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桥位于乐山市南24公里。自东向西流的茫溪河,与由北向南流的岷江支流涌嘶江在此相汇。涌嘶江和芒溪河把五通桥分为四望关、青龙嘴、竹根滩三部分。五通桥依山傍水,青山照映,绿水环绕。镇上的数百株黄桷树(榕树)苍劲雄伟,枝繁叶茂。五通桥“背靠青山走,绿水城中流”,树沿河生,街沿树长,融山、水、树、镇为一体,形成了五通桥独特的风光,清代诗人李嗣源称赞“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母举家由内江迁往凉山,即是路过五通桥,取道新市镇,从刚建成不久的宜西公路(宜宾-西昌)进凉山的。1966年11月,文革串联,昭觉中学的学生们坐免费汽车(大货车)去成都,也是取此路,反向而出凉山的,当然也路过了五通桥。在五通桥住了一晚,晚饭后在镇上走了走。作为学生中的一员,还记得路两旁的黄桷树,河上的浮桥,以及镇中心的丁佑君烈士纪念碑。
以后,成昆铁路通车到了峨边、甘洛,进出凉山的人们,多在美姑改道走峨边。这样,一天就可以翻过椅子垭口到峨边,再坐火车,就直上成都了。比坐汽车走新市镇、五通桥所需的三天,要快得多了。
1969年7月,我和钱友,两个学生,开后门免费坐客车,从昭觉去成都。客车还是走路况较好的老路,过新市镇、五通桥,走了三天。
1995年,我已在西南师范大学工作。在5月和9月,我们一行四位老师,在五通桥先后工作了两个月,完成了五通桥的第一轮土地利用规划。
自那以后的二十多年,我没有再去过五通桥。想起以前的往事,忆起曾在一起工作的五通桥的朋友们和古镇美景,就想再去五通桥看看。
退休以后,有的是时间了。今年五月中旬,到乐山,当然就去了五通桥。从岷江东岸,坐汽车去。花了一天时间,看了四望关,走了竹根滩。下午,再从岷江西岸,坐汽车回乐山。
看见路两旁的黄桷树依旧,丁佑君纪念碑依旧;只是,河上的浮桥已移至岸边,不再跨河了!四望关旁,有易志隆先生2008年所撰的一则“浮桥赋”。现录于后。文后有照片,就不赘言了。
五通桥四望关浮桥赋
小西湖者,五通桥之美誉也,乃山水园林之城,桥梁荟萃之乡。拱桥浮桥吊桥灯笼桥,源远流长;石桥铁桥木桥水泥桥,各擅胜场。桥乃凝固史诗,桥亦定格风景。满清斜阳,曾经辉煌。民国残月,渐趋迷茫。岁华嬗变,几多古迹绝响。良世今逢,乃见浮桥重光。斯桥也,东起四望关前,西至江声码头。青龙白虎,两山巍巍眺望;芒溪涌斯,二水潺潺低唱。水汇而成小西湖,湖面波光荡漾;舟连而为浮航桥,桥上游人徜徉。诚所谓:虎踞龙盘,长虹沧浪。长虹者何?五通桥四望关浮桥是也!
凭栏四望兮听江声,心旌飞扬兮忆往昔。千载井盐文化,一脉山水传奇。秦汉以降,吾邑因盐而繁荣,因盐而聚市。谚云:千猪百羊万担米,不及桥滩一早起。永通厂而五通桥,五通桥而竹根滩,经济渐益发展,人烟次第兴旺。无奈江河阻隔,桥滩徒然相望。於是焉,庚午王麟生(民国政府)之灯笼桥肇始,丁酉市政府(五通桥市)之木舟桥滥觞。巨梁连接,四十三条小舟;厚木横铺,二百二米长桥。若虹若练,桥滩通畅。榕荫柳摇,小西湖平添名胜;舟连桥横,五通桥喜留人文。惜戊寅洪水,摧我浮航。文化记忆,一枕黄梁。越十年,家国昌盛,大雅扶轮。政府主办,企业襄助,百姓解囊。依其旧形,仿木钢构,重建浮桥。胜景再现,邑人奔相走告;古迹重光,来宾其乐未央。榕树下,情相依,五桥姿韵入诗心;浮桥上,人邂逅,四望湖山留胜迹。回想四望关、涌斯江大桥已建,展望乐宜高速、城南大桥将成,一江之上,四砼一木。此呼彼应,高低错落。鸥鹤共翔,锦鳞竞逐。追古人,启来者:居官乃过客,居家方常事。总怀民生情,政声垂青史。
山青青兮水迢遥,树郁郁兮桥迤逦。我何幸也,恭逢盛事。操觚为赋,惟祝惟颂:小西湖兮永葆灵秀,五通桥兮共建和谐!
邑人易志隆撰文 戊子仲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刁承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48125-1117374.html?mobile=1
收藏