长的飞行,温哥华中转,从上海到达了蒙特利尔。入住宾馆已经是晚上。翌日是周末,去会场注册。

第三天一早就是开幕式,简短但很有力学特色,有些体育和杂技表演的视频,请代表回答问题参加抽奖。有个问题是写出滚动圆环的动力学方程。致辞的IUTAM主席Viggo Tvergaard处理过我投EJMA的稿件。然后是开幕式报告,请的是多伦多大学物理系的一位教授讲海洋湍流和气候历史。科学内容基本不懂,只觉得英语讲得特别清晰,但内容太多,超时了。主持人是麦吉尔大学的Michael Paidoussis教授,几年前收到过他索要论文抽印本的明信片。

茶歇后听工程系统中非线性动力学小型研讨会的4个邀请报告。第一个报告是Noel C. Perkins的单分子DNA变化的动力学模拟,把力学行为与生物学功能联系起来,很新颖。最后一个报告是分析有剪切变形梁径向和横向振动的非线性耦合,工作很细致。午餐休息后仍在那个组听报告,茶歇前是会场主题是刚体系统动力学,茶歇后是机械和机构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

第四天上午听胡海岩院士的平行大会报告,同时有四个报告。胡老师的报告讲软机械对计算动力学的挑战。在计算动力学中,他领导的团队最主要的贡献是将计算动力学的绝对坐标法与连续介质力学结合,把每步计算中不改变的量分离出来,可以离线计算。这样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提高了计算效率。这个思路应用于多种工程和科学问题,结果不仅得到实验验证,还应用于航天工程。后面还有平行大会报告,但专业都不是对口。下午在工程非线性动力学的分会场听报告。晚上《力学学报(英文版)》开编委会,会场就在我住的宾馆。会议由主编主持,编辑部负责会务。

第五天会议以两个平行的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获奖者的报告开始。我听的是固体力学的报告。英国格拉斯哥大学Ray Ogden教授的报告,应用非线性弹性理论出来生物力学中的软细胞。听得不太懂。然后在工程非线性动力学的分会场听报告。

第六天早上仍听4个同时进行的平行报告。第一场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George Haller的报告,用固体力学分析流体力学中的涡。尽管细节不清楚,但我觉得想法挺巧妙。因为没有听清楚固体的本构,感觉好像是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第二场是哈佛大学锁志刚教授的报告,软力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比较强调基本的科学问题,与海岩院士强调工程计算,侧重点不同。然后再去工程非线性动力学分会场。前面3个报告由位俄罗斯老院士Chernousko主持,无为而治,结果3个报告本应该1小时结束,但实际多拖了25分钟。后半场我主持,研讨会的召集人Raga教授提醒我,日程拖得太多。我努力控制时间。第1个波兰教授的报告,时间控制尚好,我允许提一个问题,但苏格兰的大教授Wiercigroch讨论有点长。第2个是麦吉尔大学的一位博士,时间略超,我取消了讨论环节。最后1个法国博士,时间规划不错,本来可以充分讨论。但两个问题之后,Raga教授示意我停止。就这样,我这1小时,总共超了5分钟。

最后一天开始就是分会场口头报告。先到结构振动与控制分会场。第一个是密西根大学Inman教授的博士后代替Inman做分会场邀请报告,总结他们课题组的进展,讲得很好。博士后陆泽琦第二个报告,关于非线性隔振系统的随机共振,讲得不错。

第二个时段去工程非线性动力学分会场。第一个报告是位意大利的教授。内容实在一般,是个线性问题,反正我没有看到哪里有非线性。第二个是我的报告,关于圆板能量采集器的非线性振动,工作是与博士生袁天辰合作完成。讲得应该还可以,最后两页看主持人站起来了,讲得线条可能有些粗。有人问问题,回答后也没有超时。报告后,还有同行继续讨论。下午闭幕式。闭幕式报告是材料微结构方面的,完全不懂。

附:报告摘要

Nonlinear oscillation is treated for a piezoelectric vibratory energy harvester. The harvester consists of a circular composite plate with the clamped boundary, a proof mass and two steel rings. The harvesting system is analytically modeled, numerically simulated, and experimentally tested. A lumped parameter model of the harvester is established with its parameters identifi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equivalent capacitance and th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coefficient are analytically determined. A technique is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electrical parameter. A fifth polynomial is employed to approximate the nonlinear restoring force. The measured response can be approximately described by the nonlinear lumped model. Both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ircular plate harvester has soft characteristics under low excitation and both hard characteristics and soft characteristics under high excit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used to broaden the working bandwidth of the harvester and thus to enhance the energy harvesti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0220-1003980.html

上一篇:溧阳南山竹海
下一篇:闲寻旧踪迹:阿德莱德海滨
收藏 IP: 116.232.62.*| 热度|

2 张士宏 袁天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