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学峰
潘学峰健康科普-电磁辐射与人类健康
2023-7-23 16:14
阅读:1286

    自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开始了基因组突变的分子机制研究,对这方面比较熟悉,也出版过有关的专著。一个事实是自波长400纳米以下的电磁辐射,包括紫外线(非粒子射线/非电离辐射),X射线和gamma射线(粒子射线/电离辐射)(见图1例举),现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它们均致癌。而1000纳米以上的电磁辐射是否致癌尚无定论和共识。

nuclearexplained-what_is_radiation-ch_04_non-ionizing_-_ionizing_radiation.jpg

图1 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举例

400px-Electromagnetic-Spectrum.png

    图2 自然界中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辐射

    最近有人感叹中央电视台很多大家熟悉的主持人因罹患癌症去世。这些人想必大家比笔者熟悉,因涉及隐私,故不能提名。这让我不禁想到了1000纳米以上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图2)。最近电磁波对人脑机能的影响发表在Nature 杂志上,研究者利用当今大脑研究的最有参考价值的功能核磁共振分析发现波长60毫米以上的声波直接影响大脑各个功能区的电传导。

       除此之外,频率为423赫兹,528赫兹等声波可体现舒曼效应和莫扎特效应,即此类频率的电磁波可以与地球和空气电离层回荡所产生的环境中7赫兹的电磁波产生共振,直接影响大脑的生理状态(清醒或兴奋)。诸如此类的了解都在指向电磁波直接影响人类健康。

     最后我希望允许说出本人的关切,如果后续的研究表明无线电波长期高效接触会导致癌症的推测被证实,那么我希望提前提醒公众朋友,为了健康,请最小程度地使用手机。

    时间关系,留待大家提供素材。本科普可归类为#癌症会被攻克吗# #癌细胞是哪来的##基因问题知多少# #辐射作用#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潘学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8980-139634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