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因成都的高校都只要博士,当初又特别想进高校,于是去了重庆的一所三流本科院校应聘。由于我是搞工程实践的,做的东西偏应用,理论研究较少。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没有经过我的导师审核,完全由我自己构思、自己写作的。虽然没什么学术性,但是比较实用,所以发表的期刊档次也较低。当时人家人事处来招聘的人说我发表这种档次的期刊,肯定是不行的。
后来我认识了一个被这所学校录用的其他学校的硕士,毕业学校也非重点院校,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最重要的还是个人能力。我和他聊了一下,感觉实际能力也不是很强,但是在CNKI上能找到一篇他的论文,是搞理论的(粗集)。
这让我非常疑惑,现在中国高校对计算机专业的要求到底是什么?莫非一个不是很好的大学都对自己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定位成搞理论的了?那么计算机专业和数学专业到底还有区别吗?要是这样,那些一流的重点大学又该如何定位?我想它们也没有把自己定位到搞纯理论吧。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学生读书还是为了就业,甚至农村的孩子还是为了“跃出龙门”。在现今本科就业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尤其是计算机近几年大规模的扩招,已经趋近于“泛滥”了,难道大家又要开始把计算机这种工程实践非常强的学科定位到做理论性学术研究?本科毕业直接都上研究生?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就相当于再上一次高中了?社会上对计算机的需求和期望其实更多的是应用,哪怕就是中科院计算所的招聘,也很少对硕士要求什么纯理论。我不反对博士搞纯理论,但是如果非要本科、硕士研究生搞纯理论,那么就只能是中国计算机教育的悲哀了。
这里举例说明目前中国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是个什么情况。
据统计,中国的大学专业(一级学科)按开设高校数量(本科层次)排名如下:全国有本科高校678所,开设10大类340多个专业,根据开设某一专业的学校数看,英语是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554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83%以上)开设;计算机排在第二,有526所学校(占所有高校数的79%)开设(数据来自于互联网)。由此可见,计算机专业目前是非常泛滥的,十年前,计算机是热门学科,社会需求量大,国民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所以计算机专业就业非常好,于是各大高校争相开设计算机专业,并且以前教育部也不怎么限制,很容易申请到计算机专业的学士、硕士学位点。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社会上对计算机专业的需求虽然仍然很大,但是这个专业目前趋于供大于求,接近泛滥。再申请学位点就没那么容易了,比如四川文理学院,以前是一所师专,前几年刚升级为二本院校,但是计算机专业仍然只是专科,学校领导已经连着好几年都在申请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位点,却一直都没有成功,可以看出,教育部开始对这些专业进行限制了,门槛越来越高。
很多学校都有计算机这个专业,但是学科精度又有几个学校考虑过呢?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是不能脱离实践技术的。不要把计算机定位成和数学一样,一来招聘都要求发表过一些理论性很强、高水平期刊的所谓“人才”。当然我并没有否定这些高级人才,但是这些学术留给博士生去做吧,我硕士毕业,虽然没有发表过这些“高级”期刊,但是我的东西如果放到网上会是非常受欢迎的,并且我也确实放到了我在CSDN的博客上,被各大网站争相转载,说明我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只是“数学性”太弱,没有几个数学公式而已。难道现在高校已经不需要应用、实践型的人才了?说个不好听的话:“教个什么微机原理、数字电路的课程,并没有那么强的理论要求吧?硕士水平足够了。”当然也可以让一些学术水平很高的教授去带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但无论如何,请不要把这些工科类的专业基础课搞成了“纸上谈兵”的纯理论性质的课程,上课就如同照本宣科,聪明点的学生都不屑于来听课,觉得自己看书也足够了,那么工科类的课程也就失去了意义。
曾经听某高校的某教授说过:什么是好东西?那就是一般人搞不懂的东西!要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要在高层次的期刊上投稿,弄很多数学公式那是必须的。另一个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也说过:“要投稿高层次的期刊,如果一个未知数能表明的东西,那么就弄一个向量;如果一个向量能表达清楚的,那么就写一个矩阵。”反正就是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这和老外那种“简明化”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听过老外的课程,总是喜欢具体化、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
国外哪怕就是不太出名的大学,计算机专业对实践性的要求都是非常强的,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课程就要求学生能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CPU,能实现累加和逻辑运算等等;操作系统的课程一般都有一个内核编程或设计的实践性环节;编译原理课程至少要求学生能自己写词法分析器。而这些统统都是国内大学做不到的,甚至我们的老师自己都做不到,因为大家都是搞所谓的“理论性”研究的。
后来我去了安徽的一所高校任教,办公室有一个同事,以前是教中学物理的,教了十几年,在东南大学读了一个计算机应用的研究生,很多本科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都是他在主讲,他经常讲一句话:他们都是做理论的。实际上他也没有什么理论成果,只不过实际能力较差,只能讲讲书本上的东西,说自己搞理论研究只不过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另外他以前是学物理的,理科思维并没有转变到工科上来。这里提出这位老师的这个实例,并不是想糗他,而是想说明中国目前有很多大学都存在这类问题。
现在国内的三流本科院校都如此重理论而轻实践能力,片面追求所谓的论文,以为计算机科学本质上就是数学,而轻视甚至是忽视实际应用,认为这些只不过是职业学校搞的。现在国内高校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成天叫嚣要发表什么国际期刊,整一些英文的论文,所以大家都成天看外文的文献,搞得国内的学术既无创新性,又无延续性,并且还导致了很多大学教师的盲目性和功利主义。
目前国内大学都很喜欢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至于论文发出去,有多少影响力是不需要去关注的。更不用去管学生的就业形势了,只知道一味的无节制的扩招,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又如何呢?就拿计算机来讲,曾经听很多用人单位的老总都说过一句话: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不能拿来直接用的,一般都需要进行岗位培训。于是用人单位开始追逐研究生,但是发现很多研究生水分又很重,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本科什么专业过来的都有,跨专业虽然并不稀奇,关键是很多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连计算机本科主干专业课程都没有学过。所以很多单位又开始限制本科阶段,要求本科必须是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或者毕业于211院校之类的。
再说了,硕士阶段能不能发表高水平论文也是看你所做的项目和工作性质的,而这个就和机遇有关了。难道就因为硕士阶段做的项目是横向课题,所做的工作是偏应用的,就否定了人家的一切,就觉得人家没有学术潜质,这辈子都不配搞学问,也就没有资格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了?我觉得高校在招聘的时候,还是应该多看一下人家硕士阶段所做的工作是否有意义和社会影响力吧,做出来的东西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单纯地就只看看所谓的“理论性”有多强,发表的论文有几个数学公式,发表的期刊级别有多高。搞工程实践和偏应用型的东西,要在高层次期刊上发表论文本来就是十分困难的。不象物理、化学等专业,一发论文动不动就是SCI,计算机能发表EI都很不错了。
鉴于如此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问一句: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数学之类的理科专业的区别在哪里?中国的大学计算机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