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雅欣
北方园林晋祠札记
2009-5-16 09:05
阅读:5933
标签:晋祠, 北方园林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是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址依地势坐西向东,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是北朝以来著名的祠庙建筑。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唐叔虞祠之称源自周成王姬诵“桐叶封弟”的历史传说。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幼子姬诵继位是为成王,时由周公旦辅政。姬诵在与胞弟叔虞的一次玩耍中,曾将桐叶剪为圭形欲封赏之。此后,叔虞被封立为唐地诸侯。叔虞在唐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受人民爱戴。死后,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遂改国号为“晋”。后人为纪念叔虞,在晋水源头建庙祀奉即晋祠。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的记载。唐代李白游晋祠题咏赋诗:“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宋代范仲淹游晋祠赞叹道:“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晋祠,荟萃自然胜境与人文佳景,成为千百年来镶嵌在古城太原的一颗“永锡难老”的璀璨明珠。
 
晋祠走进现代的、科学的建筑史研究视野,还要从上个世纪中国营造学社的开拓性工作说起。1936年5月,“营造学社”第三次前往山西调查晋汾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在太原开往汾阳的汽车上,途经晋祠后身儿时,“他们惊异地抓住车窗望着那大殿的一角侧影,爱不忍释”,在随后返回太原的途中,对晋祠进行了初步踏勘。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中这样记录了当时的感受:“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晋祠与传统北方寺庙全然异趣的建筑风格与意境,如同一缕清新悠雅的往古来风,滋润了开拓者踏察探索的艰辛行程。晋祠较好地保留了北宋时期北方园林隽永细腻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坚定了古建开拓者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多元一体风格的科学信念。
 
从建筑学角度分类,晋祠属于一处综合型园林祠庙建筑群,集中了城市型、山林型园林祠庙的特点。主体建筑在主轴线上有序分布,自东向西依次为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附属建筑依景致之需灵活布列,如祀奉叔虞、关帝、文昌、公输、水母、东岳、三圣等神明的小型祠庙。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通过多种造景手法错落交融,为这座北方园林式建筑群营造出别样意境,诠释了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内涵造化的理念。
 
圣母殿与鱼沼飞梁建于北宋,献殿为金代重建,其余建筑均为明、清时期所建。献殿建于高台之上,三间见方,斗栱灵巧豪放,单檐歇山顶。献殿四向开敞,其实犹如凉亭,空灵通透,树立直棂栅栏区隔,保留了一些露台的痕迹。
 
鱼沼飞梁位于献殿与正殿之间,其独特形制于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可谓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古代方池曰“沼”,其上架设十字平面的石柱桥,东西平坦,南北下斜如振翼之鸟,故名“鱼沼飞梁”。34根抹棱方形石柱矗立水中发挥桥体主要的承重功能,柱头仿木构建筑以普拍枋连络,其上置十字相交的斗栱,以承桥体之承重梁。鱼沼飞梁既是宗教意义上的“净土池”,表征佛国世界的七宝池与八功德水,而且在形式上作为烘托圣母殿建筑的先声,在功能上延展了圣母殿前方的台明,在相对局促的空间内营造出圣母殿建筑组群呼应与变幻的弦律。
 
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崇宁元年(1102)重建,是北宋早期建筑的代表作。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外围加出宽深各二间的回廊(即副阶),形成宽阔而高敞的前廊空间,适应了大规模祭拜的需要。柱之侧脚、生起显著,檐口线顺势自次间向上挑起,从而使殿身荷载自然向中心聚集,重心相对稳固,不易出现扭闪偏侧现象,同时也形成殿宇圆和柔美的轮廓线。圣母殿斗栱富于变化,柱头与补间相异,上檐与下檐有别。自栌斗口内第一跳出昂,中国古建筑实物中较早出现的假昂做法。圣母殿斗栱开始出现了结构机能弱化、更具装饰意味的趋向,使殿宇外观绚烂精巧,与唐代建筑浑厚古朴的风格迥然相异。前檐八根廊柱上缠绕木雕盘龙,系《营造法式》规定的“缠龙柱”之制,仅见于唐代造像碑佛龛倚柱和塔门倚柱,建筑实物此为仅见的孤例。该木柱雕龙不是附柱所雕,而是先以木剔挖龙身,然后分段拼合盘绕于柱上,精工之致。殿顶重檐歇山式,筒坂布瓦覆盖,黄绿色琉璃瓦剪边,通过屋顶的装饰与色彩更烘托出圣母殿典丽灵秀的整体艺术美感。此外,“显灵昭济圣母”垂带式木质匾额悬于高敞的廊下,利用匾额与观者的高度差,以及观者注视匾额时所形成的仰角,加之剔地起突雕刻的浑厚字体,使位于不同角度的人观之,无不呈现凹凸变幻、三维立体的视觉艺术效果,可谓“匾额效应”。
 
圣母殿进深与脊檩高度相等,副阶脊高是殿身脊高的一半,副阶柱高又是副阶脊高的一半,这些有规律的数字关系体现的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内在塑型圣母殿的意匠精妙与结构之美、造型之美。圣母殿的建筑成就,是北宋匠师建筑意匠的集中体现,一些技术手段表明宋代建筑施工在操作方法、工料估算等方面已具有了十分严格的模数制和技术规范,特别是在唐代建筑实践的基础上,建筑构件标准化基本发展成熟,为后世木构建筑技术演进提供了借鉴。圣母殿的建筑艺术,唤起参访者的仰慕之情,1988年汪坦先生参观晋祠后曾慨叹:“圣母殿应当跪着看才是!”圣母殿的建筑艺术令建筑大师感动到膜拜的程度。
 
殿内圣母邑姜像和侍女像宋元祐二年(1087)塑造,是宋代彩塑社会化、生活化、艺术化的杰作。中国现代作家吴伯萧在《难老泉》一文中这样描述宋塑侍女:“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虽然身体的丰满俊美,脸形的清秀圆润,神态的婉约自然,都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四十四尊四十四个样子。有的像在深思,有的像在凝视,有的像在缓歌徐吟,有的像在低声细语,还有的微笑,有的轻颦……衣裳,服饰,颜色,一切都那样逼真;走近去,你仿佛会听得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会感觉出她们呼吸的温馨。”
 
晋祠汇聚殿堂楼阁、亭榭桥坊各类建筑,鱼沼飞梁、莲池映月、双桥挂雪,每一种景物都各具形势,各有特色。从周成王桐叶封弟,到北齐高欢父子在此兴建楼阁池馆,再到唐太宗李世民留下“晋祠之铭并序”书法名碑,晋祠的每一处几乎都是生动精妙的历史、艺术与科学文本。圣母殿、鱼沼飞梁、宋塑侍女、周柏齐年、难老泉这些写实之景,融会于古代匠师营造的园林意境中,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写实之笔与写意之眸,恰是晋祠“永锡难老”的生命之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姚雅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7854-23220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